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导管未闭介入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的建立
发布时间:2021-02-16 07:17
目的:分析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18年9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行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并符合纳入标准共35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基本资料及检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分为4组(血小板无减少组、轻度减少组、中度减少组、重度减少组),以分析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结果:经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的影响因素有:体重、体表面积、术前血小板计数、缺损直径、缺损两侧压差、肺动脉高压、双向分流、封堵器直径、导管造影直径、导管肺动脉压力、残余分流、封堵器直径/体表面积。经有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发现独立危险因素包括:术前血小板计数(B=0.007,95%CI:0.0040.01,P<0.001),肺动脉高压(B=1.217,95%CI:0.3242.109,P=0.008),残余分流(B=2.099,95%CI:1.1873.012,P<0.001)。(?)(肺动脉高压:是=1...
【文章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例患儿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的分组情况
图 2 各组封堵器直径分布情况Figure 2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occluder in each group介入术后 358 例中共 310 例(86.6%)出现血小板减少,无血小板减少 4(13.4%),轻度血小板减少 65 例(18.2%),中度血小板减少 209 例(58.4%重度血小板减少 36 例(10%)。术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 共有 9 例(2.5%其中 6 例合并皮肤瘀斑瘀点,1 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余 2 例无临床表现,未予特殊处理,余 8 例均予激素、丙球、血小板输注等治疗,正常后出院或无行性血小板下降趋势后带口服激素出院。见图 3。2.2 单因素分析对 PDA 组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关因素有:体重、体表面积、术前血小板计数、缺损两侧压差、肺动脉高压、
图 3 血小板计数<100×109/L 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住院时长igure 3 Clinical manifestations、treatments and length of stay of platelet count <100×109表 1 PDA 术后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的单因素分析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thrombocytopenia after PDAtranscatheocclusion无减少(48 例) 轻度(65 例) 中度(209 例) 重度(36 例) P 值男性(例) 22(41.7%) 19(29.2%) 75(35.9%) 8(22.2%) 0.215年龄(月) 47.29±41.23 48.08±35.95 41.16±33.30 33.39±38.01 0.162体重(kg) 15.23±6.64 14.59±7.29 12.95±6.63 9.52±7.22 <0.0BSA(m2) 0.63±0.23 0.63±0.22 0.55±0.21 0.42±0.19 <0.0术前血小板计数(×109/L)265(128,507) 319(173,712) 343(175,836) 383(170,881) <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J]. 沈娟,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9(03)
[2]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J]. 张华勇,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8(08)
[3]含碘造影剂致Ⅳ度血小板减少案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张红,李小平,于芝颖,付玥,冯婉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05)
[4]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J]. 官文俊,许臣洪.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7(03)
[5]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J]. 程真莉,李谧,吕铁伟,向平,白永虹,计晓娟,刘云黎,蒲晓芳,易岂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7(14)
[6]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分析[J]. 杨婷,田野,刘晓桥,王记培,刘会,罗依然. 中国循环杂志. 2016(10)
[7]662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效果分析[J]. 冉迅,吴立荣,张蓓. 西南军医. 2016(05)
[8]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及影响因素[J]. 张坡,朱鲜阳,张端珍,王琦光,韩秀敏,盛晓棠,崔春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06)
[9]新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器[J]. 杨婷,田野,刘晓桥,王记培,张萍,谭洪文,张长海,刘会.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6(01)
[10]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J]. 周福硕,黄凌瑾,王锷,林国强,罗万俊.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7)
硕士论文
[1]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血小板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李涛.南昌大学医学院 2013
[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探讨[D]. 张晓春.复旦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6404
【文章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3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例患儿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的分组情况
图 2 各组封堵器直径分布情况Figure 2 Diameter distribution of occluder in each group介入术后 358 例中共 310 例(86.6%)出现血小板减少,无血小板减少 4(13.4%),轻度血小板减少 65 例(18.2%),中度血小板减少 209 例(58.4%重度血小板减少 36 例(10%)。术后血小板计数<100×109/L 共有 9 例(2.5%其中 6 例合并皮肤瘀斑瘀点,1 例合并穿刺处巨大血肿,余 2 例无临床表现,未予特殊处理,余 8 例均予激素、丙球、血小板输注等治疗,正常后出院或无行性血小板下降趋势后带口服激素出院。见图 3。2.2 单因素分析对 PDA 组相关数据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术后出现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关因素有:体重、体表面积、术前血小板计数、缺损两侧压差、肺动脉高压、
图 3 血小板计数<100×109/L 的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住院时长igure 3 Clinical manifestations、treatments and length of stay of platelet count <100×109表 1 PDA 术后不同程度血小板减少的单因素分析able 1 Univariate analysis of different degrees of thrombocytopenia after PDAtranscatheocclusion无减少(48 例) 轻度(65 例) 中度(209 例) 重度(36 例) P 值男性(例) 22(41.7%) 19(29.2%) 75(35.9%) 8(22.2%) 0.215年龄(月) 47.29±41.23 48.08±35.95 41.16±33.30 33.39±38.01 0.162体重(kg) 15.23±6.64 14.59±7.29 12.95±6.63 9.52±7.22 <0.0BSA(m2) 0.63±0.23 0.63±0.22 0.55±0.21 0.42±0.19 <0.0术前血小板计数(×109/L)265(128,507) 319(173,712) 343(175,836) 383(170,881) <0.0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动脉导管未闭治疗研究进展[J]. 沈娟,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9(03)
[2]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相关肺动脉高压的诊治进展[J]. 张华勇,易岂建. 儿科药学杂志. 2018(08)
[3]含碘造影剂致Ⅳ度血小板减少案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 张红,李小平,于芝颖,付玥,冯婉玉. 临床药物治疗杂志. 2018(05)
[4]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J]. 官文俊,许臣洪. 现代仪器与医疗. 2017(03)
[5]小儿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术后严重血小板减少临床分析[J]. 程真莉,李谧,吕铁伟,向平,白永虹,计晓娟,刘云黎,蒲晓芳,易岂建.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2017(14)
[6]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急剧减少与机体器官出血的原因分析[J]. 杨婷,田野,刘晓桥,王记培,刘会,罗依然. 中国循环杂志. 2016(10)
[7]662例先天性心脏病经导管介入治疗效果分析[J]. 冉迅,吴立荣,张蓓. 西南军医. 2016(05)
[8]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及影响因素[J]. 张坡,朱鲜阳,张端珍,王琦光,韩秀敏,盛晓棠,崔春生. 介入放射学杂志. 2016(06)
[9]新型先天性心脏病动脉导管未闭介入封堵器[J]. 杨婷,田野,刘晓桥,王记培,张萍,谭洪文,张长海,刘会.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16(01)
[10]心脏手术患者围术期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J]. 周福硕,黄凌瑾,王锷,林国强,罗万俊.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5(07)
硕士论文
[1]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术后血小板和嗜酸性粒细胞的变化及临床意义[D]. 李涛.南昌大学医学院 2013
[2]先天性心脏病介入封堵术后血小板减少的原因探讨[D]. 张晓春.复旦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0364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03640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