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BIRCP测定在血液病儿童骨髓抑制期感染原判断中的意义

发布时间:2020-07-08 11:06
【摘要】: 目的: 血液病患儿在治疗过程中因强烈化疗等因素的影响,常处于骨髓抑制期,此时患儿血白细胞极其低下,中性粒细胞数绝对值不足1000/μl,极易发生院内感染。而此时的患儿感染后自身阻止细菌在体内繁殖的能力极弱,常因不能进行明确有效的抗感染治疗而死亡。直至今日,感染一直是血液病患儿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目前临床上对感染的判断主要靠发热、中毒症状、有感染定位症状等结合血常规、C反应蛋白(CRP)、血培养等实验室辅助检查。处于骨髓抑制期时的血液病患儿,发热常常是唯一的感染表现,不具特异性。血常规、CRP均缺乏敏感度和特异性,而血培养结果至少需要三天,且大多数病例阳性率低,而此时血培养阴性结果并不能排除感染的存在。因此,临床上基本采用经验治疗的方法进行治疗,即在出现感染症状时以经验判断可能病原选择广谱抗生素,具有很大的盲目性,容易受临床医师各自的临床经验和诊断水平的影响,当感染发生时,常立即加用广谱抗细菌+抗真菌+抗病毒的多重覆盖治疗法,不仅造成抗生素的滥用,招致耐药菌株的出现,且在很大程度上也加重了患儿身体和经济的负担。细胞因子是多种细胞所分泌的能调节细胞生长分化,调节免疫功能,参与炎症发生和创伤愈合等的小分子多肽的统称,包括白细胞介素、肿瘤坏死因子、干扰素等多种类型。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可以激发细胞因子的产生,一个细胞因子被激活后通过连锁反应带动很多其他细胞和细胞因子参与机体的防御反应。目前,关于单个细胞因子可以作为感染的早期敏感指标、判断感染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较多,但对采用细胞因子用于判断感染病原体的研究很少。本研究通过对骨髓抑制期血液病患儿感染前后细胞因子谱变化的分析,探讨细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Bacterial infection relatedcytokine profile,BIRCP)的变化规律以及对于判断感染病原体性质的意义,为临床利用细胞因子谱指导抗生素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微球阵列(Cytometric bead array,CBA)技术和Th1/Th2细胞因子试剂盒Ⅱ,对480例次(共230例)有发热等感染征象并处于骨髓抑制期的血液病儿童病例的血清标本中Th1/Th2细胞因子包括TNF-α、IL-2、IL-4、IL-6、IL-10和IFN-γ水平进行快速定量测定,以该230例无明显感染征象时的患儿血清中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建立基线水平,以250例正常体检儿童血清作为正常对照。采用常规方法对这些病儿发热24h内和感染控制后24h后的细胞因子、C反应蛋白、血培养进行测定,比较三者的敏感性,并综合临床表现和治疗反应判断感染与否及其类型。分析血培养阳性者以及G~+和G~-菌感染细胞因子谱的变化规律,建立G~+及G~-细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G~+Bacterial infection related cytokine profile,G~+BIRCP或G~BIRCP),并根据G~+BIRCP和G~-BIRCP对血培养阴性细菌感染病例进行感染原预测,指导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以判断该两种BIRCP指标的预测意义。 结果: 在480例次有明显发热的感染病例中,血培养阳性者56例次,占11.67%,阴性者424例次,占88.33%。在血培养阳性病例中,其中G~+菌者8例次,占1.67%;G~-菌者42例次,占8.75%;真菌6例次,占1.25%。感染早期细胞因子敏感度较C反应蛋白、血培养高,感染恢复期细胞因子较C反应蛋白更灵敏地反映感染控制状态。G~-菌感染者,其82.9%的病例同时存在IL-6、IL-10高度升高[>10倍((?)+S)];而G~+菌感染者仅见IL-6轻度增高[>2倍((?)+S)],真菌培养阳性者仅有IFN-γ轻度增高[>2倍((?)+S)。后两者均不会出现IL-6、IL-10高度增高。采用G~+BIRCP和G~-BIRCP对43例次血培养阴性临床拟诊为细菌感染的病例进行预测,并采用偏阴或偏阳性菌感染抗菌药治疗来观察其临床反应,发现其有效率可达86.05%,而未根据BIRCP特点而凭既往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的病例55例次,其治疗的有效率仅65.45%,显著低于采用BIRCP组(P<0.05)。 结论: 1.感染早期细胞因子敏感度较C反应蛋白、血培养高,感染恢复期细胞因子较C反应蛋白更灵敏地反映感染控制状态。 2.革兰氏阴性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G~-BIRCP)为:IL-6、IL-10同时高度增高[>10倍((?)+S)],而IL-2、IL-4、TNF-α不增高或增高值[<2倍((?)+S)];革兰氏阳性菌感染相关细胞因子谱(G~+BIRCP)为:IL-6轻度增高[>2倍((?)+S),<10倍((?)+S)],而IL-2、IL-4、IL-10、TNF-α、IFN-γ正常或增高值[<2倍((?)+S)。 3.采用G~+BIRCP和G~-BIRCP预测感染原并指导抗生素使用者,其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凭临床经验选用抗生素者。
【学位授予单位】:浙江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725.5
【图文】:

BIRCP测定在血液病儿童骨髓抑制期感染原判断中的意义


感染IL一4IL一6IL一10TNFIFN一Y

比较图,比较图,无效数,有效数


浙江大学硕十学位论文结果.G一菌组增高率.G+菌组增高率口真菌组增高率IL一 2IL一 4IL一6图3.2IL一101, NFINF一Y血培养阳性例比较图表3.3临床治疗分组疗效比较表组别有效数无效数合计八、

本文编号:274645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4645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e9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