闭合复位“盲法”穿针治疗儿童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7-07 06:33
【摘要】: 目的:通过比较闭合复位“盲法”穿针(Closed Reduction Blinding Pinning,CRBP)与切开复位内固定(Open Reduction Internal Fixation,ORIF)治疗儿童伸直型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效果,研究闭合复位“盲法”穿针技术在治疗儿童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中的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08年5月间治疗的非开放性伸直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资料完整的共104例,男64例,女40例,平均年龄6.6岁(2岁~14岁),平均随访时间18月(10月~40月)。采用CRBP的76例、ORIF的28例。主要比较两组手术所需时间、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提携角改变。临床结果评价采用Flynn标准。 结果:两组间在年龄、性别、移位程度方面无明显差别,受累肢体有差别,对结果无影响。CRBP组手术时间(44.5±17.9min)与ORIF组(94.5±28.1min)相比,P<0.05,有统计学意义;CRBP组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4.1±6.3°)与ORIF组(15.7±8.5°)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CRBP组中解剖复位病例术后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1.4±2.3°)与ORIF组(15.7±8.5°)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CRBP组中未能达解剖复位伴有后倾病例肘关节屈伸功能受限(5.3±4.8°)与ORIF组(15.7±8.5°)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CRBP术后未能恢复前倾角与屈曲功能受限两者之间存在相关性,P<0.05;CRBP组存在明显尺偏者,提携角平均减小(15.3±16.4°)与无明显尺偏者(1.1±4.1°)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CRBP复位后存在尺偏移位提携角减小(3.75±10.6°)与尺侧嵌插(25.6±15.2°)两组间比较,P<0.05,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术后肘关节功能受限与提携角变化之间无相关性,P>0.05。 结论:采用闭合复位“盲法”穿针技术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固定可靠,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快,运动范围受限轻,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低,手术微创,皮肤无疤痕;复位后轻度的侧方移位及旋转畸形可以接受,纠正尺侧嵌插可以减少肘内翻畸形的发生;充分检查骨折稳定性,以防止再移位。闭合复位“盲法”穿针是治疗严重移位肱骨髁上骨折的一种有效的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26.8
本文编号:2744778
【学位授予单位】:苏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26.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徐英杰,张树伟,张子元,王铁翔,邢国利,曹凯,王鹏举;21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8年08期
2 浦立勇,张锡庆,王晓东,王科文,戚太奎;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的生物力学研究[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年03期
3 王晓东;冯林;朱振洪;王科文;张锡庆;尹航;;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严重移位的肱骨髁上骨折[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5年12期
本文编号:274477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4477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