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高频振荡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新生猪肺功能及病理影响的研究

发布时间:2020-08-19 08:48
【摘要】: 目的:用生理盐水反复灌洗新生猪肺泡的方法建立急性肺损伤(ALI)模型,研究分为两个部分:一、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猪急性肺损伤气体交换、肺力学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动态观察常频机械通气(CMV)、高频振荡通气(HFOV)治疗过程中损伤肺的氧合、静态顺应性及血流动力学改变,探讨HFOV对缺少肺表面活性物质引起的新生动物ALI时肺功能及循环功能的影响;二、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猪肺组织大体及肺泡II型上皮细胞病理结构的影响:了解机械通气类型、时间与肺损伤之间的关系,探讨HFOV在治疗新生儿ALI/ARDS及减轻呼吸机相关肺损伤(VALI)发生发展中的机制及应用价值。 方法: (一)第一部分 1、动物预处理15只出生3天内的新生猪经麻醉后气管切开插管,连接MAQUET Servo-i呼吸机,进行压力控制通气。股动咏插管连续监测动咏血压变化。预处理操作结束后通气30分钟,测量血气、动咏血压、心率、肺静态顺应性,并计算氧合指数(OI)、平均动咏压(MABP)、肺静态顺应性(Cst),作为基础值。 2、ALI动物模型的建立所有模型建立过程均在CMV模式下进行。经气管导管向气管内注入37℃生理盐水:35ml/kg,停留约10s抽出肺内生理盐水,间隔5min后重复操作。在吸入氧浓度为1.0的条件下直至动咏血气分析Pa02 100mmHg,并维持1h即认为模型制备成功。 3、实验动物分组将15只新生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n=3):ALI对照组,ALI模型制备成功后不予机械通气,即处死动物。 CMV组(n=6):动物均连接MAQUETServo-i呼吸机,进行压力控制通气。分别在常频机械通气治疗24h、48h各处死动物3只。 HFOV组(n=6):动物模型制备成功后,转换为连接SLE5000呼吸机,进行高频振荡通气。分别在高频振荡通气治疗24h、48h各处死动物3只。 4、观察指标在建模前、ALI即刻即0h、1h、3h、6h、12h、24h、48h分别监测以下指标 (1)血气分析经股动咏插管取动咏血行血气分析,并计算OI。 (2)肺静态顺应性测定采用低流速法,CMV组通过呼吸机自带分析软件,记录第5次呼吸时的数据。HFOV组将HFOV模式转换为CMV模式,呼吸机参数设置同CMV组,记录第5次呼吸时的数据,肺顺应性测完毕后立即转换为HFOV模式。并计算Cst。 (3)动咏血压及心率记录动咏血压及心率,并计算MABP。 (二)第二部分 1、动物预处理同前 2、ALI动物模型的建立同前 3、实验动物分组同前 4、观察指标对照组动物在建模成功后即予处死,CMV组和HFOV分别在机械通气24h和48h各处死3只动物,取肺组织进行以下检测。 (1)右上肺组织光镜检测:分为重力依赖区和非重力依赖区,HE染色分别计数中性粒细胞(PMN)、巨噬细胞(AM)、红细胞(RBC),改良Mallory’s磷钨酸苏木素法染色分别计数透明膜/水肿液(HM/E)。 (2)右下肺底组织行透射电镜检测:观察AECII超做结构改变。 结果: (一)第一部分 1、各组的OI、Cst、HR、MABP在基础状态、ALI0h均无显著性差异。ALI0h的P/F比值300mmHg、OI较基础值显著增加,Cst较基础值显著下降。 2、CMV组、HFOV组实验动物的OI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呈持续性下降,其中HFOV组动物的OI从第6h起至48h较CMV组动物下降的更明显(P0.05)。 3、CMV组部分实验动物在机械通气治疗后1h及3h可见Cst下降,6h起至48h显著高于ALI0h(P0.05);HFOV组实验动物的Cst随着治疗时间延长呈持续性增加,从1h起就高于ALI0h(P0.05),从3h起就高于CMV组(P 0.05)。 4、实验过程中各组实验动物的HR、MABP均无显著改变(P0.05)。 (二)第二部分 1、光镜观察 (1)肺组织病变重力依赖区重于非重力依赖区。 (2)PMN:CMV及HFOV各亚组各区PMN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1);HFOV48h亚组的重力依赖区PMN较CMV 48h亚组明显减少(P0.05)。 (3)AM:CMV 48h、HFOV 24h和48h亚组的AM均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HFOV 24h亚组的AM较CMV 24h亚组明显减少(P 0.01)。 (4)RBC:CMV及HFOV各亚组各区PMN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1);HFOV 24h及48h亚组重力依赖区、非重力依赖区的RBC均较同时间点CMV组少(P0.01)。 (5)HM/E:CMV及HFOV各亚组各区HM/E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 0.01);HFOV24h及48h亚组重力依赖区、非重力依赖区的HM/E均较同时间点CMV组少(P0.01)。 2、透射电镜观察 各组均可见LB空泡化改变,随机械通气时间延长,HFOV组的AECII较CMV组与基膜、AEC I连接紧密、LB空泡化改变轻,CMV24h亚组还可见AECII向肺泡腔排出的分泌物和幼稚AECII,CMV48h亚组可见脱落AECII,细胞核体积变小。 结论: 1、HFOV治疗新生动物ALI/ARDS,不仅可以快速有效改善氧合、肺顺应性,而且对血流动力学无明显不良影响。 2、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动物ALI/ARDS时肺组织病理改变在重力依赖区重于非重力依赖区。 3、HFOV治疗新生动物ALI/ARDS,不仅减少肺组织炎症浸润、出血、和水肿液形成,还减轻对AECII的损伤,从而减轻VALI。
【学位授予单位】:南华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72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胜利;王旭;贺彦;刘迎龙;李守军;闫军;;高频振荡通气在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术后的应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9年12期

2 李丽;何元兵;曾峗;;高频振荡通气联合部分液体通气在ALI/ARDS治疗中的应用现状[J];中国呼吸与危重监护杂志;2010年01期

3 曾林祥;郭光华;宋凌菁;;HFOV联合PLV对蒸汽吸入性损伤兔呼吸、循环功能及肺组织学的影响[J];山东医药;2008年40期

4 骆璇,崔苏扬,徐福涛;高频振荡通气用于实验性ARDS犬的通气效果研究[J];江苏医药;1999年04期

5 周筱云;高频振荡通气[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0年03期

6 刘晓红 ,黄惠君 ,李成荣;高频振荡通气对新生儿呼吸衰竭氧合功能的影响[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2年S1期

7 丁晓春 ,冯星,朱雪萍,肖志辉;高频振荡通气治疗新生儿重症胎粪吸入综合征[J];临床儿科杂志;2003年02期

8 胡良冈,龚永生;直线电机式高频振荡呼吸机的研制[J];温州医学院学报;1994年02期

9 谢婉花;高频振荡通气患儿并发症的预防与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04年04期

10 葛衡江;王伟宏;刘怀琼;;叠加间断喷射气流对高频振荡通气期间CO_2清除的影响[J];临床麻醉学杂志;1992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田巍;王聪;关岚;李天水;陈志芳;金红芳;赵斌;杜军保;;七叶皂苷钠对大鼠急性肺损伤干预治疗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2 钱桂生;;SIGIRR对小鼠内毒素性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研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3 武庆平;金胜威;刘东;桂平;尚游;冯丹;姚尚龙;;急性肺损伤研究新思路抗炎和促炎症消退相结合[A];2010中华医学会全国麻醉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0年

4 胥武剑;董宇超;朱莹;洪伟峻;宁允叶;蔡在龙;李强;;Nogo-B在小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保护性作用及其可能机制[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谢衬梨;萧正伦;黎毅敏;莫红缨;赵一菊;;生长素释放肽对急性肺损伤小鼠核因子-κB和纤溶系统的干预作用[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皋源;王云霞;李玟;邓羽霄;王祥瑞;;羟乙基淀粉130/0.4对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LR4表达的影响[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祁媛媛;钱莉玲;孙波;;吸入NO促进骨髓EPC动员在幼猪急性肺损伤修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A];中国生理学会第23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生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文集[C];2010年

8 黄秋霞;;法乐氏四联症根治术后急性肺损伤的护理[A];外科重症监护专科知识培训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9 克拉拉·阿巴斯买;买提祖农·买苏尔;张建龙;;实验性急性肺损伤大鼠多器官Gq/11蛋白的动态表达变化[A];中国病理生理学会第九届全国代表大会及学术会议论文摘要[C];2010年

10 赵X;赵荣;马超;李继科;贺清;张鑫浩;郑云;;肺开放通气对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肺损伤婴幼儿呼吸力学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A];全国第十二届心脏学会第十五届心功能学会和《心脏杂志》编委会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姜宁 常亮 王晓静;急性肺损伤防治难题攻克[N];医药导报(中药报);2003年

2 ;Calfactant在儿科急性肺损伤中的疗效[N];医药经济报;2005年

3 ;血液制品输注可引起致死性急性肺损伤[N];大众卫生报;2005年

4 熊学莉邋通讯员 曾理;急性肺损伤早诊早治降低病死率[N];健康报;2008年

5 郭姜宁 常亮 王晓静;高海拔地区急性肺损伤防治难题攻克[N];科技日报;2003年

6 武警总医院急救医学中心主任 王立祥邋孙鲲 整理;控制ARDS要五早[N];健康报;2008年

7 白毅;我国防化研究获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2年

8 记者 韩建清;SARS病毒受体找到了[N];人民日报;2006年

9 记者  张景华 吴春燕;中国科学家首次证实人体存在SARS病毒受体[N];光明日报;2006年

10 通讯员 邹莹 张淼 记者 于莘明;我科学家首次证实人体存在SARS病毒受体[N];科技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鑫;汽化吸入全氟化碳对行机械通气肺损伤小猪肺外脏器的保护作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2 戢新平;体位改变对兔油酸型急性肺损伤的影响[D];中国医科大学;2004年

3 黄泽清;骨形态生发蛋白-4在酸吸入致大鼠急性肺损伤中的作用及作用机制探讨[D];中国医科大学;2006年

4 李洪霞;内毒素致急性肺损伤中炎症介质/抗炎介质失衡机制及白介素10、地塞米送的保护作用[D];军医进修学院;2001年

5 陆健;肺失肃降的病理生理研究及其临床指导意义探讨[D];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年

6 王泓;机械通气对心功能影响的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5年

7 樊毫军;腹腔或静脉注射全氟化碳对大鼠急性肺损伤预防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8 朱峰;丙酮酸乙酯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大鼠急性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7年

9 刘同祥;中药蛋白酶抑制剂的筛选及防治急性肺损伤作用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7年

10 肖贞良;GRKs参与大鼠急性肺损伤发生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覃晓菲;高频振荡通气对急性肺损伤新生猪肺功能及病理影响的研究[D];南华大学;2010年

2 高晓玲;胆红素对抗内毒素诱导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2年

3 吴红涛;实验性胸腹撞击伤并急性肺损伤的病理生理特点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4年

4 赵晓巍;不同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减轻急性肺损伤模型通气机相关肺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5 张秀敏;不同诱因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肺内外炎症动态变化[D];河北医科大学;2011年

6 陈小莉;雷米普利对急性肺损伤时核因子-κB活性的影响[D];福建医科大学;2005年

7 简文;山莨菪碱治疗创伤性急性肺损伤分子生物学机制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2年

8 何勇;急性肺损伤大鼠肺表面活性物质及表面活性物质蛋白变化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9 朱晓勤;芪术合剂对急性肺损伤大鼠的实验研究[D];天津中医学院;2005年

10 于东云;内毒素诱导急性肺损伤中热休克蛋白的表达及大黄对HSP70表达的调控[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79687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79687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2fd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