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母婴传播调查研究及60例儿童艾滋病临床分析

发布时间:2020-05-01 19:02
【摘要】:背景:八十年代中期至九十年代中期我国中部某地区有偿供血盛行,九十年代后期发现在该地区存在血源性HIV的爆发流行,且多合并HCV、HGV及TTV等多种血传播病毒的合并感染。这些有偿献血员中女性较多,育龄妇女感染病毒是儿童感染的主要来源,育龄妇女的合并感染也是儿童合并感染的主要原因。 目的:了解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血源性艾滋病流行地区的母婴传播情况,分析影响其母婴传播的因素;了解儿童艾滋病的特点,探讨适合我国儿童艾滋病的治疗方案。 方法:2001年1月至2004年4月期间,以我国中部因有偿供血造成艾滋病流行的某农村为调查地点,选择15岁以下儿童及其父母,20~45岁多次有偿供血或高危受血的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现场询问调查和常规体检并采静脉血,分离血清贮存-20℃冰箱中待查,,检测HIV、HCV、HGV、TTV的IgG型抗体,及HIV的前病毒DNA和RNA,并对其中母亲及其子女配对的资料整理回顾性分析HIV的母婴传播。 结果:107例HIV阳性的母亲共生育137名子女中,50例HIV阳性,HIV的母婴传播率为36.5%(50/137)。107例HIV阳性母亲,其中13例为输血感染,8例为产后输血感染,所生的8名子女均母乳喂养,其中3例感染HIV,则母乳传播HIV的率为37.5%(3/8)。38例HIV阳性育龄妇女的外周血基因组核酸扩增HIV前病毒DNA gag区,鉴定为HIV B’亚型。3对HIV阳性的母婴的外周血核酸扩增HIVgag区P17的片断,Mega软件分析其基因同源性,分别为95.5%,96.5%,96%。基因树显示子女的病毒与其母亲同属一支。HIV母婴传播率在艾滋病状态母亲组(66.0%,31/47)显著高于HIV携带状态(21.1%,19/90),P<0.05。合并HCV感染的74例HIV阳性母亲所生的101例儿童中30例HIV阳性,HIV的母婴传播率为29.7%(30/101),未合并HCV感染的3例HIV阳性母亲所生的3例儿童中1例HIV阳性,HIV的母婴传播率为33.3%(1/3)。合并HGV感染的HIV阳性组母亲的母婴传播率(22.4%,11/52)低于未合并HGV感染的HIV阳性母亲的母婴传播率(44.4%,12/27),P<0.05。合并TTV感染的HIV阳性组母亲的母婴传播率(31.7%,19/60)低于未合并TTV感染的HIV阳性母亲的母婴传播率(50.0%,6/12),但P值无统计学意义。6例HIV阳性母亲分娩时服单剂NVP,新生儿出 生48小时内口服单剂NVP。NvP阻断过的6例儿童出生后6月内HIV一Ab均为阳性,4 例于1.5岁后HIV一Ab转为阴性,1例现7个月H工V一Ab阳性,H工V前病毒DNA检测阴 性;1例现为9个月,尚在继续观察中。 60名HIV阳性儿童,50例因母婴传播感染,占83.3%(50/60),其中s名儿童于1995 年在当地医院输未经HW检测的血液,提示输血感染,占13 .3%(8/60),2名无输血史 手术史,推测为医源性感染,占3.3%(2/60)。60例Hlv感染儿童22例发展为艾滋病。 22例儿童艾滋病中共检测H例儿童CD4+T淋巴细胞计数,8例呈中度免疫抑制,3例 呈重度免疫抑制。22例儿童艾滋病中经母婴传播发展成艾滋病15例,平均潜伏期4.5 年,其中死亡6例。经输血或不详途径传播致艾滋病7例,平均潜伏期6年,死亡2 例。7例A工DS儿童正在作抗逆转录酶病毒治疗,7例患儿症状均明显改善。 结论:母婴传播是HW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调查母婴传播率达36.5%,远远 高于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可控制的水平(2%一-6%)。本调查中的38例经血传播感染HIV 的妇女均为B’亚型。艾滋病状态的母亲HW的母婴传播率高于HIV携带状态的母亲。 合并HGV感染的HIV阳性母亲的HIV母婴传播率低于未合并HGV感染的母亲。造成 儿童HIV/AfDS流行的主要原因是未及时对高危生育期妇女进行有效的川V监测及咨 询,未采取有效干预措施,亚需采取相应的对策控制HW进一步蔓延。HW的母婴传 播可经宫内感染、产道感染及哺乳感染三个阶段,不同阶段感染儿童的发病率,存活 期可能不一样。HIV儿童已逐渐进入发病期,并有其自已的特点,儿童HIV/AIDS己成 为我国AIDS防治工作面临的现实问题。H凡虹打对儿童AIDS有一定的疗效。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4
【分类号】:R7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田志伟;赵淑娟;牛留业;陈亚菲;;2005~2010年许昌市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资料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1年07期

2 李万平;;艾滋病剖宫产母婴阻断的护理心得[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3期

3 苏光玉;;布拖县144例艾滋病感染孕产妇流行病学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4 吴佳军;;对“艾滋病”不要谈虎色变[J];人生十六七;2006年01期

5 刘宏伟;;孕期实施艾滋病健康教育的对策及意义[J];河北医学;2011年08期

6 高晓玉;;少数民族地区艾滋病的防控知识调查及健康教育[J];医学信息(上旬刊);2011年05期

7 吐尔洪;牛德强;古丽扎尔;范玉萍;;1997~2009年新疆阿克苏市艾滋病疫情分析[J];中国热带医学;2011年06期

8 ;广西召开防治艾滋病攻坚工程专题研究会[J];广西医学;2011年07期

9 ;《最爱》与中国艾滋病[J];南方人物周刊;2011年18期

10 ;全区第一季度艾滋病疫情分析会在南宁召开[J];内科;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临虹;;艾滋病母婴传播流行状况和预防[A];中华医学会第二次全国产科热点问题研讨会及第一届全国产科主任论坛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2 张君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现状与预防控制[A];中国性学会第五届年会学术论文集[C];2003年

3 张君炎;;艾滋病母婴传播的现状与预防控制[A];江苏省性学会第五次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4 赵晓梅;吕维柏;;16例小儿HIV阳性病例分析[A];中国中医研究院基础理论研究所学术论文汇编[C];1997年

5 朱梦飞;桂希恩;付学东;;受血与母婴传播感染HIV潜伏期的研究[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彭勃;李华伟;谢世平;郭选贤;;论艾毒伤元[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7 董永新;符林春;岑玉文;;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认识[A];中华中医药学会防治艾滋病分会第六届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郭选贤;殷光辉;张华锴;闫俊峰;刘俊芳;;艾滋病疮疡中医病因病机的流行病学调查[A];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之研究(九)——第九次全国中医药防治感染病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9年

9 董永新;符林春;岑玉文;张苗苗;李佩;;中医药对艾滋病相关性腹泻的认识[A];全国第2届中西医结合传染病学术会议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1届传染病协作组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段全立;盛镭;;艾滋病并发口腔真菌感染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艾滋病、病毒性丙型肝炎暨全国热带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李晓;阻断艾滋病母婴传播[N];苏州日报;2008年

2 记者 朱玉 周婷玉;部分地区艾滋病母婴传播比例有所上升[N];新华每日电讯;2004年

3 记者 甘勃;清华启动云南艾滋病母婴阻断临床研究[N];大众科技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 李颖 通讯员 黄显斌;艾滋病危害与传播启示录[N];科技日报;2005年

5 孔荣;女性染艾滋病的几率多于男性[N];农村医药报(汉);2009年

6 本报记者 耿兴敏;艾滋病孕妇可提早进行抗逆转录病毒疗法[N];中国妇女报;2009年

7 记者 董文锋;我区艾滋病攻坚又有新举措[N];广西日报;2010年

8 记者 王巍;600万元艾滋病检测用品完成采购[N];政府采购信息报;2009年

9 本报见习记者 杨婕邋蔺津;“不要认为艾滋病离我们很遥远!”[N];华兴时报;2007年

10 吴昊 黄晓婕;警惕这些艾滋病症状[N];北京科技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黎耀强;中医治疗艾滋病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2 杨凤珍;艾滋病元气虚损证机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4年

3 许红梅;经母婴传播获得HBV感染儿童及其母亲体内HBV PreS/S准种序列及EnhⅡ/CP/PreC变异特点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4 韩剑锋;中国河南等四省HIV阳性孕妇及其所生婴儿的耐药基因型研究[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5 李利;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相关风险因素评估及CD209、CD209L基因多态性与HBV宫内感染关系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6 张e

本文编号:264695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4695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864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