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观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改变
发布时间:2020-06-06 23:40
【摘要】: 目的:通过对我院儿科2003年3月至2004年12月收治的75例怀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Neonatal Hypoxic-ischemic Encephalopathy HIE)的新生儿的CT表现及临床表现进行比较分析,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表现,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分级与临床分级的关系,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发颅内出血的CT表现,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分级与颅内出血的关系,分析颅内出血的CT诊断和临床诊断的关系,将随诊CT表现进行分析,评估预后情况。 方法:75例怀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用10%的水合氯醛按照0.5ml/kg的剂量保留灌肠后,进行CT检查,分析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及其并发的颅内出血的CT表现及其特点,并将CT分级与临床分级比较,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将临床颅内出血的诊断与CT诊断进行比较,判断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比较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CT分级与其伴发颅内出血之间的关系。分别在一个半月、三个月、六个月、一年共对48例患儿进行随诊观察,并对其进行CT检查,了解其治疗后脑部发育情况。 结果:缺氧缺血性脑病的病理改变主要有脑水肿,选择性神经元坏死、脑室旁白质脑软化、基底节区大理石样变、矢状旁区脑损伤、局灶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脑水肿在CT上均表现为低密度灶,灰白质界限模糊不清,局部脑沟、脑裂变浅,双侧侧脑室缩小;脑室旁脑白质脑软化灶在CT上表现为低密度灶,边界清楚;局灶性和多发性腔隙性脑梗塞表现为斑片状低密度灶,边界不清,与脑水肿在CT上不易区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发生部位以顶叶最多见,额叶次之,枕叶再次之,颞叶最少见。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多数同时伴发有颅内出血:脑实质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侧脑室室管膜下出血、硬膜下血肿,其中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几乎全部位于后颅凹(大脑大静脉池、后纵裂池、窦汇),表现为高密度影,并且向周围脑沟延伸,边界欠清,由于出血量少,没有成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高脚杯征、空心三角征,脑沟、脑裂内也没有出血征象:脑实质内出血主要为斑点状出血,CT上表现为斑点状高密度影;侧脑室室管膜下出血,CT上表现为侧脑室下条状高密度影。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伴发的颅内出血与其CT分级成正比关系。CT随诊发现有52.1%的患儿恢复正常,16.7%的患儿有侧脑室旁或顶叶白质脑软化灶,22.9%的患儿随诊CT表现有外部性脑积水,4.2%的患儿有外部性脑积水同时伴有侧脑室旁白质脑软化灶。将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的CT分级和临床分级进行比较,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的CT诊断和临床诊断存在明显差异。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和CT分级存在明显关系,轻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1.5%合并颅内出血,中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69.7%合并颅内出血,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100%合并颅内出血。 结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表现和CT表现不一致,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CT诊断和临床诊断存在明显差异,因此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正确诊断,需要临床和CT相结合。正常新生儿的额叶CT上也可以表现为低密度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CT上的低密度灶应与正常的新生儿额叶低密度区相鉴别,对称性、灰白质分界清楚是正常发育新生儿的额叶低密度区的主要特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大多数同时伴发颅内出血,主要为蛛网膜下腔出血,主要位于后颅凹(大脑大静脉池、后纵裂池、窦汇),这些部位应该是阅片时重点观察的部位。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合并颅内出血与CT分级有明显关系,缺氧缺血程度越重合并颅内出血的几率越大。CT随诊可以观察治疗后的脑实质发育情况,并且通过治疗前后对比,了解病变的变化。
【图文】:
图3一A如图3一A、B所示患儿复查CT恢复正常。图3一B图4一A图4一B如图4一A、B所示双侧额、顶叶脑沟增深,双侧额顶部硬膜下腔增宽,前纵裂池呈“V”字形增宽(,
如图3一A、B所示患儿复查CT恢复正常。图3一B图4一A图4一B如图4一A、B所示双侧额、顶叶脑沟增深,双侧额顶部硬膜下腔增宽,前纵裂池呈“V”字形增宽(,,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22.1
本文编号:2700453
【图文】:
图3一A如图3一A、B所示患儿复查CT恢复正常。图3一B图4一A图4一B如图4一A、B所示双侧额、顶叶脑沟增深,双侧额顶部硬膜下腔增宽,前纵裂池呈“V”字形增宽(,
如图3一A、B所示患儿复查CT恢复正常。图3一B图4一A图4一B如图4一A、B所示双侧额、顶叶脑沟增深,双侧额顶部硬膜下腔增宽,前纵裂池呈“V”字形增宽(,,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22.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利娟,陈惠金,陈冠仪,李玉华,朱杰明,张永平;新生儿颅内出血的超声CT及MRI的诊断特性比较[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年06期
2 韩玉昆 ,虞人杰 ,卜定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临床诊断依据和分度[J];中华儿童保健杂志;1996年01期
3 陈丽英;MRI与1HMRS对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预后的判断[J];放射学实践;2000年01期
4 曹巧玲 ,张善云;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MRI检查与临床分析探讨[J];海南医学;2002年04期
5 吕雷,米延,张丽杰,赵德超;新生儿脑疾病临床与CT诊断对照分析[J];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1994年06期
6 袁斌;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的CT诊断[J];江西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7 徐宗秀,王林龙;599例患儿脑部疾病头颅CT的应用意义[J];临床儿科杂志;1996年04期
8 秦永春;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01年04期
9 关计添,刘国瑞;磁共振波谱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10 李仰康,刘国瑞;磁共振成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本文编号:270045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00453.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