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尿动力学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15 02:21
【摘要】: 目的探讨原发性小儿夜间遗尿症(PCNE)的膀胱尿动力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随机抽取40名原发性小儿夜间遗尿症患儿做为实验组,连续记录一周排尿日记,取最大一次清晨排尿量做为功能性膀胱容量(FBC),并计算FBC/CBCnorm(CBCnorm为正常膀胱容量)比值;患儿在夜间同步脑电图监测证实其完全进入睡眠状态后以自身尿液膀胱自然充盈灌注的方法进行尿动力学检测,即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观察指标包括功能性膀胱容量(FBC)、遗尿量、逼尿肌稳定性和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DI)、膀胱顺应性(BC)、逼尿肌与尿道括约肌协同性等。随机选30名排尿正常儿童做为对照组,同期同法对其行尿动力学检测,进行对照研究。根据尿动力学检测结果将实验组分为两组,Ⅰ组为非DⅠ组(无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组),Ⅱ组为DⅠ组(有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组),Ⅰ组、Ⅱ组均给予干床训练疗法治疗,即心理行为疗法+夜间闹钟唤醒训练,Ⅱ组加服对膀胱逼尿肌有较高抑制作用的抗胆碱能药物奥昔布宁;同期随机选择50名未行尿动力学检测的PCNE患儿做为对照组,仅给予与实验组相同的干床训练疗法治疗,两组疗程均为3个月,疗程结束后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对比两组疗效。 结果实验组FBC为122.52±28.31ml,对照组为259.21±55.47ml,实验组FBC/CBCnorm为45.42±5.01(%),而对照组FBC/CBCnorm为94.14±7.07(%),两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检测过程中实验组遗尿量(NV)为109.88±28.84ml,NV/CBCnorm为40.45±5.39%,对照组排尿量(UV)为253.5±54.96ml,UV/CBCnorm为92.75±6.42%,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实验组40例患儿中28例出现充盈期逼尿肌不稳定性收缩(DⅠ),占70%(28/40),而对照组中DⅠ发生率为10%(3/30),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中BC下降3例,对照组无BC下降者,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40例患儿在自然充盈性膀胱压力测定过程中当出现DⅠ时盆底肌电活动减弱4例,对照组中无此现象;而排尿期实验组盆底肌电活动增强90%(36/40),对照组为83.3%(25/30),两组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疗程结束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比较其有效率、治愈率,3月时实验组分别为87.5%(35/40)、80%(32/40),对照组分别为60%(30/50)、50%(25/50);6月时实验组分别为82.5%(33/40)、70%(28/40),对照组分别为52%(26/50)、44%(22/50),两组对比有效率、治愈率均有显著差异(p<0.01)。 结论PCNE的膀胱尿动力改变主要是DⅠ,DⅠ发生几率高;FBC降低是PCNE的基本特征,是DⅠ的继发改变。对存在DⅠ的PCNE患儿,应用对膀胱逼尿肌有较高抑制作用的抗胆碱能药物治疗有较好疗效。尿动力学检测对PCNE的分型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对PCNE患儿进行尿动力学检测是必要的。
【图文】:

年龄分布,年龄分布,对照组,中位


图2:对照组年龄分布图。人数30人,中位年龄8岁,,8.08士1.85岁。FigZ:Theagedistributionofeon七DlledgrouP,30children,medianagesye跳.N30,Mean808,1)evl85.

性别构成,实验组,对照组,男女性别


图3:实验组与对照组性别构成图。实验组40人,男24人、女16人;对照组3019人、女11人,两组男女性别构成无差异、P>0,05.Fig3:Thesexproportionoftwogroups,24boysand16girlsinexper庄n。叩,19boysandngirlsincontrastedgro印,therewerenotstatisticaldiffereneebe朴刃ee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26.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德龙;高景斌;刘波;谭国军;;牛鞭治疗遗尿症2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1年07期

2 李福林;刘莉;林阳;张炜;;尿流动力学检查在儿童遗尿症诊治中的临床意义[J];中外医学研究;2011年17期

3 ;小孩七岁仍尿床,怎么办[J];家庭药师;2011年09期

4 史来恩;;史氏中医儿科诊治遗尿症浅谈[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年15期

5 丁海岩;丁海霞;;温针灸治疗肾气虚型小儿遗尿临床观察[J];中医儿科杂志;2011年04期

6 关志忱;邓小林;张黔;;新型移动式家庭电子尿流率仪和Laborie尿流率仪临床检测结果比较[J];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4期

7 王红欣;齐丽娜;周云亮;;六味地黄丸加补骨脂治疗遗尿症的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4期

8 陈跃来;侯文光;虞先敏;马雪梅;张丽;岑珏;崔学军;;Dynamic Observation of Needling Huiyang(BL 35)on Ambulatory Urodynamics in Unstable Bladder[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9年03期

9 姜华茂;司淑斌;傅德望;;大鼠脊髓损伤后逼尿肌兴奋性改变及Connexin43表达的研究[J];广东医学;2011年08期

10 王秋景;刘玉泉;王山;朱函亭;;Therapeutic Observation on Treatment of Enuresis with Combined Auricular Pressure and Tuina[J];Journal of Acupuncture and Tuina Science;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游国雄;李柱一;;OSAS引起遗尿症1例[A];中国睡眠研究会第二届学术年会论著汇编[C];2001年

2 徐明曦;徐吉平;董国勤;张克;王忠;;良性前列腺增生症患者尿动力学分析---附321例报告[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3 汤建儿;王伟高;钟欢;俞彬;陈煜;;女性尿潴留的尿动力学分析[A];华东六省一市泌尿外科学术年会暨2011年浙江省泌尿外科、男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吴光玉;;中西医结合治疗遗尿症[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中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4年

5 马骏;金星明;;遗尿症治疗新进展[A];第七届全国(内地、港、澳)“儿童发育与行为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刘霞;李燕;;遗尿症与中医“肾”的关系探讨[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守田;高庆法;;皮内埋针治疗遗尿症72例[A];中国特种针法应用与针灸临床学术交流大会论文集[C];2000年

8 徐智慧;黄邦高;谢丽萍;张心男;支杭娟;;难治性原发性儿童遗尿症的尿动力学评估(附65例报告)[A];第十五届全国泌尿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徐智慧;黄邦高;谢丽萍;张心男;支杭娟;;难治性原发性儿童遗尿症的尿动力学评估(附65例报告)[A];2008年浙江省泌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卫中庆;孙则禹;于洪波;戴玉田;陈海;王昱;易超然;;Ⅲ型前列腺炎的尿动力学观察及治疗[A];21世纪男科学——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董志勤;治遗尿症[N];民族医药报;2005年

2 董德伍;遗尿症患儿饮水有讲究[N];大众卫生报;2004年

3 张文荣;治疗遗尿症三则[N];民族医药报;2003年

4 陈洪娟;三岁以上还尿床 当心遗尿症[N];卫生与生活报;2007年

5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儿保科 主任医师 盛晓阳;让孩子摆脱遗尿困扰[N];家庭医生报;2009年

6 本报记者 李海旭 本报通讯员 符臻 李宁;把河南的泌尿研究带入国际视野[N];河南日报;2011年

7 宿健桃;治疗遗尿症验方[N];中国中医药报;2001年

8 江苏 黄德伍;遗尿症的综合治疗[N];民族医药报;2002年

9 华庆;治遗尿症从补肾入手[N];保健时报;2005年

10 本报记者赵绍华特约记者 侯晓菊;小儿尿床也是病[N];健康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春和;前列冲剂治疗前列腺增生症膀胱逼尿肌收缩功能受损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2年

2 王永权;机械牵张对豚鼠膀胱ICC细胞兴奋性的影响及其与逼尿肌不稳定的关系[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3 卫中庆;TENS及COFFEE OR CAFFEINE对DCP干预机制的基础实验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4 邓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成肌分化及对尿道括约肌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7年

5 李龙坤;尿路功能障碍的电刺激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6 范立新;T型Ca~(2+)通道在逼尿肌兴奋产生及逼尿肌不稳定发生机理中的作用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7 金晓东;急性尿潴留持续时间对膀胱功能和组织结构影响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8 吕麟亚;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骶神经传导功能研究及阴部神经低频电刺激术疗效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06年

9 双卫兵;脊髓损伤所致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动物实验与临床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10 吴桂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压力性尿失禁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唐芳政;重型遗尿症药物联合治疗后随访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2 曹永胜;小儿原发性夜间遗尿症的尿动力学应用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3 毛淑平;排尿异常的老年女性糖尿病患者尿动力学评估[D];郑州大学;2011年

4 沈红科;基于DSP的尿动力学测定系统的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02年

5 刘亚兰;原发性遗尿症与血浆ADH的相关性研究[D];暨南大学;2001年

6 尹鉴淳;1、糖尿病膀胱病尿动力学及逼尿肌形态学表现研究 2、压力-流率测定在诊断老年男性排尿困难的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7 马文杰;糖尿病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尿动力学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4年

8 李源;小儿排尿功能障碍尿动力学研究[D];郑州大学;2005年

9 吕麟亚;儿童原发性夜间遗尿症尿动力学研究及临床评价[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10 张宗亮;正位可控N形回肠膀胱术的功能和尿动力学研究[D];青岛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6643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6643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7f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