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24 09:09

  本文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早产儿由于消化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胃肠分泌能力低下、胃肠功能调节差等多种因素,在喂养过程中容易出现喂养不耐受(feeding intolerance,FI)。相关研究显示,肠道微生物异常定植在早产儿FI发病中可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临床上治疗新生儿FI的促动力药以微量红霉素(erythromycin,EM)副作用小而使用最为广泛。近年有文献报道长期使用EM可影响肠道正常菌群的定植,短期使用EM是否影响FI患儿的肠道菌群定植需进一步研究。因此,本研究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从微生物学的角度分析比较FI早产儿与健康早产儿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相似性;并采用SYBR GreenⅠ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FI早产儿经短期微量EM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变化情况。为临床医生认识肠道微生物变化在早产儿FI发病中的作用及合理使用EM治疗FI提供理论依据。目的:分析比较FI早产儿与健康早产儿肠道细菌群落结构的多样性及相似性;并观察比较FI早产儿经短期微量EM治疗前后肠道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和粪肠球菌相对表达量水平。方法:1.以2013年11月至2014年9月在第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新生儿病房诊断为FI的早产儿为FI组。选择与FI组胎龄、日龄、出生体重相匹配的非FI早产儿作为对照组。采集出现FI时和同时间段对照组的粪便标本,进行16Sr DNAV3区扩增和DGGE,从而分析比较两组间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相似性;2.提取30例FI组和10例对照组的粪便,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两组肠道乳酸杆菌、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氏菌和粪肠球菌相对表达量水平;3.观察比较FI组经短期微量EM治疗前后肠道四种细菌的相对表达水平。结果:1.细菌群落多样性检测显示FI组的多样性指数香农-维纳指数(Shannon-Wiener Index,H)、丰度(Richness,S)、均衡度指数(Evenness Index,E)和辛普森多样性指数(Simpson's diversity Index,D)均低于对照组;相似性矩阵图显示组内菌群相似性较组间高;2.FI组粪便乳酸杆菌和粪肠球菌相对表达量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大肠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相对表达量水平高于对照组(p0.01);3.FI组经短期微量EM治疗后,其肠道大肠杆菌及肺炎克雷伯氏菌表达水平较治疗前降低(p0.01),粪肠球菌和乳酸杆菌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升高(p0.01)。结论:1.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指数的降低及群落结构紊乱可能是引起早产儿FI的重要因素;2.FI患儿存在肠道菌群结构失调;3.短期微量EM的使用既能改善FI早产儿胃肠功能,又不影响生命早期肠道微生物定植。
【关键词】:早产儿 喂养不耐受 DGGE 肠道菌群 红霉素
【学位授予单位】:第四军医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22.6
【目录】:
  • 缩略词表6-9
  • 中文摘要9-11
  • 英文摘要11-14
  • 前言14-16
  • 文献回顾16-27
  • 第一部分 应用PCR-DGGE研究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肠道微生物群落多样性27-40
  • 0 引言27-28
  • 1 材料28-32
  • 1.1 实验对象28
  • 1.2 粪便标本的收集,处理28
  • 1.3 主要试剂和材料28-29
  • 1.4 主要仪器29-30
  • 1.5 主要溶液及试剂配制30-32
  • 2 方法32-35
  • 2.1 粪便基因组DNA提取32-33
  • 2.2 粪便基因组 16SrDNAV3 区PCR扩增33
  • 2.3 DGGE电泳步骤33-34
  • 2.4 统计学方法34-35
  • 3 结果35-38
  • 3.1 实验对象的临床特征35
  • 3.2 粪便基因组 16SrDNA V3 区PCR扩增35-36
  • 3.3 DGGE电泳图36
  • 3.4 泳道/条带识别图36-37
  • 3.5 相似性矩阵图37-38
  • 3.6 细菌群落多样性分析38
  • 4 讨论38-40
  • 第二部分 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肠道菌群变化40-49
  • 0 引言40-41
  • 1 材料41
  • 1.1 实验对象41
  • 1.2 主要试剂和仪器41
  • 2 方法41-43
  • 2.1 引物合成及溶解41-42
  • 2.2 荧光实时定量PCR42-43
  • 2.3 统计学方法43
  • 3 结果43-46
  • 3.1 实验对象的临床特征43
  • 3.2 目的基因重复性检验43-44
  • 3.3 目的基因扩增曲线及溶解曲线44-45
  • 3.4 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45-46
  • 4 讨论46-49
  • 第三部分 微量EM对喂养不耐受早产儿肠道菌群的影响49-52
  • 0 引言49
  • 1 材料49
  • 1.1 实验对象49
  • 1.2 实验干预措施49
  • 2 方法49
  • 3 结果49-50
  • 3.1 实验对象的临床特征49-50
  • 3.2 目的基因相对表达量比较50
  • 4 讨论50-52
  • 小结52-53
  • 参考文献53-63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63-64
  • 致谢6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蔡威;汤庆娅;王莹;冯一;吴江;钱林溪;李菁;贝斐;陆丽娜;;中国新生儿营养支持临床应用指南[J];临床儿科杂志;2013年12期

2 董梅,王丹华,丁国芳,刘艳云,赵时敏,王智凤;极低出生体重儿胃肠喂养的临床观察[J];中华儿科杂志;2003年02期

3 陈淑香;;多潘立酮与西沙比利治疗早产儿胃潴留疗效对比[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2年04期

4 徐艳珍;余加林;艾青;郑树芳;;喂养不耐受早产儿大便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的数量变化[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2年08期


  本文关键词:早产儿喂养不耐受与肠道菌群相关性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239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239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71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