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婴儿0~8月龄味觉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5 13:04
【摘要】:第一部分 新生儿期味觉研究 目的 观察新生儿味觉发育情况及性别差异,分析母亲孕期情况和羊水性质对新生儿味觉的影响。 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在产科选择 62 例待产妇进行问卷调查,自然分娩过程中取羊水进行检测,新生儿出生后 90 分钟进行甜、咸、酸、苦四种味觉测试,测试溶液浓度分别为:25%蔗糖(甜);5%氯化钠(咸);1.43%柠檬酸(酸);0.25%盐酸小檗碱(苦)。摄像记录面部表情。按 Baby FACS 标准将新生儿的面部表情运动分为 A、B、C 3 组基本强度不同的运动单位,没有口部运动或仅有口部吸吮动作为 A1;噘嘴为 B1;嘴张大为 C1。在 A1、B1、C1 的基础上出现不喜欢的面中部表情(鼓腮或皱鼻等)分别为 A2、B2、C2;在 A2、B2、C2 的基础上如出现反感的面上部表情(低眉、皱眉等)分别为 A3、B3、C3。依婴儿接受难易程度将反应强度分为 10 级,从 A1~C3 强度逐级增加,出现啼哭亦为 9 级,恶心干呕为 10 级。分析母亲味觉偏好与新生儿反应强度的关系时,以 3 级反应强度为界值点。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母亲妊娠呕吐对新生儿味觉的影响及新生儿反应强度变化与羊水和脐血微量元素锌的关系;卡方检验分析面部表情出现频率;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孕妇在妊娠晚期对食物的偏好进行临床分组,设甜、酸、咸味觉喜好及中间组(味觉偏好不明显者),与羊水中所测得的味觉物质值(酸:PH;甜:葡萄糖;咸:钠离子和氯离子)进行 Wilcoxon 秩和检验分析临床分组是否与羊水实测值一致;Wilcoxon 秩和检验分析新生儿味觉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4 反应性别差异、母亲味觉偏好与新生儿反应强度的关系、同一种溶液 引起新生儿反应强度的性别差异。 结果 62 例产妇平均年龄 28 岁,平均胎次 2.3 次,平均产次 1.5 次,平均孕周39+2周;新生儿产重平均3324.3克1,分钟和5分钟 Apgar 评分均≥8 分,男女新生儿各 31 例。羊水成份与妊娠期母亲味觉偏好 分析结果显示偏好甜味的产妇产时羊水葡萄糖含量平均值最高 (1.228±0.542 mmol/L),但各组间葡萄糖含量两两比较均无统计学 意义(P0.01)。偏好酸味组产妇钠离子含量高于中间组产妇(P0.01); 中间组产妇羊水氯离子含量高于偏好甜味组产妇(P0.01)。偏好酸味 组产妇羊水 PH 值低于中间组和偏好咸味组(P0.01)。新生儿对甜、 酸、苦、咸味觉反应结果为 93.54%的新生儿对甜味出现面部表情 A1, 显著高于其它三种味道(P0.01);对咸味 9 种表情单位的出现频数均 与非咸味出现频数无统计学差别(P0.01)。对酸味反应中以噘嘴为基 础的 B1、B2、B3 表情出现率明显高于其它三种味道(P0.01)。苦味 测试中 A2、 A3、C2 表情出现频数显著高于其它三种味道(P0.01)。 新生儿味觉反应强度比较显示93.54%的新生儿对甜味的反应表情为1 级,明显低于咸、酸、苦味的表情等级(p0.01);尝咸味时新生儿的 反应强度明显低于尝酸味时(p0.01)。味觉反应性别差异研究显示男 婴对甜味和苦味的反应强度强于女婴( p0.01);男女婴对咸味和酸味 的反应强度无明显差异(p0.05)。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显示母亲孕期呕 吐次数及产时羊水和脐血中锌含量值与新生儿对味道的反应强度无相 关。中间组母亲的新生儿对酸味和咸味的反应强度强于偏好酸味和咸 味母亲的新生儿(p0.01)。 结论 母亲妊娠呕吐不影响新生儿味觉反应。本文资料首次证实 孕母的饮食能通过胎盘在一定程度上引起羊水中部分味觉物质量的改 变。母亲饮食味道确能通过羊水增强新生儿对相应味道的接受力。新 生儿出生时已能区分酸、甜、苦、咸四种基本味道,,对甜味的主要面 部表情是愉快的面部放松或口部吸吮动作;对酸味的主要面部表情是 噘嘴;对苦味的反应以嘴张大、皱鼻、皱眉为主;婴儿对咸味没有特 殊面部表情。本文味觉测试提示新生儿味觉发育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新生儿味觉反应确实存在性别差异,男婴对甜味和苦味较女婴敏感, 部分女婴对酸味较男婴敏感,男女婴对咸味反应的面部表情接近。孕 母正常范围内锌含量的波动不会影响新生儿味觉。 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6 婴儿 0~8 月龄味觉研究 摘 要 第二部分 婴儿 0~8 月龄味觉跟踪研究 目的 追踪研究婴儿味觉发育和影响因素,以及出生时味觉不敏 感婴儿味觉发育状况。 方法 根据入选标准在产科选择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每月至重庆 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儿童保健科随访至 8 个月龄。测试溶液浓度同 第一部分,强度等级划分增加第 11 级(出现呕吐并伴有呕吐物)。婴 儿期味觉发育性别差异分析以 1 级面部表情强度为界。将婴儿分为三 个年龄组进行反应强度频数比较,Wilcoxon 秩和检验分析四种味觉在 婴儿期的发育。Wilcoxon 秩和检验分析喂养方式与婴儿味觉发育的关 系,卡方检验分析味觉性别差异,按新生儿味觉反应强度分不敏感组 (3级()Insensitive,IS咸I、S酸、IS苦组)与敏感组(3级)(Sensitive, S 咸、S 酸、S 苦组),跟踪观察 IS 组和 S 组婴儿至 8 月龄用 Wilcoxon 秩 和检验分析其味觉发育状况,Spearman 秩相关系数分析味觉敏感性的 发育变化与月龄关系以及母亲妊娠呕吐与婴儿味觉关系。 结果 跟踪观察显示 6~8 月龄婴儿对甜味的接受力强于 0~2 月 龄和 3
【图文】:

表情,咸味,运动单位,出现频数


图 1 新生儿对甜咸酸苦四种味觉反应的面部运动单位出现频数图Fig 1 The frequency of waves of the facial actionunits to four solutions of the newborns2. 男婴对甜、咸、酸、苦反应31 个男婴中 87.10%对甜味反应为 A1,高于其它三种味道 A1 表情出现<0.01)(表 6、表 7 和图 2)。25.81%的男婴对咸味的表情为 A1,48.38%为 B、C 组表情,与其它三种

男宝,皮面,单位,出现频数


图 2 男性新生儿对甜咸酸苦四种味觉反应的面部运动单位出现频数图Fig 2 The frequency of waves of the facial actionunits to four solutions of the male newborns3.女婴对甜、咸、酸、苦反应所有 31 例女婴对甜味均表现 A1 面部基础表情(P<0.01)(表 8、表 9 和图 3)。14 例女婴(45.16%)对咸味反应为 A 组表情,54.84%为 B、C 组表情,与其它味觉面部表情单位的出现频数均无统计学差别(P>0.01)(表 8、表 9 和图 3)。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R17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J];;年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廷玉;康宇;胡燕;程茜;刘友学;陈洁;;儿保门诊母乳喂养与辅食添加对婴儿体格生长影响的现况调查分析[A];重庆市营养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刘春来;梁冰华;陈营;;母乳中钙、铁、锌含量与婴儿身高及体重关系的研究[A];中国营养学会第六届微量元素营养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1999年

3 陈安;施丽萍;郑季彦;杜立中;;(近)足月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A];2007年浙江省儿科学、小儿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4 李楠;樊金凤;王志;赖建强;赵显峰;荫士安;;营养指导改善婴幼儿贫血的效果评价[A];中国营养学会第十次全国营养学术会议暨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8年

5 钟雪梅;张艳玲;邓莉;贾文翊;邹继珍;;婴儿过敏性直肠结肠炎13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6 尹巧枝;杨灵君;潘素敏;;新生儿及婴儿烧伤护理[A];第六届全国烧伤创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0年

7 许青田;李新月;赵清霞;郝红梅;熊飞升;;婴儿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诊断标准初步探讨[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8 段全良;;十堰市城区0—6月婴儿母乳喂养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A];新世纪预防医学面临的挑战——中华预防医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2年

9 陈肖鸣;李仲荣;刘平;王爱和;张浩川;胡海;许家昒;徐鲁白;周斌;;完全腹腔镜下婴儿先天性膈疝无张力修补术(附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A];2006年浙江省微创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郝波;张炀;渠川琰;严仁英;;北京市不同大气铅浓度地区新生儿脐带血血铅水平研究[A];妇女·环境·健康——妇女与环境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罗中云;环境色彩影响婴儿智力[N];北京科技报;2005年

2 湖南省儿童医院急救中心 陈鹏;年轻父母:你听得懂婴儿哭声吗?[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夏欣;情感交流要从婴儿开始[N];光明日报;2005年

4 张丽;卖婴儿用品 赚“幸福”的钱[N];今日信息报;2005年

5 左凤章;营造一个婴儿水世界[N];今日信息报;2005年

6 何积惠;小脑袋里藏着什么秘密?[N];文汇报;2005年

7 黎光寿;黄岗村婴儿高死亡率调查[N];西部时报;2005年

8 记者 彭惠玲;我省首例连体婴儿康复出院[N];昆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贺鹏;婴儿“超高”“超壮”可能埋病根[N];福州日报;2008年

10 湖北 金慰鄂 (主任技师);婴儿半岁过后有道“坎”[N];家庭医生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傅大干;丙戊酸肝毒性高危因素作用机理及其防治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4年

2 陈安;光疗对新生儿外周血节律基因表达和血压节律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5年

3 郭红梅;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的临床研究[D];复旦大学;2004年

4 楼金s

本文编号:2650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50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0ca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