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的临床特征分析及预后研究
发布时间:2021-04-07 06:46
PARTⅠ川崎病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急性期临床特征与危险因素分析目的以川崎病(KD)并发巨大冠状动脉瘤(GCAA)的病例对照研究,分析KD急性期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并发GCAA的危险因素。方法1.选取2001年5月至2009年5月在广州市妇女儿童医疗中心儿童医院住院的KD并发GCAA患儿为GCAA组;选取同期KD并发中小冠状动脉瘤(CAA)患儿为对照组。2.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对可能影响GCAA发生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1. GCAA组纳入22例,其中男19例,女3例,发病年龄3个月至10岁,平均(2. 9±2. 8)岁。中小CAA组纳入65例,其中男51例,女14例。2. Pearsonχ2检验结果提示,年龄≤6个月或≥5岁、发热时间>14 d、延误诊断、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Hb降低、ESR升高和ALB降低与GCAA发生相关(P均<0. 05)。3.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提示,延误诊断(OR=2.998,95%CI:1.0048. 950,P=0.047),确诊前单独使用糖皮质激素...
【文章来源】: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分组及入组流程
1 一般情况CAD 组 37/203 例(18.0%),中小 CAA 组 3/62 例(4.8%),GCAA 组 1/16 例(6.3%)失访。GCAA 组 15 例、中小 CAA 组 59 例、CAD 组 166 例进入分析,纳入和排除流程见图 1。一般情况见表 1,三组间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5例报告)[J]. 孙国成,易定华,郑奇军,朱海龙,赵壁君,张金洲,张胜利.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07)
[2]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远期追踪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附9例报告)[J]. 张丽,于明华,张靖,李莉娟,谢小斐,虢艳,张明杰,陶聪,曾少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06)
[3]547例川崎病临床分析及伴冠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J]. 谢利剑,徐萌,黄敏,陈秀玉,李锦康,华仰德. 临床儿科杂志. 2008(05)
[4]广州市儿童医院2001至2004年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特点及随访[J]. 虢艳,于明华,刘特长,张丽,苏玲俐,谢小斐,李淑华.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7(04)
[5]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川崎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意义[J]. 李焕斌,张琦,王玲,褚茂平,项如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01)
[6]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研究进展[J]. 赵立健,韩波.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01)
[7]血沉与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 刘幸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06(12)
[8]川崎病随访方案(试行)[J]. 黄敏. 临床儿科杂志. 2006(05)
[9]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J]. 张永兰,杜忠东.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6(02)
[10]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J]. 黄国英,马晓静,黄敏,陈树宝,黄美蓉,邱定忠,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桂永浩,宁寿葆,张拓红,杜忠东,Hiroshi Yanagawa,Tomisaku Kawasaki.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6(01)
本文编号:3122998
【文章来源】:广州医科大学广东省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图1分组及入组流程
1 一般情况CAD 组 37/203 例(18.0%),中小 CAA 组 3/62 例(4.8%),GCAA 组 1/16 例(6.3%)失访。GCAA 组 15 例、中小 CAA 组 59 例、CAD 组 166 例进入分析,纳入和排除流程见图 1。一般情况见表 1,三组间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川崎病巨大冠状动脉瘤的外科治疗(附5例报告)[J]. 孙国成,易定华,郑奇军,朱海龙,赵壁君,张金洲,张胜利. 解放军医学杂志. 2008(07)
[2]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在远期追踪小儿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中的作用(附9例报告)[J]. 张丽,于明华,张靖,李莉娟,谢小斐,虢艳,张明杰,陶聪,曾少兰.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06)
[3]547例川崎病临床分析及伴冠脉病变高危因素探讨[J]. 谢利剑,徐萌,黄敏,陈秀玉,李锦康,华仰德. 临床儿科杂志. 2008(05)
[4]广州市儿童医院2001至2004年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特点及随访[J]. 虢艳,于明华,刘特长,张丽,苏玲俐,谢小斐,李淑华.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7(04)
[5]放射性核素心肌灌注显像评价川崎病恢复期心肌缺血的意义[J]. 李焕斌,张琦,王玲,褚茂平,项如莲.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01)
[6]川崎病并冠状动脉损害研究进展[J]. 赵立健,韩波.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2007(01)
[7]血沉与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感染中的应用价值比较[J]. 刘幸华. 浙江临床医学. 2006(12)
[8]川崎病随访方案(试行)[J]. 黄敏. 临床儿科杂志. 2006(05)
[9]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J]. 张永兰,杜忠东.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06(02)
[10]上海地区1998-2002年川崎病流行病学特征[J]. 黄国英,马晓静,黄敏,陈树宝,黄美蓉,邱定忠,过仲珍,蒋瑾瑾,周晓迅,于清,桂永浩,宁寿葆,张拓红,杜忠东,Hiroshi Yanagawa,Tomisaku Kawasaki.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06(01)
本文编号:3122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122998.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