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1.检测哮喘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与非感染者血清IL-13水平;2.检测哮喘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与非感染者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EOS)水平;3.检测哮喘患儿感染肺炎支原体与非感染者血清IgE的水平;4.探讨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0年9月就诊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儿科门诊及病房的哮喘患儿60例,分为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组)26例和非感染肺炎支原体(非感染组)34例。采用酶联免疫方法测定IL-13,常规分类法计数外周血嗜酸细胞计数,用放射免疫方法测血清总IgE水平,并与25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作正常对照。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各组间性别构成采用卡方检验,各组间均数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血清IL-13水平:MP感染组IL-13为196.64±19.153pg/ml,非MP感染组IL-13为145.91±14.273pg/ml,对照组IL-13为79.00±10.909pg/ml,MP感染组IL-1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非MP感染组IL-13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且MP感染组IL-13的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2.外周血EOS水平:MP感染组EOS为617.68±27.759×106/L,非MP感染组EOS为453.24±21.120×106/L,对照组ESO为132.00±53.855×106/L,MP感染组EO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非MP感染组EOS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且MP感染组EOS的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3.血清总IgE水平:MP感染组IgE为638.92±104.674IU/ml,非MP感染组IgE为313.97±80.171IU/ml,对照组IgE为64.05±22.766IU/ml,MP感染组IgE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非MP感染组IgE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且MP感染组IgE的水平明显高于非MP感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4.IL-13水平与血清总IgE的关系:MP感染组IL-13水平与血清总IgE呈正相关( r = 0.961 , P0.05) ;非感染组IL-13水平与血清总IgE呈正相关( r = 0.949 , P0.05)。 结论: 1.IL-13在MP感染的哮喘患儿较非MP感染的哮喘患儿及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表明MP感染时存在细胞因子的异常表达。 2.MP感染的哮喘患儿组EOS较非MP感染的哮喘患儿组及对照组明显增高,提示MP感染存在变态反应炎症。 3.感染组的总IgE水平显著高于非感染组,提示总IgE水平可能与反复过敏原刺激有关,MP感染后,可能作为一种特异性的过敏原刺激机体产生IgE,从而最终导致哮喘发作。 4.肺炎支原体感染与支气管哮喘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学位授予单位】:大连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R725.6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郦银芳;于莹;陆志芳;;IL-13和TNF-α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童血清中的表达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0年04期
2 尹洪云 ,曹兰芳,陆伟蓉,朱丽;肺炎支原体感染时嗜酸细胞计数及总IgE水平变化[J];中国医师杂志;2002年S1期
3 王茁;孙瑾;姚丽;;支气管哮喘患儿治疗前后血清IL-2、IL-6和GM-CSF检测的临床意义[J];放射免疫学杂志;2009年03期
4 覃敏;黄志碧;苏晓;;儿童支气管哮喘合并肺炎支原体感染的相关临床问题探讨(附64例分析)[J];广西医学;2006年05期
5 肖春香;殷小成;尹珊辉;匡艳华;王金兰;;哮喘患儿血清IL-18、IL-4和INF-γ水平测定的临床意义的研究[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年04期
6 姚宗良;王斌;钱冬萌;宋旭霞;万爱华;;肺炎支原体感染和哮喘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与IgE水平的表达[J];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8年03期
7 李琳 ,曹兰芳,顾梯成,陆伟蓉;肺炎支原体肺炎及支气管哮喘HLA-DRB1基因位点频率研究[J];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01期
8 曹丽;;肺炎支原体感染与儿童哮喘的相关性[J];临床肺科杂志;2010年04期
9 高正仪;罗海燕;钟文伟;邵洁;赵建琴;李云珠;俞善昌;;支气管哮喘治疗前后IL-13水平变化[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10 曹兰芳,陶金华,尹洪云,王利民,向祖琼,孔宪明,顾梯成,陆伟蓉;肺炎支原体肺炎和哮喘患儿肺炎支原体特异性IgE检测的分析[J];现代免疫学;2004年01期
本文编号:
27349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349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