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疏水性胆汁酸致新生鼠肝线粒体活性氧产生与膜通透性转换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1 12:09
【摘要】: 目的:在胆汁淤积性肝病中,疏水性胆汁酸在肝脏内的蓄积被认为能导致肝细胞毒性作用。疏水性胆汁酸通过致肝线粒体活性氧(ROS)产生和膜通透性转换(MPT)引发线粒体功能紊乱,诱导肝细胞凋亡、坏死产生毒性作用。本文通过建立疏水性胆汁酸致新鲜离体新生鼠肝线粒体损伤的模型,探讨疏水性胆汁酸致新生鼠肝线粒体活性氧产生和膜通透性转换的具体机制,并进一步证明抗氧化和抗MPT处理的临床价值。 方法:取健康6天龄近交系Wistar大鼠新生鼠,每十只作为一测量单位。采用乙醚麻醉后,剖腹取肝,收集十只肝脏称重后匀浆,采用差速和密度梯度法分离提纯线粒体。于线粒体悬液中加入不同浓度的甘氨鹅脱氧胆酸(GCDC),预先加入和不加入MPT抑制剂-环孢菌素A及三种抗氧化剂(褪黑素、β-胡罗卜素和α-生育酚),用分光光度计连续测量MPT 5分钟,观察胆汁酸浓度对MPT的影响,并比较不同预处理后MPT的改变值。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的改变。用流式细胞仪测定加入GCDC后1,3,5,10分钟时线粒体ROS的产生量。观察胆汁酸浓度对ROS产生的影响,比较不同预处理后ROS的增加量。测量指标均取三次测量单位结果的平均值。 结果:线粒体内活性氧产生和膜通透性转换与加入胆汁酸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呈依赖关系:随浓度的升高,时间的延长,线粒体内活性氧的产生量和膜通透性均增高,电镜结果显示加入胆汁酸后线粒体超微结构的破坏较对照组明显;抗MPT组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明显抑制,活性氧产生较对照组明显降低,电镜结果显示抗MPT组较对照组及抗氧化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明显改善;抗氧化组线粒体内活性氧的产生较对照组明显减少,膜通透性转换较对照组明显抑制,电镜结果显示抗氧化组较对照组线粒体超微结构破坏明显改善。 结论: 1.离体的新生鼠肝线粒体经疏水性胆汁酸处理后,能迅速发生膜通透性转换、活性氧产生和线粒体形态学的改变,这些改变同胆汁酸的浓度及处理时间呈剂量、时间依赖关系。 2.疏水性胆汁酸处理新生鼠肝线粒体后,线粒体活性氧产生与膜通透性转换呈正相关。 3.抗氧化及抗MPT处理能明显抑制由疏水性胆汁酸所致新生鼠肝线粒体活性氧产生、膜通透性转换及线粒体形态学改变,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图文】:

浓度,胆汁酸,线粒体,线粒体膜


结 果1.不同浓度的 GCDC 致 MPT 变化与时间的关系以吸光度的减少量反映线粒体的肿胀程度和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MPT)的发生,间接反映线粒体膜孔(MPTP)的开放程度。不同浓度的 GCDC 均能诱导线粒体在 540nm下的吸光度迅速下降,,表明线粒体的肿胀发生与疏水性胆汁酸致 MPT 的变化作用有关。随着 GCDC 浓度的上升以及反应时间的推移,吸光度下降的越明显,表明线粒体膜通透性转换的发生与胆汁酸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图 5)。由 GCDC 引发线粒体 MPT 的改变及线粒体肿胀能被 5μM CsA(一种 MPT 抑制剂)明显抑制,当 GCDC 浓度达到 400μM 时亦能产生此现象。

线粒体,预处理,肝线粒体,方式


3.不同浓度的 GCDC 致线粒体 ROS 产生与时间的关系以平均荧光强度值代表新生鼠肝线粒体 ROS 产生值,反映线粒体内氧化应激程度。不同浓度的 GCDC 均能诱导肝线粒体 ROS 的产生,这表明 GCDC 能诱导新生鼠肝线粒体内氧化应激的发生。随着 GCDC 浓度的上升以及反应时间的推移,平均荧光强度上升的越明显,这表明新生鼠肝线粒体内 ROS 产生与胆汁酸的浓度以及反应时间呈浓度、时间依赖关系(表 2,图 7)。同一时间点上,随着胆汁酸浓度的上升(50-400μM),线粒体内 ROS 的产生呈上升趋势。同一胆汁酸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推移(1’-10’)线粒体内 ROS 的产生亦呈上升趋势。由 GCDC 引发线粒体内 ROS 的生成能被 5μM CsA 所明显抑制,当 GCDC浓度达到 400μM 时亦能产生此现象。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侯建明;蓝进;;重点补充维生素E、C和βC提高机体素质的动物实验[J];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02期

2 薛敏波,洪昭毅;β—胡萝卜素的应用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1996年03期

3 刘丽君,彭建新,洪华珠,叶雯,乔媛媛;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变化与作用[J];细胞生物学杂志;2005年02期

4 沈方,沈倩,夏强;细胞凋亡与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的研究进展[J];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年02期



本文编号:26235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235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bda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