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川崎病患儿血肌腱蛋白-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05 08:21
  目的:通过比较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恢复期外周血TN-C水平以及比较川崎病、过敏性紫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正常组儿童外周血TN-C水平,评估外周血TN-C水平是否能作为川崎病冠状动脉损伤的特异性预测因子。方法:对2018年1月1日至2018年11月1日就诊的川崎病、过敏性紫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及正常对照儿童进行外周血TN-C水平测量,然后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我们研究共纳入44例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组:21例,冠状动脉非损伤组:23例)、39例过敏性紫癜、24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36例正常对照儿童。研究发现,川崎病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TN-C水平均显著高于恢复期(分别是32.0±13.8,33.5±11.4,23.3±10.8ng/ml,P<0.01);并且与C反应蛋白(CRP)呈正相关(P=0.038),与血钠浓度呈负相关(P=0.004),但冠状动脉损伤组(CAL+)与冠状动脉非损伤组(CAL-)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N-C水平无明显统计学差异(治疗前:31.7±15.4 vs 32.3±12.5ng/ml;治疗后... 

【文章来源】:川北医学院四川省

【文章页数】:49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川崎病患儿血肌腱蛋白-C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川崎病外周血TN-C水平变化

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过敏性紫癜,外周血


图 2 比较川崎病、过敏性紫癜、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及正常组外周血 TN-C 水平(A 川崎病 B 过敏性紫癜 C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 正常组)3 讨论川崎病,曾称为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于 1967 年由日本学者川崎富作首先报道[10],因此被命名。川崎病是一种中小动脉炎,多见 5 岁以下儿童,以婴幼儿多见,且男性多于女性。报道称川崎病的发病有种族差异,亚裔人群发病明显高于欧洲人群,并具有季节性,以初春季节高发[2]。尽管川崎病的病因及具体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但是在川崎病治疗方面不断取得进展,尤其是在大剂量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在临床中广泛应用,明显有效地减少了冠状动脉瘤的发生。但有 15%-25%川崎病患儿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Tenascin C upregulates interleukin-6 expression in human cardiac myofibroblasts via toll-like receptor 4[J]. Azhar Maqbool,Emma J Spary,Iain W Manfield,Michaela Ruhmann,Lorena Zuliani-Alvarez,Filomena O Gamboa-Esteves,Karen E Porter,Mark J Drinkhill,Kim S Midwood,Neil A Turner.  World Journal of Cardiology. 2016(05)



本文编号:289918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289918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39d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