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儿茶素干预机制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4 19:56
【摘要】:血管内皮细胞是位于循环血液与血管壁内皮下组织之间的单层细胞,它在血栓与止血、炎症与免疫反应、血管新生、辐射损伤、动脉粥样硬化等一系列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电子显微镜、细胞培养和分子生物学等技术的发展,对内皮细胞功能的研究不断深入。本实验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及儿茶素干预机制进行研究,期望揭示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及儿茶素的一种重要成分——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作用机理。 一、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变化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1、抗内皮细胞抗体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EC)具有多种生理功能,并可作为抗原递呈细胞表达多种同种异体抗原,如ABO血型抗原、HLA相关抗原及EC抗原,后者是存在于血管EC表面的一组抗原,其表型改变时可以刺激机体产生抗内皮细胞抗体(anti-endothelial cell antibody,AECA)。AECA作为血管内皮细胞特异性抗体,可见于与血管炎有关的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多发性肌炎(PM)等。 血小板减少是临床中的常见症状,据其发生与免疫系统是否有关而有免疫性血小板减少及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之分。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既可见于造血系统的疾病,如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也可见于累及造血系统的多系统多器官损害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SLE、RA等。临床上一些SLE及RA早期往往首先被诊断为ITP。血管内皮细胞在炎症与免疫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拟对血管内皮细胞功能改变,AECA在自身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病机制中的意义进行探讨。 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为抗原进行包板,建立了细胞酶联免疫吸附测定(cell-ELISA)的检测方法,利用这一方法对148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其中ITP 70例,SLE伴血小板减少45例,RA伴血小板减少33例)血清AECA水平进行检测,并与非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患者[再
【图文】:

单层,多角形


一细胞培养及鉴定倒置显微镜下观察,HUVEC接种24h后呈小多角形,渐呈长梭形,密度增加,5一7天融合成单层,呈铺路石样或多角形排列,细胞间无空隙(见图1)。生长迅速者24h即呈长梭形,4天即可融合。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染色后的HUVEC胞浆中有黄绿色荧光,均匀散布,说明胞浆内含vWF,所培养的是HUVEC(见图2)。

免疫荧光,图像,荧光染色,黄绿色


长迅速者24h即呈长梭形,4天即可融合。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染色后的HUVEC胞浆中有黄绿色荧光,均匀散布,说明胞浆内含vWF,,所培养的是HUVEC(见图2)。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593.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于孟学,张凤肖,陈美璞,林进;白塞病侵及大血管21例临床分析[J];北京医学;2001年03期

2 李晓,周同;P-选择素及其临床意义[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1997年01期

3 傅建新,王玲,王玮,陈子兴;Wilms瘤基因WT1表达与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的检测[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0年03期

4 王华,沈传陆,郭恒怡,吴其夏;血管紧张素Ⅱ对血管内皮细胞整合素β3表达的影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1999年03期



本文编号:26276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276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914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