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大样本成骨不全症基因型—表型关系及唑来膦酸对成骨不全症患儿椎体形态影响

发布时间:2020-10-08 19:07
   第一部分大样本成骨不全症基因型-表型关系目的: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是一种危害极其严重的常见单基因遗传性骨病,主要临床特点包括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降低、骨脆性增高、反复脆性骨折和骨骼畸形。目前我国OI致病基因突变谱研究仍不完善,基因型-表型关系尚未完全明晰。本研究旨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扩大样本量进一步探索OI致病基因突变谱,采用临床表型评分更精确评估表型信息,定量分析OI基因型-表型关系。方法:本研究纳入了2016年9月至2018年12月于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诊断为OI患者及本中心既往已行基因检测OI患者共380例。通过二代靶向测序技术检测患者致病突变并行Sanger测序验证。收集患者临床表型资料,包括病史、体格检查、血清生化指标、BMD和骨骼X线片,根据Sillence分型将患者分为Ⅰ型、Ⅱ型和Ⅳ型。为更加精确评估患者临床表型轻重程度,对患者临床表型进行赋值评分,并对患者基因型-表型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本研究共发现13种致病基因的239种不同突变,其中44种为目前尚未报道的新突变位点。Ⅰ型胶原编码基因(COL1A1和COL1A2)是OI患者最主要致病基因,占所有患者77.9%,其次为IFITM5(4.5%),而SERPINF1(2.1%)是OI最常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致病基因,其次依次为WNT1(1.6%)和FKBP10(1.6%),TMEM38B(1.1%)和PLOD2(1.1%),SERPINH1(0.3%)、BMP1(0.3%)和SEC24D(0.3%)。此外,还发现极为罕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P4HB和X染色体显性遗传基因PLS3突变。不同Sillence分型患者致病基因突变谱亦存在差异。通过对OI患者基因型-表型关系定量分析,发现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型评分最高(14.8±5.6),其次为 IFITM5(12.8±5.0)和COL1A(11.6±4.9),COL1A1基因突变患者临床表型评分最低(9.6±4.8);Ⅰ型胶原α1链和α2链质量变异患者临床表型评分(12.9±5.7和11.8±4.8)较Ⅰ型胶原α1链数量变异患者(7.8±3.4)更高,出现牙本质发育不全(dentinogenesis imperfecta,DI)比例更高(33.3%和42.0%vs 3.9%),但出现蓝巩膜(blue sclera,BS)比例较低(91.5%和 88.5%vs 100.0%);当α1链G1y替换发生在三螺旋结构第79位氨基酸之前,则患者均有BS而无DI表现;α2链G1y替换位置与骨折次数(r=0.317,P=0.006)和骨折频率(r=0.255,P=0.027)正相关,与腰椎 BMDZ值(r=-0.290,P=0.011)、股骨颈 BMDZ值(r=-0.446,P0.001)、身高 Z 值(r=-0.249,P=0.030)和体重 Z 值(r=-0.301,P=0.008)负相关;α1链和α2链中G1y替换为Ser患者临床表型评分(13.6±5.7和12.8±5.1)均较G1y替换为Arg患者(8.0±4.0和9.6±3.2)更高。结论:本研究在更大样本OI患者中进一步丰富和更新了我国OI致病基因突变谱,促进了OI患者准确诊断和分型、发病机制研究和遗传咨询,也为将来OI分子靶向治疗开展提供基础。此外,本研究通过定量分析OI基因型-表型关系,发现致病基因种类、Ⅰ型胶原编码基因突变类型及G1y替换的氨基酸种类和位置均与患者临床表型存在关联,这对判断OI患者预后和指导临床药物治疗选择具有积极意义。第二部分 唑来膦酸对成骨不全症患儿椎体形态影响目的:椎体压缩性骨折(vertebral compression fracture,VCF)是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OI)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但目前未得到充分重视和诊治。本研究旨在前瞻性地观察唑来膦酸(zoledronicacid,ZOL)治疗期间OI患儿椎体形态的变化,并评估椎体形态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2014年10月至2018年3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诊为OI的儿童和青少年42名,经年龄和性别匹配,分为VCF和非VCF(non-VCF,NCVF)组。予ZOL(静脉注射,5mg/年)联合钙剂和维生素D治疗,随访2年。另外纳入17名初诊尚未接受治疗的有VCF的OI患儿作为初诊未治疗组,并将其与ZOL治疗后1年VCF组中的17名OI患儿(ZOL治疗组)进行年龄、性别、临床严重程度匹配。于治疗前后测量患者身高、体重,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颈(femur neck bone mineral density,FN-BMD)和腰椎骨密度(lumbar spine bone mineral density,LS-BMD)。拍摄胸腰椎侧位像,采用DICOM系统测量第四胸椎(T4)至第四腰椎(L4)椎体前缘(anteriorheight,ah)、后缘(posteriorheight,ph)、上缘中点至下缘中点(mid height,mh)、上缘(upper length,UL)、下缘(lower length,LL)及前缘中点至后缘中点(mid length,ML)径线长度,精确至0.1mm,并计算各椎体压缩指数(mh/ph)、高长比(ah/LL,mh/LL,ph/LL)和投射面积(projection area,PA)。结果:VCF组32例,NVCF组10例。治疗前,经年龄、性别和身高校正后,VCF组患儿PA、mh/ph、ah/LL、mh/LL和ph/LL均显著低于NVCF组(P0.01)。与基线相比,VCF组治疗1年后PA、mh/ph、ah/LL、mh/LL和ph/LL的均值分别提高了(35.2±19.5)%、(22.9±15.1)%、(19.6±13.9)%、(33.6±25.5)%和(8.1±8.8)%(均P0.01),治疗2年后PA、mh/ph、ah/LL、mh/LL和ph/LL的均值分别提高了(71.8±28.2)%、(42.8±21.8)%、(35.1±20.6)%、(65.4±43.2)%和(12.5±11.4)%(均P0.01)。ZOL治疗组mh/ph,ah/LL和mh/LL均值显著高于同年龄、同性别的初诊未治疗组(均P0.01)。多因素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治疗前LS-BMD是PA(β=337.0,P=0.001)、mh/ph(β=0.866,P=0.015)、ah/LL(β=0.499,P=0.001)、mh/LL(β=0.492,P=0.005)和ph/LL(β=0.334,P0.001)独立相关因素。治疗 1年后LS-BMD增长率是PA(β=0.131,P=0.011)、mh/ph(β=0.127,P=0.002)、ah/LL(β=0.141,P=0.013)、mh/LL(β=0.209,P=0.002)和ph/LL(β=0.106,P=0.005)增长率独立相关因素。结论:OI患儿被压缩的椎体形态在ZOL治疗期间得到显著改善,治疗后PA显著增加,压缩椎体出现再塑形。低LS-BMD是VCF的独立危险因素,ZOL治疗后LS-BMD的增加是椎体再塑形主要决定因素。
【学位单位】:北京协和医学院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9
【中图分类】:R726.8
【部分图文】:

技术路线图,北京,化学试剂,生物科技


逦逡逑全血基因组DNA提取试剂盒逦QIAGEN,德国逡逑无水乙醇逦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中国逡逑AMPureKit邋(SPRI邋XP邋beads)逦Agencourt,美国逡逑Paired-End邋Genomic邋DNA邋Sample邋Prep邋Kit逦Illumina,美国逡逑Paired-End邋ClusterGeneration邋Kit邋v4逦Illumina,美国逡逑NimbleGen邋序列捕获芯片(HD2)逦Roche邋Diagnostics,瑞士逡逑GoScriptIM邋Reverse邋Transcriptase逦Promega,美国逡逑PCR引物合成逦北京天一辉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逡逑2><Taq邋PCR邋SuperMix逦北京天一辉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逡逑琼脂糖逦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中国逡逑50xTAE电泳溶液逦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中国逡逑溴化乙锭(EB)逦北京化学试剂公司,中国逡逑DNAMarker2000逦北京博迈德科技有限公司,中国逡逑2.2技术路线图:逡逑01邋(邋n=380)逡逑

示意图,反应条件,示意图,总延伸


逑lul+引物R邋lul,反应体积共30ul。逡逑(3)逦PCR反应条件(图1-3):逡逑预变性变性退火逦延伸逦总延伸逡逑95xf5min逦95?x30s逦^邋59 ̄6rCx30s邋^逦72°Cx30s逦^邋72Txl0min逡逑循环30次逡逑图1-3反应条件示意图逡逑(4)逦PCR产物凝胶电泳:逡逑①

验证结果,家系,测序,患者


2.1邋OI致病基因种类谱逡逑在380例01患者中,349例经NGS检测明确分子诊断,共检出13种致病基因,逡逑239种不同突变,包括AD基因:COZL47突变患者188例,占49.5°/。,COZL42突逡逑变患者108例,占28.4%,/F/7M5突变患者17例,占4.5%,尸4//5突变患者2例,逡逑占邋0.6%;邋AR邋基因:SMPMF7邋突变邋8邋例,占邋2.1%,奶VT7邋突变邋6邋例,占邋1.6%,逡逑突变6例,占1.6%,突变4例,占1.1%,PZOD2突变4例,占1.1%,逡逑SMVM/7突变1例,占0.3%,邋5MP/突变1例,占0.3%,证C24D突变1例,占逡逑0.3%;邋XL基因:PLS3突变3例,占0.8%邋(图1-5)。在2016年9月至2018年12逡逑月就诊患者中又发现44种目前尚未报道新突变位点(表1-8)。此外,21种COZL4i逡逑28逡逑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伟;;迟发型成骨不全症1例[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年08期

2 Zack P.;Franck L.;Devile C.;Clark C.;余晓梅;;成骨不全症患儿的骨折性和非骨折性疼痛[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儿科学分册);2006年03期

3 荣增辉;;成骨不全症1例[J];重庆医学;2006年07期

4 赵兴燕,莫长青;儿童成骨不全症一例[J];贵州医药;2000年10期

5 张国兆,周小格,龚念兹;成骨不全症一病例报道、家系调查及随访[J];第二军医大学学报;1988年06期

6 李绍林;张际;熊庆远;;成骨不全症2例报告[J];内蒙古医学杂志;1988年02期

7 徐秀鸾;王冰;;新生儿成骨不全症一例[J];新生儿科杂志;1988年06期

8 冯学斌;杨月亮;;成骨不全症1例报告[J];滨州医学院学报;1988年01期

9 张方奎,王忠;成骨不全症的临床表现、家族调查与病因学探讨(附14例报告)[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89年05期

10 张瑞均;家族性成骨不全症一例报告[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198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任秀智;;罕见疾病成骨不全症治疗误区[A];新观点新学说学术沙龙文集50:我国罕见疾病研究关键问题与对策[C];2011年

2 刘怡;李梅;;成骨不全症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五次中青年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3年

3 于明礼;董玉梅;席斌;沈海丽;王轶;;先天形成骨不全症2例报道[A];全国自身免疫性疾病专题研讨会暨第十一次全国风湿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徐士斌;;成骨不全症5例报告[A];2001年全国医学影像技术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1年

5 赵殿辉;;表现为骨痂异常增生的成骨不全症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A];第十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术研讨会暨全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研究与诊断学习班资料汇编[C];2009年

6 任秀智;曾裴;蔡少华;孙永胜;;多段截骨矫形髓内固定治疗儿童成骨不全症[A];第十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伤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7 何红;孟文芳;丁芳;李丽红;;成骨不全症伴发瓣膜性心脏病一例[A];2009香港-北京-杭州内科论坛暨2009年浙江省内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8 张浩;柯耀华;岳华;肖文金;章振林;;LEPRE1基因突变导致的成骨不全症两例[A];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9 张浩;柯耀华;岳华;肖文金;章振林;;LEPRE1基因突变导致的成骨不全症两例[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分会成立十周年论文汇编[C];2011年

10 吴鸣;陆燕;张旭;邓为彬;;Ⅰ型胶原基因(COL1A1)突变成骨不全症1例报告[A];2012年江浙沪儿科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学术年会、儿内科疾病诊治新进展国家级学习班论文汇编[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刘蓟奕;治疗儿童成骨不全症我市取得新进展[N];重庆日报;2017年

2 记者 彭颖;“瓷娃娃”教育状况有待改善[N];南方日报;2017年

3 本报记者 杨六香;规范治疗 让“瓷娃娃”正常生活[N];中国医药报;2017年

4 记者 白毅;成骨不全症患者生存状况调研结果发布[N];中国医药报;2013年

5 记者 郭彦;首个罕见病专项公募基金设立[N];北京社区报;2009年

6 本报实习记者 甘贝贝;“瓷娃娃”的痛是社会之痛[N];健康报;2009年

7 华文;双磷酸盐 治疗“成骨不全症”[N];医药经济报;2002年

8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记者 袁勇;“一米老大”的公益人生[N];经济日报;2017年

9 白毅 天白 (本报记者 白毅);让罕见病患者少承受些生命之痛[N];中国医药报;2010年

10 记者 甘贝贝;近三成“瓷娃娃”无法上普校[N];健康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李路娇;大样本成骨不全症基因型—表型关系及唑来膦酸对成骨不全症患儿椎体形态影响[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9年

2 宋玉文;成骨不全症患者生活质量研究双膦酸盐治疗成骨不全症药物疗程初步探索[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8年

3 徐晓杰;中国大样本成骨不全症的基因突变谱探索及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双膦酸盐疗效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7年

4 王建一;Ⅵ型成骨不全症致病基因突变分析及成骨不全症血清PEDF水平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董振斌;成骨不全症群体生存现状、需要及其保障研究[D];山东大学;2018年

2 李公超;1.帕米磷酸钠对成骨不全成骨细胞和成纤维细胞增殖分化的研究 2.成骨不全成纤维细胞永生化细胞系的建立[D];济南大学;2011年

3 王子强;成骨不全患者血清中骨相关microRNAs差异表达的研究[D];济南大学;2012年

4 马豆豆;成骨不全症成人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探索观察、干预糖皮质激素对重症肌无力患者骨骼、肌肉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5年

5 汪涵;论文一:V型并指(趾)小鼠模型建立及形态学分析 论文二:成骨不全症致病突变谱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6 张静;论文一、表皮松解性掌跖角化症家系突变鉴定 论文二、成骨不全家系致病突变鉴定 论文三、Wilson病家系致病突变鉴定[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6年



本文编号:28326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326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d9b4***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