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肠道共生菌对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影响的实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10 19:00
【摘要】: 目的:天然免疫存在于所有多细胞生物,是抗御病原体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其中重要的效应细胞,作为体内重要的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 present cell, APC),具有探测微生物,产生细胞因子,调节机体免疫反应的能力。新生儿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尤其是先天免疫发育不健全,调节性T细胞功能不完善,Th1/Th2细胞比例失衡,免疫反应向Th2型偏斜,易患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大量实验证实,肠道共生菌具有促进免疫系统成熟的能力,可激活免疫细胞,促进免疫活性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维持Th1/Th2型细胞反应平衡,诱导免疫应答或免疫耐受。本研究采用细胞培养技术以肠道共生菌(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为刺激物观察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DC的形态学和免疫学变化:1.观察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刺激单核细胞所致形态学变化和产生细胞因子IL-10和IL-12情况,探讨其对新生儿全身免疫的作用。2.观察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刺激DC后的形态学变化和产生IL-10和IL-12情况,探讨其对新生儿局部免疫的作用。研究结论为临床上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提供重要理论依据。 方法:选取正常足月新生儿脐血20例(阴道分娩儿10例、剖宫产儿10例)。每份血样均采用甲基纤维素沉降脐血红细胞,利用Ficoll密度梯度法分离单个核细胞(cord blood monocular cells,CB-MNCs),经贴壁培养获得单核细胞。本实验分两部进行 1收集部分单核细胞,分为4组,分别加入热灭活双歧杆菌、热灭活大肠杆菌、热灭活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PBS液(对照组),培养24小时观察单核细胞形态学变化,取培养上清液ELISA法检测IL-10和IL-12p70浓度。 2向部分贴壁的单核细胞中加入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IL-4联合诱导单核细胞生成DC,培养7天获得未成熟DC,后分为4组,分别加入热灭活双歧杆菌、热灭活大肠杆菌、热灭活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和PBS液(对照组)。每日倒置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并摄片。取培养上清液行ELISA检测IL-10和IL-12p70浓度。统计学利用SAS 6.12版统计软件进行统计计算。采用两样本t检验、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结果用均数±标准差( x±s )表示,以α=0.05为检验显著性标准。 结果 1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刺激单核细胞后,未发现形态学变化。 2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刺激后单核细胞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组存活率均90%。 3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对单核细胞刺激产生不同反应,未加任何刺激物时可分泌少量IL-10和IL-12p70。双歧杆菌刺激24h后,IL-10和IL-12p70分泌量明显增高,以IL-12p70增高为著,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大肠杆菌刺激24h后,IL-10分泌量显著增多,与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产生IL-12水平低于双歧杆菌组(p0.05)。两种菌联合刺激后出现,IL-12水平与双歧杆菌组接近(p0.05),高于大肠杆菌组(p0.05)。IL-10水平明显高于两单独刺激组(p0.05)。说明两种菌联合刺激使IL-12、IL-10分泌均保持较高水平。 4体外培养7天可得到未成熟DC,呈悬浮状态,体积明显变大,呈多形性,边缘呈毛茸状,可见小的突起。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刺激24小时后突起明显增多,可见刺状突起及多级突起,并得到有典型树突状突起的成熟DC,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别。 5双歧杆菌、大肠杆菌刺激对DC的存活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各组存活率均90%。 6未成熟DC在未加任何刺激物时可分泌少量IL-10和IL-12p70,双歧杆菌刺激24h后,IL-10和IL-12p70分泌量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别(p0.05),以IL-10增加显著。大肠杆菌刺激后,IL-10分泌量显著增多,高于对照组和双歧杆菌组(p0.05),IL-12水平较对照组增高(p0.05),与双歧杆菌组相似(p0.05)。两种菌联合刺激后则出现,IL-12的水平有所增加,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别(p0.05),与双歧杆菌组相似(p0.05),低于大肠杆菌组(p0.05)。但IL-10水平增高明显,均高于对照组和两单独刺激组(p0.05)。 结论 1证实了体外分离、培养足月新生儿脐血单核细胞和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的技术是成熟和成功的。 2双歧杆菌通过促使新生儿单核细胞分泌IL-12,使免疫反向Th1方向发展,调节Th1/Th2免疫应答平衡,激活新生儿免疫功能,增强机体抗感染能力,降低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3双歧杆菌、大肠杆菌通过促使树突状细胞分泌IL-10,诱导口服耐受,维持肠道自稳状态,并促使sIgA、IgM等抗体生成,抑制变态反应性疾病的发生。 4双歧杆菌、非致病性大肠杆菌作为肠道共生菌不引起机体的排斥反应,不影响单核细胞和树突状细胞的存活,可作为益生菌诱导产生口服免疫耐受。 5肠道共生菌能够调节新生儿先天性和获得性免疫,调节免疫应答平衡,增强全身和局部免疫功能,对新生儿感染性疾病和变态反应性疾病有预防和治疗作用,为临床上早期使用微生态制剂预防和治疗新生儿疾病提供了理论依据。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红霞;郭新喜;杨玉芳;;新生儿肺炎克雷伯菌肺炎80例临床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2 王琦;;胎儿宫内发育迟缓时孕妇及胎儿心钠素的变化及意义[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6期

3 万改红;;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与新生儿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J];社区医学杂志;2011年13期

4 吕敏;吕娜;;新生儿窒息原因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9期

5 康文清;唐蕾;;危重新生儿1825例转运情况分析[J];医药论坛杂志;2011年09期

6 刘振基;;新生儿疾病161例临床分析[J];基层医学论坛;2011年23期

7 陈凯星;杨佳丽;邓明映;;子痫前期程度与新生儿出生结局的关系[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1期

8 潘国盛;;新生儿氧疗33例的护理[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年20期

9 黄爱珍;黄璜;;1949例新生儿疾病筛查的体会[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1年04期

10 杨艳秋;徐萍;陈淑杰;;新生儿相关性肺炎的预防[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1年1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廷玉;张萱;陈立;魏小平;瞿平;刘友学;陈洁;;出生时抗氧化维生素与重金属对2岁幼儿智力发育的交互作用[A];中国营养学会妇幼营养第七次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展富琴;冯建国;计雪强;冯星;丁云芳;;关于健康新生儿脐血胆汁酸正常值的探讨[A];’96全国优生科学大会大会学术讲演与大会论文摘要汇编[C];1996年

3 杨晓凤;王红梅;林慧丽;;脐血CIK细胞治疗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4 刘斌;廖灿;辜少玲;陈劲松;许遵鹏;吴韶清;钟惠珠;;冻存脐血中血小板、血小板微粒的变化及它们与CD_(34)~+细胞粘附分子表达的关系[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5 杨晓凤;王红梅;林慧丽;;脐血CIK细胞治疗肿瘤性疾病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6 徐智睿;王景银;;子痫前期患者母血、胎盘和脐血中脂蛋白(a)水平的研究[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王群华;凌斌;赵卫东;祝怀平;陈纲;陈柯;胡文;朱园园;陈敏;;人蜕膜与脐血单个核细胞联合移植建立NOD-SCID鼠EM模型[A];第八次全国妇产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吴楠;陈嘉榆;黄振倩;巫进明;曹履先;胡龙虎;周晋;;HLA不全相合无血缘关系脐血移植治疗急性白血病[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9 汤雪薇;廖灿;谢杏梅;黄以宁;李焱;吴洁莹;;脐血的HLA B~*15位点血清学与基因分型的比较研究[A];第九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10 谢梅林;吴银根;顾振纶;;脐血嗜碱粒细胞表达HLA-Ⅱ类分子的研究[A];中国药理学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摘要集(第二部分)[C];200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时苏建;脐血托起顺顺生命希望[N];菏泽日报;2010年

2 南方日报记者 曹斯 陈枫 实习生 黄雅君 通讯员 李岩 葛峰 统筹 梅志清;私库脐血转公 可造福更多人[N];南方日报;2010年

3 通讯员郭浣浣;哈巴河县政协委员 建议对新生儿疾病实行免费筛查[N];亚洲中心时报(汉);2011年

4 ;关于开展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议案办理方案的决议[N];惠州日报;2011年

5 本报记者 王照重;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涉嫌非法采集脐血[N];中国消费者报;2010年

6 记者 冯涛;九三学社云南省委:对新生儿疾病实行免费筛查[N];云南政协报;2009年

7 ;新生儿睡觉打颤是缺钙吗?[N];健康时报;2006年

8 黄春英;我省新生儿疾病筛查率升至50.2%[N];黑龙江日报;2004年

9 曹桂君 记者 姜野;我市培养成功首例脐血染色体[N];朝阳日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宋汉晓;新生儿疾病筛查孩子健康成长的保障[N];保健时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景玲;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心肌的研究和干细胞临床应用[D];兰州大学;2010年

2 沈建良;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白血病细胞毒效应[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3 李长东;人胎盘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对脐血造血干/祖细胞体外扩增的支持作用[D];吉林大学;2004年

4 赵书平;PSC3445细胞——人脐血中一种新的成体干细胞[D];第二军医大学;2004年

5 安淑华;MDR1基因在白血病化疗中疗效及骨髓保护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2年

6 田新;脐血及脐带静脉内皮下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扩增与分化[D];四川大学;2007年

7 谢松涛;内皮祖细胞促进组织工程复合皮和皮瓣缺血组织再血管化的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8 李奇灵;腹水来源的外来体用于卵巢癌免疫治疗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6年

9 周莉;TRAIL内皮祖细胞导向对人卵巢上皮性癌治疗初探[D];复旦大学;2005年

10 吴明媛;脐血衍生的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调节因素及其生物学功能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宁;脐血丙二醛与胎儿晚期缺氧关系的临床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2年

2 蔡永国;F68及其联合DMSO对脐血造血细胞低温保护作用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2年

3 徐建萍;脐血造血干细胞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实验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4 费小明;脐血造血干细胞的体外扩增[D];南京医科大学;2003年

5 袁华魏;脐血单个核细胞扩增前后的骨髓基质植入能力及条件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04年

6 陈小青;妊娠期糖尿病脐血脂联素水平及相关性因素的研究分析[D];南昌大学;2010年

7 蔡伟波;低剂量辐射对脐血的刺激效应及其临床意义研究[D];苏州大学;2001年

8 杨文钰;孕妇及其脐血促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及钙、磷的相关性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3年

9 殷虹;凋亡肿瘤细胞负载的脐血树突状细胞体外诱导抗卵巢癌免疫反应[D];苏州大学;2004年

10 程瑞芳;来源于脐血与骨髓中间充质干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比较[D];天津医科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270671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0671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d44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