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研究背景:新生儿窒息致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 ,HIBD)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临床疾病,已成为导致儿童脑瘫、严重危害新生儿健康成长的重要原因。2003年我国进行第二次多中心治疗观察重度HIBD的预后,发现预后不良率仍高达20.8%,因此目前的治疗手段对中重度HIBD的疗效仍然很有限。近年对干细胞的研究表明,新生动物脑内存在神经干细胞(neural stem cells ,NSC),在HIBD后,内源性NSC可反应性增殖、分化以促进脑结构及功能的改善。但内源性NSC反应性增殖、分化的力度很有限,其分化率较低。Liu等采用5-溴-2-脱氧尿嘧啶核苷(5-bromo-2-deoxyuridine,BrdU)标记技术追踪观察HIBD后海马齿状回新生NSC分化为神经元的情况,发现在HIBD后15天,未见NSC分化为成熟神经元,在26天后也仅有27%的BrdU阳性细胞分化为成熟神经元。Masanori等追踪观察HIBD后沙鼠室管膜下区及颗粒层NSC增殖及分化情况,表明在HIBD后10天室管膜下区NSC增加了3倍,追踪观察到60天也仅有少数细胞分化为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 ,GFAP,成熟星型胶质细胞表面标志)的星型胶质细胞和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核抗原(neuron-specific nuclear antigen,NeuN,成熟神经元表面标志)的神经元。因此,如何提高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在脑内的增殖和神经性分化效率,真正发挥干细胞的替代修复作用值得深入研究。近年来研究表明,干细胞在脑内的分化受局部微环境影响。因此,在HIBD后的病态微环境中是否存在某种因素抑制了内源性神经干细胞再生和神经性分化,从而导致内源性NSC的分化率较低,难以有效的重建大脑结构及功能值得深入研究。如能找到这一抑制性因素并采取针对性治疗措施,将有望全面改善HIBD预后。 Foxg1基因是FOX基因家族的一个重要成员,研究表明胚胎大脑发育过程中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受到关键基因Foxg1的调控,该基因的表达缺陷将导致干细胞发育分化障碍,进一步导致大脑结构发育缺陷,且正常出生后Foxg1仍然持续表达于由端脑分化来的脑组织(大脑皮质、海马、嗅球及基底核等)中,而发生HIBD时正是这些脑组织容易受到损伤。新生动物HIBD后脑结构与功能重建是胚胎期发育的再现和延续,因而Foxg1基因可能在HIBD后干细胞分化增殖的过程中扮演一重要角色因素。 目的:观测HIBD后Foxg1基因和脑皮质各层特定基因(Foxp2, ER81, Otx1, Foxp1, ROR?)表达的动态变化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初步探讨是否存在HIBD后Foxg1基因水平的下降导致大脑皮质自身修复受限,表现为各层结构特定基因表达下调;观测卡哈尔—雷济厄斯细胞(Cajal-Retzius cells,CR细胞)在发生HIBD后的变化情况,初步探讨是否存在内源性NSC向CR细胞分化增多,而向其它皮质层的成熟神经细胞分化减少的现象。 方法:采用Rice法制作新生鼠HIBD动物模型,假手术组作为对照组,分别在术后第3、7、14、28、56天取右侧脑半球。半定量RT-PCR检测标本中各个基因的表达,免疫组化检测标本CR细胞数目变化。 结果: 1模型鉴定:常规HE染色检查结果显示结扎侧出现明显的病理变化,病变在大脑皮层和海马尤为明显,主要为神经元坏死,表现为空泡、核固缩、组织结构模糊及炎症细胞增多等。 2半定量RT-PCR结果:(1)Foxg1基因:Foxg1基因的表达在术后第3、7、14、28、56天的结果分别为0.524±0.086,0.726±0.067,0.770±0.122 , 0.786±0.083 , 0.882±0.081 ;对照组的结果分别为0.798±0.121,0.787±0.078,0.664±0.109,0.744±0.096,0.757±0.065。两组比较在第3天和第56天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模型组Foxg1基因的表达在早期出现明显下调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出上升趋势而对照组Foxg1基因表达相对较稳定。(2)Reelin基因:Reelin基因的表达在术后第3、7、14、28、56天的结果分别为0.591±0.034,0.542±0.131,0.533±0.085 , 0.694±0.063 , 0.668±0.144 ;对照组的结果分别为0.565±0.113,0.329±0.062,0.474±0.081,0.553±0.073,0.618±0.104。两者比较在第7天和第28天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模型组Reelin基因的表达量在各个时间点均高于对照组。(3)Foxp1基因:Foxp1基因的表达在术后第3、7、14、28、56天的结果分别为0.616±0.056,0.886±0.096,0.710±0.059,0.636±0.070,0.698±0.109;对照组的结果分别为0.737±0.115 , 0.743±0.102 , 0.746±0.108 , 0.735±0.082 ,0.899±0.064。两者比较在第3、7、28和56天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模型组Foxp1基因的表达水平是低于对照术组。(4)ER81基因:ER81基因的表达在术后第3、7、14、28、56天的结果分别为0.654±0.096,0.942±0.068,0.724±0.094,0.838±0.105,0.977±0.123;对照组的结果分别为0.710±0.120 , 0.666±0.139 , 0.797±0.107 , 0.941±0.141 ,1.027±0.113。两者比较在第7天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模型组基因的表达水平低于对照组。(5)Otx-1基因:术后第3天模型组Otx-1基因的表达未能检测出而对照组正常测出。从术后第7天开始模型组和对照组均能够检测出,且在第7天后模型组Otx-1的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模型组的表达在术后第3、7、14、28、56天的结果分别为0.000±0.000,0.713±0.122,0.570±0.134,0.535±0.037,0.551±0.044;对照组的结果分别为0.571±0.098 , 0.466±0.137 , 0.463±0.133 , 0.462±0.121 ,0.401±0.061。两者比较在第7天和第56天有显著性差异。(6)RORβ基因:RORβ基因的表达在术后第3、7、14、28、56天的结果分别为00.951±0.118,0.839±0.078,0.786±0.114,0.828±0.109,1.120±0.204;对照组的结果分别为0.984±0.133,0.868±0.169,1.060±0.225,1.238±0.155,0.854±0.094。两者比较在第14、28和56天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在发生HIBD后的前期RORβ基因的表达是降低的。(7)Foxp2基因:Foxp2基因的表达在术后第3、7、14、28、56天的结果分别为0.460±0.107 , 0.526±0.119 , 0.566±0.164 , 0.455±0.050 ,0.570±0.061 ;对照组的结果分别为0.543±0.104 , 0.420±0.163 ,0.452±0.055,0.469±0.043,0.422±0.055。两者比较在第14天和第56天有显著性差异。总体上在发生HIBD后的前期Foxp2基因的表达是降低的。 3免疫组织化学结果:在进行免疫组化染色之后结果显示模型组随着时间的推移Reelin抗原阳性细胞(主要为CR细胞)增生明显,而对照组细胞数目变化不大。镜下显示增生的阳性细胞分布不均且有团状聚集倾向。模型组在第3、7、14、28、56天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4.9±2.424,31.4±4.452,42.3±2.908,47.1±1.853,45.5±2.173个;对照组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1.7±2.627,21.7±3.199,21.8±3.190,22.4±2.221,27±2.000个。两者在各个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 0.05 )。 4统计学结果 正常情况下即对照组中Otx1基因与Foxg1基因的表达呈正相关而模型组Otx1基因与Foxg1基因的表达却变成了负相关,Reelin基因与Foxg1基因的表达在对照组中呈现负相关而模型组中却变成了正相关,Foxp1、ER81、RORβ、Foxp2基因与Foxg1基因的关系在对照组和模型组中均呈现出负相关性。 结论: HIBD后新生鼠脑组织中Foxg1基因表达下调,皮质特定基因Reelin基因表达上调,Foxp2, ER81, Otx1, Foxp1和ROR?基因表达下调。由于HIBD后早期脑组织Foxg1基因的表达下调导致内源性NSC向CR细胞分化增加而向各层脑皮质的成熟神经元分化减少,导致HIBD早期脑组织自身修复困难。发生HIBD后Foxg1基因的表达与Reelin,Otx-1基因的表达关系密切,Reelin基因的表达与Foxg1基因呈正相关,Otx-1基因的表达与Foxg1基因呈负相关。Foxg1基因与Foxp1,ER81,RORβ,Foxp2基因表达的关系不明显。Foxg1基因是否作为脑皮质特定基因的上游基因直接控制这些基因的表达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7
【分类号】:R722.1
【图文】:
琼脂糖凝胶电泳

38×40 倍光学显微镜 ×200 倍光学显微镜图 10: A、B、C、D 是 DAB 显色(A 和 B 是模型组 C 和 D 是对照组),E 和 F 是空白对照。图 B 中“ ”箭头所指为 Reelin 阳性细胞。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丽华;尹晓娟;商明霞;封志纯;;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时铁离子螯合剂对HIF-1α的调节作用[J];临床儿科杂志;2010年03期
2 孙金峤;曹云涛;刘华庆;邓卫安;;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巢蛋白表达的影响[J];临床儿科杂志;2007年05期
3 温恩懿;廖伟;赵聪敏;;NS398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鼠远期学习记忆能力的干预效应[J];重庆医学;2009年22期
4 王小引;李晓娟;李东亮;郭学鹏;;孕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仔鼠孕酮受体表达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9期
5 栾红;高彬昌;李琴;;大剂量肌苷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研究[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6年04期
6 王桂芬;栾佐;高宝勤;尹国才;白洁;屈素清;;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到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脑内的存活及分布[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8年12期
7 李东亮;王小引;韩华;赵红岗;;孕酮对缺氧缺血新生大鼠脑组织SOD和GSH-Px活性的影响[J];中国药理学通报;2007年02期
8 王优;苏赞彩;黄秀兰;揭育丽;;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S-100β蛋白、脑细胞内钙改变及尼莫地平的保护作用[J];中国小儿急救医学;2006年01期
9 王小引;昝玉玺;赵长安;郭学鹏;;孕酮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保护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9年05期
10 陈莉娜;陈大鹏;姚裕家;;MDL28170对缺氧缺血新生鼠大脑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J];华西医学;2009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华;姚裕家;陈大鹏;;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组织Nogo-A蛋白表达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全国围产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5年
2 吴中海;潘秉兴;王宁黔;史月;李自强;;新生鼠离体脑片吸气神经元的分布及非NMDA受体对呼吸的调制[A];第九次全国生物物理大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2年
3 刘超;陈璐;袁庆新;刘翠萍;茅晓东;;宫内营养不良对新生鼠胰腺发育及功能影响的研究[A];第二届全国妊娠糖尿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陈玉君;黄丽萍;庞玉生;陈克正;;内皮素受体、内皮素转换酶-1在新生鼠肺出血发生过程中肺内的表达[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5 吴中海;史月;王剑莉;李自强;;异丙酚对新生鼠离体延髓脑片吸气神经元放电的影响[A];中国生理学会第六届应用生理学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3年
6 潘丽;步军;孙建华;薛辛东;;β-catenin在高氧致新生鼠BPD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第六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儿科学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班论文汇编[C];2009年
7 庞希宁;张海心;刘朝阳;杨立松;夏鲲;顾文佳;宋今丹;吴玉斌;李玉杰;;内毒素诱导新生鼠产生一氧化氮与肾脏损伤的研究[A];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医学细胞生物学、免疫细胞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8 董伦;傅文燕;辛华;王晓静;;绞股蓝皂苷对酒精损伤的新生鼠脑内神经干细胞的保护作用研究[A];“细胞活动 生命活力”——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全体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二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11年
9 金海燕;胡智勇;吴亦栋;周晨;;氯胺酮对新生鼠海马Tau蛋白mRNA及Ser396/404位点表达影响[A];2011年浙江省小儿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10 沈哲旎;李丽华;屈艺;母德志;;新生大鼠缺血缺氧脑病模型中VEGF表达的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白毅;中科院生物物理所发现T细胞数目参与调节天然免疫反应[N];中国医药报;2008年
2 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 周春燕;活体心脏带给我们什么[N];健康报;2008年
3 ;2000~2001年度冶金科学技术奖二等奖介绍(04)[N];世界金属导报;2002年
4 记者王俊鸣;用骨髓干细胞可使盲鼠复明[N];科技日报;2002年
5 黄每裕;脑活素改善窒息新生儿预后[N];健康报;2003年
6 林鹏生;果糖二磷酸钠有多种用途[N];中国医药报;2003年
7 齐继成;褪黑激素风靡美国[N];医药经济报;2001年
8 ;全反式维甲酸促进造血干/祖细胞植入的实验研究[N];中国医药报;2003年
9 记者 顾钢;实验鼠睾丸细胞成功转换为胚胎干细胞[N];科技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雪;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性损伤脑组织MCP-1及其受体CCR2的表达与小胶质细胞活化规律的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2 陈莉娜;新生鼠实验性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μ-Calpain的活性变化及其抑制剂的脑保护作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3 严彩霞;肠三叶因子对新生鼠NEC模型PI3K/AKT信号通路的影响及意义[D];武汉大学;2011年
4 杨君莉;口服Lal对正常新生鼠、成年鼠脾脏Th1/Th2平衡及诱导哮喘模型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1年
5 何平;新生鼠窒息致心肌损伤及相关因素影响的实验研究[D];昆明医学院;2010年
6 王纪文;反复新生期大鼠痫性发作对神经发生的影响及其远期后果[D];山东大学;2005年
7 王庆红;不同疗程高压氧治疗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09年
8 汪吉梅;选择性头部亚低温治疗新生猪缺氧缺血性脑损伤脑电生理的变化[D];复旦大学;2005年
9 石晓东;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防治研究HIE及新生儿窒息的流行病学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7年
10 张素玲;高氧致新生鼠肺VEGF、VEGFRs、HIF-1α、ANG-1、TIE-2及PECAM-1动态改变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毅;HIBD新生鼠Foxg1基因与脑皮质特定基因表达的相关性[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2 徐雅丽;维甲酸下调结缔组织生长因子表达减轻新生鼠高氧肺损伤[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3 李潜;锂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神经保护作用及其机制[D];郑州大学;2010年
4 张雨平;Caspase-3抑制剂抗新生鼠缺氧缺血脑损伤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5 张巧凤;AQP1及α-ENaC基因及蛋白在高氧致肺损伤新生鼠中动态变化[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6 宋纪国;高氧诱导肺损伤新生鼠肺表面活性蛋白基因表达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0年
7 周中成;双歧杆菌对新生鼠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模型肠损伤保护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8 徐洪涛;新生鼠高浓度氧肺损伤机制及临界值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9 黄英;I~(125)-NGF在缺氧新生鼠脑内的吸收分布[D];吉林大学;2005年
10 陈静;N-乙酰半胱氨酸对新生大鼠急性高氧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D];苏州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
27566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