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川崎病患儿中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吴蓉洲,陆文文,张园海,陈其,项如莲;血清心脏肌钙蛋白I在儿童川崎病中的诊断价值[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5期
2 解玉;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与内皮功能障碍[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年02期
3 杨海霞,郑敏翠;用两种方法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对比观察[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4年01期
4 张伟;李秋;赵晓东;唐雪梅;王晓刚;王墨;吴道奇;欧茜;杨锡强;;942例川崎病的临床分析[J];中华儿科杂志;2006年05期
5 章毅英;黄先玫;康曼丽;龚方戚;钱柏琴;;CD_(69)和CD_(25)及HLA-DR在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淋巴细胞中表达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6年05期
6 安黎云;王缚鲲;;心肌损伤生化标志物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研究进展[J];实用医技杂志;2006年10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高路;袁越;;链球菌感染后风湿热和风湿性心脏病[J];临床儿科杂志;2006年06期
2 杨勇;王瑜;陈宗波;;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患儿T细胞活化功能状态的变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年20期
3 李焕斌;张琦;王玲;褚茂平;项如莲;;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川崎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意义[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4 陈军,王宝西;丙种球蛋白和阿斯匹林治疗川崎病疗效比较[J];武警医学院学报;2002年01期
5 范会军;申彪;郭志坤;王倚yN;齐延琦;秦颖;秦立;朱闯;王蒲雄志;;胎儿心脏三尖瓣复合体的解剖学观测[J];新乡医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6 许士梅;尹巧绵;吴明昌;佟亚君;付丽;王彦玉;;早期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筛查和随访[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7 张乾忠;;不典型川崎病的临床表现和诊断[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年10期
8 马沛然;李淑娟;;川崎病治疗进展[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6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思忠;雒国胜;申彪;郭志坤;王庆志;;不同胎龄胎心二尖瓣复合体的形态学观测及临床意义[A];全国解剖学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朱磊;基于三维超声的小儿心脏二尖瓣运动分析[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杨维君;低温肺保护液在先心病伴肺动脉高压体外循环中的肺保护作用[D];浙江大学;2006年
2 陈静;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血清脑钠肽与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6年
3 张文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国内文献的系统评价[D];南昌大学;2006年
4 黄晓玲;血浆脑钠肽水平与心脏Tei指数对左向右分流型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早期心功能评价的研究[D];汕头大学;2007年
5 苏艳琦;川崎病患儿血浆中脑利钠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6 汪伟;经导管植入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金叔宣;心肌肌球蛋白轻链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价值[J];国外医学.心血管疾病分册;2002年01期
2 杨立森,林媛豪,陈树兰,潘月英;急性心肌梗死血浆可溶性黏附分子水平改变的临床意义[J];宁夏医学杂志;2003年04期
3 王宏伟;川崎病流行病学回顾[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1年05期
4 齐新,刘丽芸;急性心肌梗死时凝血和纤溶系统的改变与溶栓治疗[J];天津医药;2000年04期
5 魏美芳,吴翔,李静,吴晓晖,王益,于小红;血清TpP、hs-CRP、CKMB、cTnI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诊断意义[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杂志;2005年02期
6 李永柏,易岂建,李秋,唐雪梅,李成荣,王晓刚,刘恩梅,杨锡强;优选静脉免疫球蛋白剂量治疗川崎病临床与免疫学效应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1999年02期
7 衣志勇,李小鹰,孙宇,蒋知新,王克英,王显花,任建伟;受试者特征曲线评价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急性心肌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4年06期
8 荣墨克,张静春,吕晓平;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在急性心肌梗死诊断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年1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丹枫,姜桂英,吕慧英;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附一例报告)[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1980年02期
2 Kato H ,杜敏联;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治疗效果[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0年04期
3 郭继红;川崎病儿童的冠状动脉性心脏病[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0年04期
4 杨波;;急性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诊断标准[J];中国医师进修杂志;1980年08期
5 强瑞春;万瑞兰;;川崎病[J];国际心血管病杂志;1981年05期
6 李秀铭;孙筠友;;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5例报告[J];天津医药;1981年09期
7 龚爱宝;;川崎病[J];国外医学情报;1981年01期
8 ;动态与消息[J];日本医学介绍;1982年07期
9 孙复兴;川崎病(McLS)眼症状[J];眼科新进展;1982年01期
10 葛范苏;;日本第6次川崎病全国调查情况[J];国际儿科学杂志;1982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德祥;;川崎病及川崎病猝死五例尸检病理学研究[A];第五次全国法医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1996年
2 张兆松;沈蕾;吴海玮;;日本血吸虫重组抗原体外诱导细胞免疫应答的研究[A];中国动物学会第八次全国寄生虫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1年
3 刘金明;蔡学忠;林矫矫;付志强;叶萍;杨冠珍;石耀军;施福恢;苑纯秀;李浩;蔡幼民;吴祥甫;;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高效表达及初步动物免疫实验[A];第四届中国畜牧兽医青年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沈亚梅;赵晓兰;张秉亨;周南;林淑金;;高分辨率超声研究川崎病血管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周欣;张薇;;对40例川琦病患儿的实施整体护理体会[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6 丁国红;吴智绚;;大剂量丙种球蛋白加阿斯匹林和潘生丁治疗川崎病的护理[A];全国心脏内、外科专科护理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2年
7 柳小春;郭松长;施启顺;;H-FABP基因对猪肉品质的影响[A];中国的遗传学研究——中国遗传学会第七次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8 Frank J.Burczynski;;肝脂肪酸结合蛋白的细胞内功能[A];第二届中日韩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薛媛;;12例川崎病患儿的护理[A];全国儿科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3年
10 张威;张新宇;任潞雪;;川崎病的冠状动脉病变[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医学部 俞纯山;检验医学21世纪初期的展望[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0年
2 通讯员 杨龙 记者 张志强;川崎病早期诊治有依据[N];健康报;2001年
3 记者 王峰;治川崎病有突破[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4 冯世容;中山医大包虫病相关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医药报;2001年
5 张莉;川崎病可能与产超抗原细菌无关[N];中国医学论坛报;2002年
6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教授 刘跃梅;发热超一周 警惕川崎病[N];大众卫生报;2003年
7 医非;当心小儿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N];卫生与生活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公捷;六大症状 预示感染川崎病[N];保健时报;2004年
9 徐怀逵;当心小儿患川崎病[N];健康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赵绍华 特约记者 侯晓菊;川崎病:孩子心脏第一杀手[N];健康时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叶满红;鸡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的克隆及其与肌内脂肪含量关系的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03年
2 张俊;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NOS及相关趋化因子表达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奚立;肿瘤坏死因子α和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4 覃丽君;LCWE诱导小鼠冠状动脉炎的实验研究—川崎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启贵;通过侯选基因法对影响鸡肉质性状基因的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01年
2 郭松长;氟烷基因、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对猪部分经济性状影响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王振辉;大鼠小肠发育过程中内源性l-fabp、c-jun、wtp53基因及p38、p21的表达与小肠干细胞增殖分化关系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4 杨军;川崎病的免疫遗传学初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5 王敏;T淋巴细胞CD40L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6 白红艳;中药葛根改善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及机理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4年
7 邢艳琳;对川崎病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高危因素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8 孙平莲;川崎病108例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9 刘喜;重庆市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10 张格妙;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关系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194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19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