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HIBD新生大鼠松果体和HIE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表达的变化

发布时间:2020-04-18 21:02
【摘要】: 研究背景: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指围产期缺氧缺血所致的脑损伤,是导致新生儿死亡和发生后遗症的重要原因之一。而且存活者也有可能表现出精神运动发育障碍、睡眠-觉醒周期紊乱等生物节律异常,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存质量。 在哺乳动物,生物节律的中央起搏点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nuclei,SCN)。外周血淋巴细胞、松果体、肝、肾上腺、心脏等外周器官也存在一套钟振荡器,为外周生物钟,它与中枢振荡器分子组成相似;都是由一组昼夜节律基因及其编码的蛋白组成,是维持内源性生物钟运行的必要元件。在哺乳类生物节律的分子调节机制中Clock基因、Bmall基因及其表达产物CLOCK蛋白、BMAL1蛋白可直接影响下游基因的转录。因此CLOCK和BMAL1在生物体昼夜节律的调节、维持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处于核心地位。 哺乳动物的松果体不仅表现内分泌输出效应,而且自身也起到外周昼夜节律振荡器的作用,被认为是昼夜节律的神经内分泌转换器。其分泌、释放的褪黑素以组织细胞间化学信使的形式,对SCN和外周生物节律进行昼夜动态调节。因此,SCN和松果体之间相互联系,共同形成核心生物钟,发挥昼夜节律整体振荡作用。 目的:比较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模型组与对照组的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BMAL1蛋白合成水平以及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与正常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lymphocytes cell,PBLC)中ClockmRNA、Bmall mRNA表达的变化,探讨钟基因表达异常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导致的昼夜节律紊乱中的作用。 方法: 本研究分成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两大部分。 在动物实验部分,选用72只7日龄新生SD大鼠,随机分为二组(HIBD模型组与假手术组,每组36只)。HIBD模型按改良Levine法建立。用Western Blot方法测定缺氧缺血后0、2、12、24、36、48小时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BMAL1蛋白合成水平。 在临床部分,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ase PolymeraseChain Reaction,RT-PCR)测定18例HIE新生儿与18例正常新生儿PBLC中ClockmRNA、Bmall 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 结果:1.动物实验部分:①新生大鼠HIBD模型组松果体的CLOCK及BMAL1蛋白的表达水平在HIBD后48小时高于假手术组(P<0.05),0小时、2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新生大鼠松果体的钟基因蛋白CLOCK和BMAL1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2.在临床研究部分:①HIE新生儿组PBLC中Clock mRNA和Bmall mRNA的表达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②HIE组PBLC中Clock mRNA、Bmall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 3.HIBD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及BMAL1蛋白的含量变化与HIE新生儿PBLC中Clock mRNA和Bmall mRNA表达水平的变化似乎呈相反趋势。 结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对新生大鼠松果体中CLOCK和BMAL1蛋白合成在损伤早期影响不明显,但在48小时有显著升高;并在HIE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中Clock mRNA、Bmall mRNA也出现明显变化,两者可能共同参与缺氧缺血时昼夜节律紊乱的发生。
【图文】:

曲线图,新生大鼠,松果体,曲线图


图1两组新生大鼠松果体CLOCK含量曲线图

HIBD新生大鼠松果体和HIE新生儿外周血淋巴细胞钟基因表达的变化


CLOCK认/estemBlot图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麦笃雄,吴邦发,李燕,陈月香,蒙秀英,陈海兰;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298例临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年09期

2 陈宁;促红细胞生成素与缺氧缺血性脑损伤[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2年06期

3 连成瑛,黄淑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远期随访[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3年02期

4 朱欢;蒋犁;;细胞凋亡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研究[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5年06期

5 黄广;肖育;陈映曼;;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细胞凋亡与自由基损伤机制研究[J];河北医学;2008年03期

6 乔庆玲;郭慧玲;贺惠辉;宋燕燕;;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J];临床医药实践杂志;2008年03期

7 蒲向阳;;脑苷肌肽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J];中外医疗;2008年21期

8 李雪红;;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新生儿脑病疗效及预后观察[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08年09期

9 张姝娟,常改兰,孙立;一氧化氮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作用[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10 谢集建;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忠;周华东;邓娟;;川芎嗪对急性脑缺血大鼠白细胞与内皮细胞粘附性影响的实验研究[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2 尹琳;金萍;闵连秋;;大鼠脑缺血预处理后缺血耐受性与Bcl-xl、P53蛋白表达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3 杨继文;龚树辉;李忠权;;颈性脑缺血发病机理探讨[A];中国康复医学会颈椎病专业委员会第十次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徐艳峰;朱华;刘颖;肖冲;马春梅;秦川;;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食蟹猴脑缺血的组织病理学研究[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五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卢宏;王建平;刘春岭;张苏明;方思羽;;雌二醇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HSP70表达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李国忠;钟照华;李呼伦;钟镝;马广玉;宋宇;王海涛;董丽芹;王德生;;人脑缺血IL-17和相关细胞因子的机制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张小乔;梅元武;李红戈;;Bcl-2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脑缺血实验研究[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十一届全国脑血管病康复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8 崔艳英;沈连忠;王淑仙;;银杏叶提取物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A];第九届中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0年

9 闫福岭;方树友;许予明;;尿激酶不同途径给药治疗超早期脑缺血的多中心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10 俞月萍;徐秋琴;朱朝阳;朱也飞;张琦;魏尔清;;小鼠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症状的时间过程及评价方法[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厚朴酚对脑缺血的保护作用[N];中国医药报;2003年

2 郑健刚;杜元灏;石学敏;针刺能增加脑缺血大鼠脑血流量[N];中国医药报;2005年

3 谢涛 鲍冬生;神经介入可治疗脑缺血[N];家庭医生报;2006年

4 ;各方细说恩必普[N];医药经济报;2004年

5 特约记者 朱丽丽;颅内支架治疗脑缺血[N];健康时报;2003年

6 江山 张彬;治疗脑血栓的关键:挽救脑缺血“半暗带”[N];人民日报;2005年

7 王德江;刘藏;王贵怀;曹勇;王新生;肖新如;交流最新进展 提高诊治水平[N];中国医药报;2005年

8 壮壮;手发麻 找病根[N];卫生与生活报;2008年

9 冯琳;大脑中动脉置支架治疗频发脑缺血[N];中国医药报;2005年

10 耕耘;降压不当能导致脑缺血[N];中国老年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余路阳;Ⅰ.A20基因在脑缺血和I型糖尿病中的抗凋亡作用 Ⅱ.异种移植中针对Gal alpha 1,3 Gal修饰基因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2005年

2 潘殿卿;神经保护剂鸡尾酒疗法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03年

3 朱巍;转基因神经干细胞移植对脑缺血后神经血管保护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4 田京伟;20(S)-人参皂苷Rg_3抗脑缺血作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5年

5 刘建仁;神经节苷脂GM1对大鼠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曲友直;神经保护剂联合应用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4年

7 朱继;神经球蛋白对脑缺血中神经细胞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苏凤哲;中风康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血脑屏障保护作用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5年

9 任建勋;莱格注射液对脑缺血保护作用与血脑屏障调节机制的实验研究[D];成都中医药大学;2005年

10 关艳中;胆碱能受体激动剂抑制小胶质细胞活化并保护脑缺血大鼠海马神经元迟发性死亡[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吉玲;系统亚低温治疗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安全性及疗效分析[D];郑州大学;2005年

2 杨祖铭;褪黑素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3 周文莉;外周应用NGF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D];吉林大学;2006年

4 李静;脑欣口服液对新生大鼠HIBD脑组织GLU及GSH-PX的影响[D];陕西中医学院;2007年

5 郭立斌;依达拉奉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Caspase-3、Bcl-xl表达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大学;2005年

6 饶晓丹;电针任脉对脑缺血大鼠神经干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李润辉;雌激素对雄性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及对Bcl-2蛋白表达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3年

8 李凡;星形胶质细胞与IL-8相互作用对神经元保护机制的探讨[D];昆明医学院;2003年

9 文娜;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大鼠神经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3年

10 白香顺;电针对脑缺血大鼠内皮素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影响的实验研究[D];湖北中医学院;2005年



本文编号:263253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3253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816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