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神经元超微结构及突触素的影响

发布时间:2020-09-26 19:44
   背景与目的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是新生儿期的重要疾病,是儿童致残的重要原因。迄今为止尚无理想的治疗方法。其发病机制及治疗等问题一直是研究热点。 神经元之间的信息交流最关键的部位是突触。突触素p38是一种分子量为38KD的钙结合糖蛋白,参与神经递质乙酰胆碱、谷氨酸等的释放和突触可塑性的调节,与脑功能活动有密切关系,对突触素p38免疫产物的定位和定量能够反映突触的分布和密度,是突触重建和神经可塑性的重要标志之一。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早期干预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电刺激作为一种促进神经康复的物理疗法已应用于临床,但关于电刺激对神经损伤修复的超微结构研究及其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后的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观察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损伤后,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及突触素表达变化的情况,来探讨电刺激小脑顶核对神经损伤后的修复及功能重建的机制。 材料与方法 1.分组:新生7d龄健康SD大鼠180只,雌雄不限,体重12-16g,随机分成对照组、模型组、电刺激组,各60只。各组于制模术后又按3天、7天、14天、21天随机分为4组,每组各15只。 2.Rice法模型制作:新生7d龄SD大鼠,乙醚吸入麻醉,消毒后取颈左侧切口,游离左颈总动脉,用丝线结扎,缝合切口,置于缺氧箱中,持续充以气流量为2L/min的92:8氮氧混合气体2h。对照组仅分离出左侧颈总动脉,不结扎亦不缺氧。术后夹尾左旋是制模成功的标志,据此纳入实验。 3.电刺激治疗方法:电刺激组在术后24h开始刺激治疗,每次电刺激30分钟,刺激部位为耳后相当于人乳突处,每日1次,电刺激强度为3V、频率70HZ,使大鼠肢体稍有震颤为宜。对照组与模型组不予电刺激治疗,仅与相应时段捕捉。 4.标本采集与制备:三组大鼠每组分别于3天、7天、14天、21天随机各取5只大鼠乙醚吸入麻醉后,剪开胸腔,暴露心脏,经左心室灌注1g/L戊二醛,直至右心耳流出澄清液体,用10g/L戊二醛内固定后,迅速取脑海马切成1mm×1mm×2mm薄片入40g/L戊二醛中固定保存,进行观察超微结构。同时到预定时间,其余大鼠心脏灌注40g/L多聚甲醛固定脑组织,断头取脑,做冠状切片,进行突触素p38免疫组化检测。 5.指标测定 1)突触素p38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染色:突触素p38阳性表达呈棕黄色,用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测量切片海马CA1区p38吸光度值(OD),每张切片取5个视野测量取其均值,同时测量同一张切片胼胝体的OD值以作为背景OD值,用矫正吸光度值COD(实测值-背景值)进行比较和分析,以避免染色过程中非特异性染色所造成的误差。 2)海马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观察:将戊二醛固定标本经PBS液冲洗后,放入1%锇酸中后固定,经脱水、包埋、聚合、50nm超薄切片、醋酸铀和柠檬酸铅双重电子染色后,日立H-750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的变化。 6.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15.0软件分析,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用最小显著差异(LSD)检验,数据均以(?)±s表示,以α=0.05作为显著性检验水准。 结果 神经元及突触超微结构: 1)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细胞固缩性改变,细胞器数量减少,细胞质水肿明显,线粒体肿胀明显 2)模型组海马神经元突触数量减少,突触间隙融合不清,突触小泡明显减少 3)电刺激组不同时间大鼠海马神经元细胞线粒体水肿逐渐减轻,突触间隙逐渐清楚,突触小泡较前增加,与模型组同时间相比病理改变明显减轻,至21天时神经细胞及突触超微结构接近正常。 突触素p38免疫组化染色: 1)电刺激组海马CA1区突触素校正光密度值(COD)3天与模型组相比有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14天、21天突触素COD值与模型组相比表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1天时与对照组相比表达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1.电刺激可促进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的神经元及突触的超微结构恢复 2.电刺激治疗可促进缺氧缺血脑损伤新生大鼠脑组织突触的重建。
【学位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年份】:2009
【中图分类】:R722.1
【部分图文】:

突触间隙,电刺激,部分融合,突触


电刺激7d组:突触间隙部分融合,突

突触间隙,模型,突触,电刺激


图9模型3d组:突触间隙消失,典型的突图10电刺激3d组:突触间隙消失,突触小触结构消失。泡减少。图n模型7d组:突触间隙模糊不清,突触图12电刺激7d组:突触间隙部分融合,突前成分水肿。触小泡减少。

突触间隙,突触,电刺激


图9模型3d组:突触间隙消失,典型的突图10电刺激3d组:突触间隙消失,突触小触结构消失。泡减少。图n模型7d组:突触间隙模糊不清,突触图12电刺激7d组:突触间隙部分融合,突前成分水肿。触小泡减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映敏;郑大同;李述庭;;醒脑静注射液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保护作用[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20期

2 刘柏秋;苏丽代;;语言训练、电刺激治疗儿童语言发育迟缓40例[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年13期

3 徐沙丽;方毅;廖彬;;红花黄色素加低频电刺激治疗老年椎动脉型颈椎病[J];中国康复;2011年04期

4 杜占申;赵代燕;;神经生长因子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作用[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19期

5 李果;杜永平;张月萍;;中药治疗缺氧缺血性脑损伤实验研究进展[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6 杨忠圣;祖雄兵;齐琳;宋乐明;刘泰荣;;生物反馈和电刺激联合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慢性骨盆疼痛综合征[J];中华男科学杂志;2011年07期

7 乔丽丽;沈伟勤;陈国宏;张小丽;;褪黑素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的保护作用[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15期

8 余勤;李佩佩;周丽萍;宣晓波;盛丽先;郭莹;林洁;董晖;王标;;黄芪联合鞘内移植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修复作用的研究[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年07期

9 王小引;李晓娟;李东亮;郭学鹏;;孕酮对缺氧缺血性脑病仔鼠孕酮受体表达影响[J];中国公共卫生;2011年09期

10 赵红;徐梅;初桂兰;;Calpain-1在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心肌中的表达及意义[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鹏;王伟;钟琪;任海波;王兴;毛伯镛;;丘脑底核电刺激治疗帕金森病近远期疗效分析[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张巧英;张晓刚;;小脑顶核电刺激治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第八次全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汇编[C];2006年

3 王超;吴鹤鸣;井小荣;梁秦川;郭恒;高国栋;张华;;皮层电刺激对抑制氯化铁模型大鼠癫痫发作和改善行为学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李晓霞;夏泳;郑琳;;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结合盆底肌训练疗法对产后盆底肌功能康复的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5 赵永波;;脑深部电刺激治疗运动障碍性疾病[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金晓东;胡政麾;陈昭典;蔡松良;王朔;;生物反馈联合盆底电刺激治疗前列腺癌根治术后尿失禁[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男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7 李盛捚;郭秀海;武剑;贾建平;;缺血性卒中后吞咽功能障碍急性期的辅助电刺激治疗[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8 金捷;;植入式电刺激治疗装置的国际进展和我国的对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徐向东;汪燕;何世铭;;脑血管超声并电刺激治疗对脑出血及脑缺血的影响[A];中国康复医学会第三次康复治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2年

10 林丽莎;宋岩峰;宋健;;盆底肌电刺激治疗膀胱过度活动症[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姜跃进 杨丽佳;电刺激治疗顽固性疼痛[N];健康报;2004年

2 记者 陈少娟;市二院成功开展右正中神经电刺激昏迷催醒技术[N];天水日报;2006年

3 健康时报特约记者 yび板

本文编号:282740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2740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1f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