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新生期母婴分离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及脊髓Fos异常表达在其形成中作用

发布时间:2020-06-16 04:19
【摘要】: 目的:采用行为学和电生理学评价方法,探讨新生期母婴分离(MS)对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影响;比较内脏高敏感性幼鼠和对照组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os蛋白表达,探讨脊髓背角Fos蛋白异常表达在幼鼠内脏痛觉高敏形成中作用。 方法:[1]20只SD新生大鼠随机分成MS组和对照组,每组10只;MS组新生大鼠予出生后第2~14天每天与母鼠分离3小时(8:00-11:00am),连续13天,对照组不予任何处理,与母鼠同笼。常规饲养到幼鼠期(6周龄),通过观察大鼠在不同压力结直肠扩张(CRD)刺激后的腹壁撤退反射(AWR)评分、内脏痛阈和腹外斜肌(EOMA)放电测量进行内脏痛觉敏感性评价,选取降结肠进行病理学检查。[2]32只SD新生大鼠按析因设计分成4组,每组8只,A组为MS组,6周龄未给予CRD, B组为MS组并在6周龄时接受CRD,C组为对照组并在6周龄接受CRD,D组为对照组,6周龄未给予CRD。B、C组幼鼠接受CRD刺激后2小时和A、D组幼鼠留取L6至S2脊髓,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进行脊髓Fos蛋白免疫阳性(FLI)细胞数和灰度积分值半定量分析。采用SPSS11.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α=0.05为显著性检验标准。 结果:[1]随CRD增加,幼鼠AWR评分增加;AWR评分受新生期接受MS及性别影响(F值分别为26.53、9.24,p0.001),雌性幼鼠AWR评分明显高于雄性,M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性别与MS之间无明显交互作用;MS组与对照组AWR评分在CRD20mmHg、40mmHg、60mmHg时差异明显,CRD80mmHg时无显著差异。MS组和对照组幼鼠痛阈值(?x±s )为17.67±8.2mmHg、33.83±4.3mmHg(F=30.415,p0.01)。[2]随CRD增加,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增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受MS及性别影响(F值分别为18.83、7.62,p0.05);雌性幼鼠腹外斜肌放电波幅明显高于雄性,MS组明显高于对照组,MS组与对照组腹外斜肌放电幅值在CRD15mmHg、30mmHg、45mmHg时有明显差异,CRD60mmHg、75mmHg时无显著差异。两组幼鼠降结肠未见明显病理组织损伤。[3]新生期MS和幼鼠6周龄时CRD均可使幼鼠腰骶段脊髓背角FLI细胞数显著升高,FLI细胞灰度积分值显著降低,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MS和CRD对脊髓背角FLI细胞数及灰度积分值影响无交互作用。 结论:新生期持续MS可导致幼鼠脊髓初级中枢敏化,接受伤害性CRD刺激后能显著引起脊髓神经元Fos蛋白高表达,造成大鼠痛阈下降,出现慢性内脏痛觉高敏感性,并且这种高敏感性能持续到幼年期,同时没有明显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R722.1
【图文】:

示意图,评分标准,大鼠,幼鼠


饲养环境为:每12小时进行1次亮暗循环,自由进食。(二)幼鼠内脏痛觉敏感性测定1.行为学评价幼鼠 6 周龄时进行不同压力结直肠扩张(Colorectal Distention,CRD)刺激下腹壁撤退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7]评分和痛阈[8]测定,评估肠道痛觉敏感性。幼鼠在实验前 18 小时禁食不禁水,乙醚麻醉后,将外涂石蜡油的气囊插入结直肠内,使气囊末端深入肛门内 1.0cm,在肛门外 1.0cm 处用胶布将导管固定在鼠尾根部,导管经三通管连接注射器和血压计。将幼鼠置于有机玻璃观察箱(20cm×6cm×8cm)中,幼鼠能自由前后活动但不能转身,待幼鼠苏醒并完全适应环境 30 分钟后开始实验。按照从低到高压力梯度注射空气,使球囊内压力分别达到 20mmHg、40mmHg、60mmHg、80mmHg,每次扩张持续 20 秒,每个压力重复 3 次,每次给予压力之间间歇 4 分钟。1.1 AWR 评分:AWR 评分标准示意图见图 1-1。

示意图,腹外斜肌,放电检测,大鼠


腹肌未抬离桌面;3 分,结肠扩张时腹肌明显收缩变平或使下腹壁抬离箱底;4 分,结肠扩张时腹壁拱起或伴身体、骨盆躬起或睾丸抬起。每个 CRD 压力进行 3 次 AWR 评分,取均值。1.2 痛阈测定:通过测定压力阈值来反映内脏痛阈。CRD 导管尾端以三通管接血压计及注射器,持续、缓慢注气使压力上升,压力每次递增 5mmHg,保持 3 分钟,抽出空气间隔 1 分钟后重复加压直至肉眼观察出现明显的下腹壁抬离箱底或明显收缩变平(AWR 评分为 3 分)时的最小压力值为痛阈[8],扩张压力范围 0~80mmHg。2.电生理学评价幼鼠 6 周龄时进行 CRD 刺激下的腹外斜肌放电测量评价内脏痛觉敏感性。按前述方法置入气囊后,将幼鼠固定于手术台上,将针形电极插入腹股沟韧带上方、距中线 1.5cm 的一侧腹外斜肌上,待幼鼠苏醒并完全适应环境 30 分钟后开始实验。实验环境要求安静,保持相对湿度在 40~70%,室温 18~29℃之内。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8条

1 刘雁冰,袁耀宗;功能性肠紊乱内脏痛及内脏高敏感性发生机制研究[J];国外医学(消化系疾病分册);2002年02期

2 王茂贵;关注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临床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4年10期

3 郑伟,汪宝军,叶立民;灰度值、光学密度值与免疫组化片阳性表达强弱的关系[J];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2003年05期

4 曹芝君;莫剑忠;;中枢神经系统异常在肠易激综合征内脏高敏感性形成中的作用[J];胃肠病学;2006年03期

5 许春娣;重视对小儿胃肠功能与动力性疾病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5年01期

6 张青,梁列新,钱伟,侯晓华;性别及动情周期对大鼠内脏感觉影响的研究[J];中华消化杂志;2005年01期

7 邹多武;;内脏高敏感在胃肠功能性疾病中的作用[J];中华消化杂志;2006年06期

8 陈洁;;儿童功能性胃肠病的罗马Ⅲ诊断标准[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7年01期



本文编号:271552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1552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df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