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危险因素的系统评价
发布时间:2021-12-24 21:54
目的:采用Meta分析方法对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寻求与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具有相关性的危险因素,为降低川崎病的冠脉损伤提供早期诊断依据。方法:检索Pubmed、Medline、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Kawasaki disease,KD,mucocutaneous lymphnode syndrome,MCLS,risk factors,Coronary artery lesion,CAL;中文检索词为: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冠状动脉损伤,冠状动脉扩张,冠状动脉瘤,相关危险因素,高危因素,相关性;文献包含CRP,WBC,ALB,PLT,ESR,HB,PCT,性别,年龄,高热(>39.5℃)这些因素的研究分析;提供了或通过数据可以计算出OR值及其95%CI,文献为中文或英文文献;纳入川崎病并发冠脉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的回顾性对照研究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至2018年09月30日。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筛选文献,使用Endnote X7软件管理文献,以NOS量表评估所纳入文献偏倚风险后,对于可以合并统计量的研究,提取各实验室...
【文章来源】: 皖南医学院安徽省
【文章页数】:72 页
【文章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检索策略
2 文献纳入标准
3 文献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
5 质量评价
6 统计分析
7 偏倚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2至2016年单中心川崎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 [J]. 张新艳,杨婷婷,何婷,凌家云,胡秀芬,温宇,魏俊,卢慧玲.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8(06)
[2]2007-2017年儿童川崎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J]. 林敏仪,林艳,廖惠映,黄斌明. 中国医学创新. 2018(28)
[3]川崎病延迟治疗冠状动脉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仇慧仙,施红英,何跃娥,荣星,吴蓉洲,褚茂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2)
[4]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对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预测价值 [J]. 何玥薇,田杰,易岂建,刘晓燕,吕铁伟,计晓娟,李谧.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1)
[5]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J]. 李蔚,高峻,彭晶,钱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61)
[6]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J]. 蓝锋,李敬衡,钟柳明.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03)
[7]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分析 [J]. 朱迪,罗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03)
[8]基于贝叶斯公式的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认知模型研究 [J]. 周雪晴,宋萍,黄仕鑫,罗亚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16(33)
[9]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邓永超,王勋,唐喜春,黄彩芝,杨娟,莫丽亚.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5(09)
[10]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余莉,王一斌,乔莉娜,华益民,朱琦,石晓青,周开宇,刘瀚旻.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5(02)
硕士论文
[1]川崎病单中心临床分析及常用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D]. 黄小凤.福建医科大学. 2016
[2]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D]. 索琳.山东大学. 2010
[3]2003-2007年上海地区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D]. 俞岑妍.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1262
【文章来源】: 皖南医学院安徽省
【文章页数】:72 页
【文章目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 检索策略
2 文献纳入标准
3 文献排除标准
4 文献筛选
5 质量评价
6 统计分析
7 偏倚分析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2012至2016年单中心川崎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研究 [J]. 张新艳,杨婷婷,何婷,凌家云,胡秀芬,温宇,魏俊,卢慧玲.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8(06)
[2]2007-2017年儿童川崎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调查分析 [J]. 林敏仪,林艳,廖惠映,黄斌明. 中国医学创新. 2018(28)
[3]川崎病延迟治疗冠状动脉损害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J]. 仇慧仙,施红英,何跃娥,荣星,吴蓉洲,褚茂平. 温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8(02)
[4]血清降钙素原联合C反应蛋白对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预测价值 [J]. 何玥薇,田杰,易岂建,刘晓燕,吕铁伟,计晓娟,李谧.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8(01)
[5]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 [J]. 李蔚,高峻,彭晶,钱超.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 2017(61)
[6]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J]. 蓝锋,李敬衡,钟柳明.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7(03)
[7]不完全川崎病患儿的实验室检查分析 [J]. 朱迪,罗钢.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2017(03)
[8]基于贝叶斯公式的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认知模型研究 [J]. 周雪晴,宋萍,黄仕鑫,罗亚玲. 中国全科医学. 2016(33)
[9]儿童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J]. 邓永超,王勋,唐喜春,黄彩芝,杨娟,莫丽亚. 中国当代儿科杂志. 2015(09)
[10]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分析 [J]. 余莉,王一斌,乔莉娜,华益民,朱琦,石晓青,周开宇,刘瀚旻. 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 2015(02)
硕士论文
[1]川崎病单中心临床分析及常用实验室指标在川崎病早期诊断的临床意义[D]. 黄小凤.福建医科大学. 2016
[2]中国川崎病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病变高危因素的meta分析[D]. 索琳.山东大学. 2010
[3]2003-2007年上海地区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D]. 俞岑妍.复旦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55126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551262.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