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ERK介导肠三叶因子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

发布时间:2020-03-24 01:43
【摘要】:目的:肠三叶因子(Intestinal Trefoil Factor,ITF)对消化道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修复具有重要作用,研究ITF对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的保护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本实验通过研究ITF对新生大鼠NEC模型肠组织病理学改变,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_2)和血栓素B2(Thromboxane B2,TXB_2)含量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xtracellular Signal-Regulated Kinases,ERK1/2)磷酸化(Phosphorylation of ERK1/2,PERK1/2)水平的影响,探讨ERK1/2通路是否参与了ITF对NEC的保护作用。 方法:40只新生1日龄Wistar大鼠随机分为5组,每组8只。A组为正常组。B和C组大鼠为NEC模型鼠,分别予B组0.5mL生理盐水腹腔和C组0.2mL皮下注射。D和E组大鼠亦为NEC模型鼠,予D组0.5mL ITF(0.5mg)腹腔和E组0.2mL(0.2mg)皮下注射。以缺氧—复氧处理制成NEC模型:先给缺氧舱通入二氧化碳浓度达100%后,放入1日龄新生鼠5分钟后取出,迅速通入氧气,使舱内浓度达100%,再将缺氧后新生鼠放入舱内5分钟取出。待治疗组给药后所有新生鼠均放回母鼠身边喂养,连续三天。第4天处死所有大鼠,取肠道组织近回盲部1—2cm固定、包埋,HE染色观察病理学变化,肠道其他组织取相同重量匀浆放射免疫法检测PGE_2,TXB_2的含量,蛋白印迹法检测PERK1/2的变化。 结果:A组的肠组织病理学未见异常,病理评分为0分。与相应的NEC组(B和C组)比较,ITF治疗后(D和E组)NEC导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明显减轻(P0.01)。B和C组的病理学评分为1~4分,而D和E组评分为0~2分。与A组比较,B和C组PGE_2与TXB_2浓度显著增高,但ITF治疗后(D和E组)显著下降,与A组无明显差异,B、C组及D、E组组间PGE_2和TXB_2含量无差异。与A组比较,B和C组PERK1/2水平增高,ITF治疗后(D和E组)PERK1/2显著升高,其强度高于A、B和C组(P0.05)。B、C组及D、E组组间PERK1/2水平无差异。 结论:ITF可能通过降低NEC肠道组织中PGE_2和TXB_2含量,抑制炎症反应从而减轻肠道组织损伤,促进其自主修复,发挥对NEC的保护作用;ITF可能通过激活ERK1/2通路,介导肠道粘膜上皮修复的过程,这可能是ITF保护NEC的信号转导机制。
【图文】:

粘膜组织,新生大鼠,绒毛,小肠


图IA组正常新生大鼠的小肠部粘膜组织形态,绒毛完整无脱落

绒毛,粘膜,基底部,上皮细胞


组,,NEC模型TIF腹腔注射组,少量脱落,绒毛粘膜基底部极少的分离,顶端绒毛中心分离,上皮细胞病理评分为2分(HEx]00)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旭;许玲芬;孙梅;吴捷;刘璐;;肠三叶因子对炎症性肠病小鼠细胞凋亡的调节机制[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13期

2 黄文虎;洪汝建;程玉书;沙炎;;内耳化脓坏死性迷路炎的影像学表现[J];放射学实践;2011年08期

3 包权;李明珠;徐敏;金丹;;慢性坏死性肺曲霉菌病CT表现分析[J];医学综述;2011年12期

4 李伯埙;陈玉平;耿松梅;;全身性苔藓样结节病伴秃发1例国内首报[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1年07期

5 袁平戈;;密切关注转氨酶水平正常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08年01期

6 戎瑞雪;李艳军;王蓓;曹志然;王晓辉;赵丽君;;1例不典型恙虫病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7 石翠萍;;局限性淋巴瘤样丘疹病[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1年02期

8 高碧霞;李明喜;文煜冰;李雪梅;李学旺;;Churg-Strauss综合征肾脏损害的临床特征[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1年07期

9 王俭;关守荣;张涛;;鼻腔鼻窦出血坏死性息肉的诊断及治疗[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5期

10 李文斌;;急性阑尾炎24例误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陶凌晖;彭曦;汪仕良;王凤君;王裴;;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2 彭曦;谭银玲;陶麟辉;王凤君;赵云;汪仕良;;不同营养支持途径对烧伤大鼠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六届全国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3 黄新炎;;坏死性松解性游走性红斑1例[A];2008年浙江省皮肤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钟华杰;吴原;平金良;;坏疽性脓皮病样表现的丘疹性坏死性结核疹1例[A];华东六省一市第八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7年

5 宋宁;程玲;;肠三叶因子与炎症性肠病[A];第十届全国中药和天然药物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丁甫月;;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10例报告[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徐瑞龙;郑昭景;胡轶;胡少龙;杜忠明;单小云;袁青;;坏死性淋巴结炎伴高IgE血症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亚型动态分析[A];2004年浙江省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刘玫;;下行坏死性纵隔炎病情观察及护理[A];全国神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蒋封运;郑长泰;符志龙;;坏死性淋巴结病(附14例报告)[A];FDI、CSA临床口腔进展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1999年

10 王欣;麻柔;刘锋;王忠芬;邓成珊;;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一例临床分析及文献复习[A];第七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血液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赵茂华;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诊治 (上)[N];河北农民报;2006年

2 杨玉华;局部外用胰岛素 治疗糖尿病合并坏死性蜂窝织炎[N];农村医药报(汉);2004年

3 山东省沂水县职教中心动物医院 李连任;雨季谨防仔猪坏死性皮炎[N];河北科技报;2007年

4 王永坤 田慧芳;一种新鹅病——鹅出血性坏死性肝炎(又称鹅呼肠孤病毒感染)[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5 郑州牧专教授 陈晋元;猪痢疾的临床诊断与防治[N];河南科技报;2008年

6 ;牙龈出血的局部原因及处理[N];农村医药报(汉);2006年

7 山西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技术支持部 王华听;秋冬季节谨防鸡痘[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8 张见麟;食肉菌感染很可怕[N];健康报;2007年

9 山西恒丰强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 高怀涛;猪鞭虫病及其诊治[N];中国畜牧兽医报;2006年

10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畜牧系 宋钊;鸡坏死性肠类的诊治[N];河北科技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宁;溃结灵对溃疡性结肠炎大鼠结肠粘膜ITF表达及MEK/ERK通路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8年

2 黄颖;桔梗引经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3 李军;肠三叶因子对内毒素血症幼鼠肠损伤的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4 孙勇;hITF基因治疗肠源性感染的体内外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1年

5 荆科;TLR2、4在内毒素血症幼鼠肠损伤的作用机制和谷氨酰胺与肠三叶因子保护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6 严彩霞;肠三叶因子对新生鼠NEC模型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意义[D];武汉大学;2011年

7 聂时南;三叶肽在胃黏膜应激性损伤中的修复作用[D];第二军医大学;2002年

8 滕旭;肠三叶因子对小鼠炎症性肠病保护作用机制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9 李毅;一个中国缺触酶血症家系的临床及基因突变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10 薛海滨;TNF-α、IFN-γ、TGF-β及IL-10在脊柱结核病灶中的表达及其对病变程度的影响[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春花;ERK介导肠三叶因子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保护作用[D];武汉大学;2005年

2 许玲芬;肠三叶因子在宫内窒息鼠肠道内表达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3 徐晓楠;肠三叶因子在小儿危重症胃肠道功能衰竭时的表达及临床意义[D];兰州大学;2006年

4 马冬梅;枯草芽孢杆菌对菌群失调小鼠肠道肠三叶因子表达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王臻;人肠三叶因子启动子的克隆及转录活性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10年

6 陈志娟;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流行病学调查及血浆谷氨酰胺变化[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7 赵晓红;LMP-1、FAS及FAS-L在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中的表达[D];青岛大学;2003年

8 严彩霞;肠三叶因子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ERK表达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9 杜猛;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足坏死性筋膜炎的临床观察[D];湖北中医学院;2003年

10 王林;肠三叶因子受体的分离、鉴定及其生物信息学分析[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59760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59760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5d8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