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红素加氧酶-1联合C反应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研究
本文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联合C反应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目的探讨川崎病患儿体内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的表达,联合CRP分析,寻找预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指标。并建立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动物模型,拟进一步探讨HO-1在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中的作用。方法1.第一部分:采集KD患儿外周血89例,分为无冠脉病变(NCAL)组35例、扩张内径5mm冠脉病变(CAL5mm)组44例,及扩张内径≥5mmm冠脉病变(CAL5mm)组10例,并设置发热对照(F)组34例和健康对照(N)组45例。检测血清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HO-1、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并结合CRP和Hb进行分析,对部分患儿IVIG治疗前后以上指标进行对比。2.第二部分:选取6-8周龄BALB/c小鼠6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单次腹腔注射0.5mlPBS)、LCWE组(单次腹腔注射LCWE0.5mg)、 TNFa组(单次腹腔注射TNFα0.2ug/kg)、LCWE+TNFa组(单次腹腔注射LC WEO.5mg+TNFα0.2ug/kg)等四组(n=15)。分别于注射后的第3、7、10天观察小鼠冠状动脉和心脏外观,取外周血后处死动物,取心脏及冠状动脉进行病理切片HE染色,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HO-1和TNFa含量。结果1.急性期,KD各组MDA水平显著增高;CAL5mm组HO-1明显高于其他4组;CAL≥5mm组SOD水平低于N组;CAL≥5mm组CRP显著高于其他4组。在HO-1≥9ng/mL的30例KD患者中,当CRP 44mg/L时,CAL的发生率为56.52%(13/23),明显高于NCAL (0%,0/7)。在HO-1<9ng/mL的31例CAL患者中,当CRP85mg/L, CAL5mm的发生率为88.89%(8/9),明显高于CAL5mm组(36.36%,8/22)。CAL组HO-1与Hb呈负相关(r=-0.37,P0.05)。IVIG治疗后,KD组H0-1明显升高,仅CAL组MDA水平下降明显,SOD的改变并不显著。2.成功构建BALB/c小鼠冠状动脉病变模型。LCWE组在注射后第3天冠状动脉已经有明显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第7天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包括中性粒细胞、浆细胞、淋巴细胞等,第10天炎症逐步减弱。伴心肌细胞肿胀,心肌细胞间、心内膜、心外膜炎症细胞浸润。LCWE组冠脉增宽。TNFa+LCWE组冠脉炎症浸润更明显,出现了明显冠脉扩张和多部位狭窄,心脏发白,心肌呈明显缺血状。对照组无上述表现。LCWE组第3、7天HO-1的含量分别为0.7±0.52ng/mL、0.72ng±0.19/mL与对照组相比略升高,但无统计学差异,LCWE+TNFa组HO-1略高于LCWE组,亦无明显统计学差异。LCWE组第3、7天TNFa的含量分别为0.47±0.14ng/mL、 0.45±0.21ng/mL,较对照组略有升高,但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1.川崎病患儿急性期体内氧化应激和炎症水平明显增高,抗氧化水平早期增高。当炎症反应过于剧烈时,机体抗氧化力受到抑制,可能导致KD患儿严重冠脉病变的发生。联合应用HO-1与CRP的水平变化,可能对于预测川崎病急性期冠脉病变发生与否及严重程度具有重要的意义。2.LCWE可诱导出冠状动脉炎动物模型,联用TNFa后,冠脉病变更加显著,此模型可能进一步用于川崎病冠状动脉炎相关机制研究。
【关键词】:川崎病 冠状动脉病变 血红素加氧酶-1 C反应蛋白 氧化应激 炎症反应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25.4
【目录】:
- 英汉缩略语名词对照5-6
- 中文摘要6-9
- 英文摘要9-13
- 前言13-15
- 第一部分 H0-1在川崎病中的表达及其联合CRP对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研究15-28
- 1 材料和方法15-17
- 2 结果17-23
- 3 讨论23-25
- 4 小结25-26
- 参考文献26-28
- 第二部分 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血红素加氧酶-1的表达28-42
- 1 材料和方法28-32
- 2 结果32-36
- 3 讨论36-38
- 4 小结38-39
- 参考文献39-42
- 全文总结42-43
- 文献综述43-52
- 参考文献48-52
- 致谢52-53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勤,陈梅;川崎病13例误诊分析[J];新医学;2000年12期
2 秦玉明,周爱卿,贲晓明,沈捷;川崎病患儿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动态变化的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0年05期
3 陈华云,闵玲,曾晓燕;川崎病1例报告[J];交通医学;2000年02期
4 王虹,于宪一,朴英爱;川崎病合并多脏器受累一例[J];小儿急救医学;2000年03期
5 廖若莎,陈汉华,杨华萃;川崎病的治疗进展[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年13期
6 颉立文;川崎病18例临床分析[J];中国航天工业医药;2000年02期
7 彭小明,汪秋珍;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42例疗效分析[J];临床荟萃;2001年04期
8 周立娜,梅柏如;川崎病17例误诊原因分析[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9 冯琳,张宝玺;川崎病误诊1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年01期
10 张文英,石国光;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治疗川崎病的疗效观察[J];广州医药;2001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佐日汗;蔡招华;刘亚黎;;年长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10年
2 胡剑威;冯金山;王轶;;川崎病十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全国风湿病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3年
3 张俊;桂永浩;杨毅;;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变化及其意义[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4 陆文文;张园海;褚茂平;吴蓉洲;陈其;项如莲;;川崎病患儿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变化[A];2006(第三届)江浙沪儿科学术会议暨浙江省儿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6年
5 孙玉婵;;132例川崎病诊治体会回顾性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邓义芳;;心电图检查对川崎病诊断的临床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7 张俊;桂永浩;杨毅;;川崎病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变化及其意义[A];中华医学会第十四次全国儿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陈谨萍;李军;李垣君;李海翩;;川崎病197例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14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9 李彦晓;贾天明;徐灵敏;袁艳;;93例不完全川崎病和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10 李晓辉;李瑞燕;徐酉华;周敏;张励;李晋蜀;;川崎病病原研究资料的系统评价[A];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儿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1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长沙市中心医院主治医师 杨琴;川崎病误诊为淋巴结炎[N];大众卫生报;2013年
2 江西省赣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教授 刘跃梅;发热超一周 警惕川崎病[N];大众卫生报;2003年
3 本报记者 赵绍华 特约记者 侯晓菊;川崎病:孩子心脏第一杀手[N];健康时报;2004年
4 通讯员 张群 实习生 柏玲 记者 倪秀萍;省人医半月接到两例“川崎病”[N];南京日报;2005年
5 保健时报特约记者 张献怀;治川崎病首推阿司匹林[N];保健时报;2007年
6 张献怀;别把川崎病当感冒[N];大众卫生报;2007年
7 余素明 张献怀;别把川崎病当感冒[N];健康报;2007年
8 张献怀;川崎病、感冒不要混淆[N];健康时报;2007年
9 张献怀;警惕:不要把川崎病当成感冒[N];科技日报;2007年
10 张献怀;川崎病当感冒治 后果很严重[N];中国医药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奚立;肿瘤坏死因子α和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性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2 刘晓琴;川崎病恢复晚期血管病变相关因素及预测指标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3 刘芮汐;抵抗素在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4 彭华;1,,25(OH)_2D_3及其受体在川崎病发病中的作用及分子学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5 胡景伟;糖皮质激素治疗川崎病的循证医学研究与57例KD患者临床分析[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6 张俊;川崎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iNOS及相关趋化因子表达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7 覃丽君;LCWE诱导小鼠冠状动脉炎的实验研究—川崎病动物模型的建立[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永;149例川崎病回顾性分析及AngⅡ、8-ISO-PGF2a、ox-LDL在川崎病中的表达和意义[D];川北医学院;2015年
2 盛丹丽;糖皮质激素治疗KD冠脉损害的meta分析及冠脉损伤危险因素分析[D];山东大学;2015年
3 石晓莉;静脉注射用人免疫球蛋白对不完全型川崎病的疗效分析[D];四川医科大学;2015年
4 朱琳;川崎病及其冠状动脉损害的单中心临床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5 王丽平;免疫球蛋白无反应型川崎病危险因素的研究及评分体系探讨[D];上海交通大学;2014年
6 何先凤;血红素加氧酶-1联合C反应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7 蒋真;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征10年临床变迁[D];重庆医科大学;2015年
8 王凤;经胸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川崎病儿童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8年
9 卢燕;婴儿川崎病的临床特点[D];浙江大学;2009年
10 汤华波;川崎病的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关键词:血红素加氧酶-1联合C反应蛋白对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预测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3808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380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