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Th17细胞在川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6-21 12:50
【摘要】: 背景:川崎病(KD)是儿童最常见的一种自限性的自身免疫性血管炎综合症,自1967年日本人首次报道川崎病以来,该病在世界范围各种族儿童中均有报道。以持续性发热、口唇潮红、球结合膜充血、手足硬肿脱屑等皮肤、粘膜、淋巴结的炎性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KD以免疫系统活化和血管内皮系统广泛损害为特征,主要累及全身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部分患儿冠脉扩张可形成冠状动脉瘤,少部分患儿冠状动脉可发生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川崎病已经超过风湿热成为儿童后天性心脏病的首要原因,也是成人后发生冠状动脉损伤的重要原因。 40多年以来KD一直受到儿科学和免疫学家的高度重视,从病因,发病机制,治疗,预后及干预因素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研究,但KD免疫发病机制迄今未完全阐明,大量流行病学及临床观察提示:感染因素所触发的急性炎症和免疫调节紊乱是KD发生冠脉病变的关键。已有报道多种细菌,病毒,支原体及其代谢产物导致免疫细胞,尤其是CD4+T细胞异常活化,产生多种炎症细胞因子,如: IL-6、IL-8、TNF-α等在KD患儿急性期高表达,特别是IL-6可能参与血管内皮损伤,与KD患儿冠脉损害有关。在参与本病发病过程的众多活化、升高的炎症细胞和分子中,是否有急性炎症反应的启动因素和转归的枢纽尚不清楚。 Th17细胞是近年发现不同于Th1和Th2,具有产生白细胞介素-17(IL-17)功能的又一群CD4+辅助性T细胞亚群,具有很强的促炎作用。介导炎症反应(防御胞外细菌,真菌感染),参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和肿瘤免疫过程。Th17及其产生的细胞因子IL-17在多种急慢性炎症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调节轴中占据中心位置如:类风湿关节炎(RA)、炎症性肠病等(IBD)、多发性硬化(MS)等。胶原诱导性关节炎(CIA)和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AE)分别作为RA和MS的动物模型,在IL-17缺陷的小鼠中,其病情的进展明显缓慢。目前研究也表明RORγt是掌管Th17分化的关键转录因子,它诱导编码IL-17的基因转录,使初始CD4+T在IL-6和TGF-β的作用下分化为Th17细胞。但有关Th17和KD急性期的炎症关系尚未见报道。 Treg是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T细胞亚群,有抑制自身免疫T细胞活化和维持自身免疫耐受的功能。其数量的减少或功能障碍可引起自身免疫功能紊乱。目前在多种疾病及动物模型中发现Treg数目减少,Th17数目增多,Th17/Treg失衡。但在急性期KD患儿体内是否存在Th17/Treg失衡尚不清楚。 本文探讨KD患儿急性期Th17细胞、Treg数量的变化及Th17细胞相关的转录因子及细胞因子水平,旨在进一步探讨KD的免疫发病机制。 目的:1、通过总结43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临床病史资料进一步了解川崎病的临床特点和危害性; 2、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KD患儿急性期外周血Th17细胞、Treg比例及IVIG后随访患儿Th17细胞比例,初步探讨Th17细胞在川崎病(KD)发病中的作用; 3、检测Th17细胞特异的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及相关细胞因子IL-6、IL-2水平,探讨川崎病急性期Th17细胞增高的机制; 方法:1、总结43例急性期川崎病患儿临床病史资料; 2、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KD患儿急性期(IVIG前)、正常体检儿童外周血PBMC中Th17细胞,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细胞的比例,及IVIG后随访患儿Th17细胞比例; 3、荧光定量PCR检测RORγt、IL-23p19基因mRNA的表达; 4、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IL-6水平;结果:1、43例患儿中典型川崎病37例(86%);不典型川崎病6例(14%),所有患儿均有高热(100%),热程4-12天,平均热程7.40±1.87天,其中两例冠脉瘤患儿热程分别为9天、10天,而不典型KD热程并无明显延长;双侧结膜充血34例(79.1%);唇红、皲裂36例(83.7%);杨梅舌23例(53.5%);皮疹28例(65.1%);手足硬肿、指趾端脱屑34例(79.1%);颈淋巴结肿大33例(76.7%);冠状动脉有损害(CAL)者34例(79.1%),其中冠脉瘤两例;实验室检查发现急性期患儿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增高(16.38±15.62×109/L),血沉明显增快(44.76±27.68 mm/1 h),C反应蛋白增高(85.07±70.44 mg/L),两例冠脉瘤患儿血沉、CRP明显升高;在IVIG治疗后这些炎性指标显著下降(P0.01); 2、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KD:(1.272±0.622)%、对照:(0.592±0.344 )%】(P0.01);用IVIG后随访患儿Th17细胞数:(0.663±0.478),较用IVIG前显著下降(P0.01);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CD4+CD25+FOXP3+的调节性T细胞(Treg)比例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KD(:3.944±2.724)%、对照:(4.807±2.045)%】(P0.05)。 3、急性期KD患儿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的基因表达量:(M:5.62 ,Q:7.16 ),显著高于同龄健康对照组(M:1.79,Q:2.55),(P0.01)。IL-23p19的基因表达量:(M:2.12 ,Q:3.05),与正常同龄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M:1.73 ,Q:2.79),(P0.05)。 4、急性期KD患儿血清IL-6水平显著增高:【病人:(M:36.42,Q:129.77)、对照:(M:2.39,Q:1.15)】(P0.01),且有冠脉损害患儿IL-6水平(M:66.91,Q:194.24)显著高于无冠脉损害组(M:8.82,Q:14.73),(P0.05);且IL-6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成正相关(r=0.88 P0.01)。 结论:1、本组KD病例临床特征:43例急性期KD患儿中包括37例典型KD,6例不典型KD;心脏彩超检查可发现冠脉扩张34例,冠脉瘤2例;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血沉、血小板,CRP升高,部分心肌酶谱及免疫球蛋白水平升高,尤其是冠脉瘤患儿热程较长,炎性指标明显升高,不典型KD各项炎性指标较典型者并无明显升高; IVIG治疗后,CRP、血沉、白细胞等炎性指标明显下降,仅血小板无明显下降反而轻度升高。 2、KD患儿Th17细胞及Treg比例: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Th17细胞占CD4+细胞的比例显著高于同龄健康对照组,且在IVIG治疗后下降明显;而急性期KD患儿CD4+CD25+FOXP3+的调节性T细胞(Treg)占CD4+细胞的比例与同龄健康组比较无显著差异;在急性期KD患儿体内,可能不存在Th17/Treg失衡,可能是在急性炎症的早期,Th17介导的炎症反应占据了主要作用; 3、转录因子RORγ及IL-6、IL-23p19水平:急性期KD患儿Th17细胞转录因子RORγt的表达显著高于同龄健康对照组,其相关细胞因子IL-6也显著升高,尤其是在有冠脉损害的患儿。且IL-6水平与Th17细胞的比例呈正相关,但IL-23p19的表达和健康同龄儿无显著差异。增高的IL-6、Th17可能创造了一个初始的炎症微环境,导致多种炎性因子的释放和级联反应,促进了KD的炎症发展和血管损伤。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25.4
【图文】:

流式,细胞


27图2-1 Th17细胞流式检测图Figure 2-1. Flow cytometric analysis the proportion of Th17 cells in KD patients and healthycontrols. (As the expression of CD4 wa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CD3 and CD8 were notaffected after stimulation by PMA and ionomycin, the CD4+cells were showed by CD3+CD8-cells.)

示意图,示意图,外周血,同龄组


图 2-2 Th17 细胞表达示意图。Figure 2-2. The proportion of Th17 cells/CD4+in KD patients and healthy controls. 外周血PBMCs中Treg细胞/CD4+细胞比例急性期KD患儿外周血Treg/CD4+细胞比例为(3.944±2.724)%与正常同龄组(4.807±2.045)%比较无显著差异(p=0.375),见表2-2、图2-3。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川崎病》出版[J];中国循证儿科杂志;2011年05期

2 黎素清;;25例不典型性川崎病临床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年13期

3 刘海萍;;川崎病患儿远期认知和行为异常的分析[J];山西中医;2008年S1期

4 荣军;王秀明;刘炳芳;;川崎病12例临床分析及早期诊断体会[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5 廖震;;小儿川崎病5例误诊总结[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7期

6 李国华;汪晓霞;;川崎病58例临床观察[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6期

7 卓美瑛;;川崎病与小儿冠状动脉瘤[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2004年03期

8 黄荣彬;刘乐明;;败血症合并川崎病3例临床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9期

9 王朴飞;吕梁;李治;;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双源CT表现1例[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11年04期

10 冯周清;王丽;;40例川崎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1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谨萍;李军;李垣君;李海翩;;川崎病197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2 白新风;田杰;张静;;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瘤的回顾与随访研究[A];第十三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3 王毓佳;龚方戚;;200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4 王敏;赵晓东;唐雪梅;王晓刚;蒋利萍;杨锡强;;耐IVIG川崎病与IVIG敏感川崎病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朱南方;陈兆鸿;;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A];第十一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孙玉婵;;132例川崎病诊治体会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徐强;褚茂平;;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与川崎病关系的临床研究[A];2008年浙江省儿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8 方斌豪;梅国花;周建勋;;表现为毛细支气管炎的川崎病3例临床分析[A];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暨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1年

9 焦富勇;杨丽芬;李月华;乔荆;郭向阳;;陕西省首次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10 陈刚;曾华松;;川崎病E-选择素水平及+A561C基因多态性研究[A];中华医学会2011年全国变态反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教授 刘跃梅;发热超一周 警惕川崎病[N];大众卫生报;2003年

2 王小衡;川崎病有先兆[N];大众卫生报;2005年

3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 杨燕贻;川崎病是怎么回事[N];家庭医生报;2005年

4 通讯员 张群 实习生 柏玲 记者 倪秀萍;省人医半月接到两例“川崎病”[N];南京日报;2005年

5 记者 王峰;治川崎病有突破[N];中国消费者报;2001年

6 健康时报记者 刘桥斌;川崎病治疗关键在第一周[N];健康时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公捷;六大症状 预示感染川崎病[N];保健时报;2004年

8 徐怀逵;当心小儿患川崎病[N];健康报;2004年

9 张献怀;不要把川崎病当感冒[N];中国中医药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赵绍华 特约记者 侯晓菊;川崎病:孩子心脏第一杀手[N];健康时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三祥;Th1和Th17细胞在口腔扁平苔藓中的致病机制的初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2 胡景伟;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与57例KD患者临床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3 陈晶晶;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程度评分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葛剑;Th17、Th1和Tc1细胞亚群在慢性乙型肝炎及慢加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中的变化及意义[D];山东大学;2010年

5 罗权;Th17细胞在银屑病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6 杨帆;小鼠病毒性心肌炎Th17细胞的变化及意义[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7 胡锦辉;Th17细胞在胶质瘤中表达、分化及肿瘤免疫作用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8 周a

本文编号:272408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2408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c08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