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临床与免疫特征及WASp通过CD19及ITIM途径促进BCR-FCγRⅡB-pSHIP介导的B细胞负调

发布时间:2021-03-11 04:41
  第一部分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的临床、免疫学特征及基因突变分析背景:先天性角化不良(Dyskeratosis congenita,DC)是由于端粒维持缺陷而引起的一种综合征。与DC相关的免疫缺陷可导致过早死亡,但DC患者,尤其是年轻患者的免疫学特征和分子特征尚未被详细描述。目的:分析我院就诊的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资料,端粒相对长度、基因突变位点信息以及详细的免疫学表型,旨在为DC患者早期诊断、免疫评估以及针对性的免疫治疗提供信息。方法:以2019年1月到2019年10月期间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2例来自不相关家庭的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为研究对象。总结并分析2例DC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全外显子测序及Sanger测序分析基因突变位点,并利用Swiss-PdbViewer预测蛋白结构的变化以分析突变位点的致病性;采用QPCR法测定相对端粒长度;运用流式细胞术综合分析淋巴细胞亚群及CD57表达情况。结果:两例患者均表现出典型的DC特征,无严重感染。此外,患者1(P1)由于小脑发育不全被诊断为Hoyeraal-Hreidarsson综合征。基因测序显示P1的PARN基因发生复合杂... 

【文章来源】: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市

【文章页数】:78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2例先天性角化不良临床与免疫特征及WASp通过CD19及ITIM途径促进BCR-FCγRⅡB-pSHIP介导的B细胞负调


例先天性角化不良患者的典型表现Figure1.1TypicalmanifestationsoftwopatientswithDKC

测序,位点,蛋白


密码子提前出现,使得 PARN 蛋白仅残留部分 ND2 区域,蛋白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图 1.4c。 (2)P2 突变位点位于 X 染色体 DKC1 基因的第 11 外显子,为 X 连锁的错义突变 c.1051A>G(p.T351A),如图 1.3,属于保守功能域 PUA Domain,参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 SWISS 同源建模分析可见该突变位点位于 DKC1 螺旋结构的C 端区域,如图 1.4d。另外利用 Swiss-Pdb Viewer 可见该突变导致了两个氢键的丢失,如图 1.4e。这一突变位点同样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如图 1.4f。 两个病人的突变位点均改变了对应氨基酸与周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了该蛋白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测序,位点,蛋白


密码子提前出现,使得 PARN 蛋白仅残留部分 ND2 区域,蛋白质结构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如图 1.4c。 (2)P2 突变位点位于 X 染色体 DKC1 基因的第 11 外显子,为 X 连锁的错义突变 c.1051A>G(p.T351A),如图 1.3,属于保守功能域 PUA Domain,参与蛋白之间的相互作用。利用 SWISS 同源建模分析可见该突变位点位于 DKC1 螺旋结构的C 端区域,如图 1.4d。另外利用 Swiss-Pdb Viewer 可见该突变导致了两个氢键的丢失,如图 1.4e。这一突变位点同样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如图 1.4f。 两个病人的突变位点均改变了对应氨基酸与周围分子间的相互作用,从而影响了该蛋白的空间结构和功能。


本文编号:307587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07587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27e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