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例川崎病患儿临床特点及冠状动脉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发布时间:2022-01-23 21:58
目的:总结分析不同年龄段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KD)患儿的临床特点,探讨KD并发冠状动脉损害(Coronary artery lesions,CAL)的可能危险因素,为KD的早期诊治以及并发CAL的高危人群的识别提供临床线索。方法:选用自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儿科住院诊治的201例有完整临床资料的KD患儿,按照入院时年龄分为三组:≤6个月组、6个月5岁组、≥5岁组,利用统计学方法回顾性地分析不同年龄段KD的临床特点,包括临床表现、化验检查等方面。根据超声心动图结果将201例患儿分为冠状动脉损害组(CAL组)和非冠状动脉损害组(NCAL组),比较两组间性别及年龄、化验指标及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e globulin,IVIG)IVIG治疗的差异,利用统计学进行分析。结果:(1)201例KD年龄主要分布在6个月5岁,其中1岁为峰年龄;男童多于女童,男女比例1.96:1;发病高峰季节是夏季。(2)本资料中,KD患儿CAL的发生率为20.1%,IVIG无反应的发生率为1...
【文章来源】: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例KD患儿发病年份分布
图 1.1 201 例 KD 患儿发病年份分布(2)性别、年龄分布201 例患儿中,男童 133 例,占 66.2%;女童 68 例,占 33.8%;男女比例为 1.96:1。201 例患儿中,发病年龄最小的是 2 个月,最大的是 10 岁 9 个月,中位年龄为 1 岁 5 个月,P25 为 11 个月,P75 年龄为 2 岁 8 个月,峰年龄为 1 岁。不同年龄组以 6 个月~5 岁组最多 160 例;≤6 个月组 24 例;≤5 岁组 17 例,见图图 1.2 201 例 KD 患儿发病月份分布
1.2.2 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现比较201 例 KD 患儿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分别为:发热 201 例(100%);眼红 176例(87.6%);肢端改变 171 例(85.1%);皮疹 151 例(75.1%);口唇改变150 例(74.6%);颈淋巴结肿大 140 例(69.7%);肛周改变 108 例(53.7%);卡疤红 72 例(35.8%)。比较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的差异:对发热持续时间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不满足三组数据均呈正态分布,故采用秩和检验,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 岁年龄组发热持续时间最长, ≤6 个月年龄组发热持续时间最短,见表 1.1。其他临床表现中,肢端改变、颈淋巴结肿大及卡疤红,在三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端改变及颈淋巴结肿大在≥5 岁年龄组中发生率最高,在≤6 个月年龄组中发生率最低;卡疤红在≤6 个月年龄组中发生率最高,在≥5 岁年龄组中发生率最低,见表 1.2。图 1.3 201 例 KD 患儿年龄分布表 1.1 不同年龄组发热持续时间(天)比较 [M(P25,P7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较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J]. 周金桥,湛允波,刘献志,张振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9 (01)
[2]联合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9与白细胞介素-9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诊治价值[J]. 王镇洲,安新江,李春利,许永茂,张弛,文硕望.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06)
[3]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测定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J]. 竺婷婷,胡正强,张霞,周文杰,于凡. 四川医学. 2018(11)
[4]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和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朱勇,胡成平,杜俣,赵奇,王德广,王雪杰,赵迎新. 中国医药. 2018(11)
[5]2007-2017年儿童川崎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 林敏仪,林艳,廖惠映,黄斌明. 中国医学创新. 2018(28)
[6]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J]. 孙静,任法新,孙晓健,张传焕,李留东,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2018(09)
[7]细胞因子谱、降钙素原、D-二聚体对预测小儿川崎病冠脉损伤的临床意义[J]. 刘芳,李晓春. 安徽医药. 2018(08)
[8]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h9细胞比例与IL-9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 韩长青,付惠玲. 山东医药. 2018(23)
[9]川崎病患者冠脉危险因素分析[J]. 高献华,刘社民.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44)
[1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J]. 高倩,李瑾,刘青,冯爵荣,王帆,林雪,向莉,张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05)
硕士论文
[1]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艺.重庆医科大学 2018
[2]完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及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D]. 吕雪蕊.大连医科大学 2017
[3]川崎病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及临床意义[D]. 蔡金秀.重庆医科大学 2016
[4]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的研究[D]. 陈晶晶.上海交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05224
【文章来源】: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市 211工程院校
【文章页数】:51 页
【学位级别】:硕士
【部分图文】:
01例KD患儿发病年份分布
图 1.1 201 例 KD 患儿发病年份分布(2)性别、年龄分布201 例患儿中,男童 133 例,占 66.2%;女童 68 例,占 33.8%;男女比例为 1.96:1。201 例患儿中,发病年龄最小的是 2 个月,最大的是 10 岁 9 个月,中位年龄为 1 岁 5 个月,P25 为 11 个月,P75 年龄为 2 岁 8 个月,峰年龄为 1 岁。不同年龄组以 6 个月~5 岁组最多 160 例;≤6 个月组 24 例;≤5 岁组 17 例,见图图 1.2 201 例 KD 患儿发病月份分布
1.2.2 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现比较201 例 KD 患儿临床表现的发生率分别为:发热 201 例(100%);眼红 176例(87.6%);肢端改变 171 例(85.1%);皮疹 151 例(75.1%);口唇改变150 例(74.6%);颈淋巴结肿大 140 例(69.7%);肛周改变 108 例(53.7%);卡疤红 72 例(35.8%)。比较不同年龄组临床表的差异:对发热持续时间进行正态性检验,结果不满足三组数据均呈正态分布,故采用秩和检验,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5 岁年龄组发热持续时间最长, ≤6 个月年龄组发热持续时间最短,见表 1.1。其他临床表现中,肢端改变、颈淋巴结肿大及卡疤红,在三组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肢端改变及颈淋巴结肿大在≥5 岁年龄组中发生率最高,在≤6 个月年龄组中发生率最低;卡疤红在≤6 个月年龄组中发生率最高,在≥5 岁年龄组中发生率最低,见表 1.2。图 1.3 201 例 KD 患儿年龄分布表 1.1 不同年龄组发热持续时间(天)比较 [M(P25,P75)]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术前外周血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对较低级别胶质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J]. 周金桥,湛允波,刘献志,张振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19 (01)
[2]联合检测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9与白细胞介素-9对急性期川崎病患儿的临床诊治价值[J]. 王镇洲,安新江,李春利,许永茂,张弛,文硕望.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18(06)
[3]川崎病患儿N端脑钠肽前体测定与冠状动脉损害的关系[J]. 竺婷婷,胡正强,张霞,周文杰,于凡. 四川医学. 2018(11)
[4]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和青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J]. 朱勇,胡成平,杜俣,赵奇,王德广,王雪杰,赵迎新. 中国医药. 2018(11)
[5]2007-2017年儿童川崎病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及并发冠状动脉病变危险因素调查分析[J]. 林敏仪,林艳,廖惠映,黄斌明. 中国医学创新. 2018(28)
[6]血小板-淋巴细胞聚集体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在预测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无复流中的作用[J]. 孙静,任法新,孙晓健,张传焕,李留东,董梅. 中国循环杂志. 2018(09)
[7]细胞因子谱、降钙素原、D-二聚体对预测小儿川崎病冠脉损伤的临床意义[J]. 刘芳,李晓春. 安徽医药. 2018(08)
[8]急性期川崎病患儿外周血Th9细胞比例与IL-9水平变化及其意义[J]. 韩长青,付惠玲. 山东医药. 2018(23)
[9]川崎病患者冠脉危险因素分析[J]. 高献华,刘社民.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8(44)
[10]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与克罗恩病疾病活动度的相关性分析[J]. 高倩,李瑾,刘青,冯爵荣,王帆,林雪,向莉,张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2018(05)
硕士论文
[1]川崎病并发冠状动脉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D]. 张艺.重庆医科大学 2018
[2]完全川崎病与不完全川崎病实验室指标的比较及并发冠脉损害的高危因素分析[D]. 吕雪蕊.大连医科大学 2017
[3]川崎病患儿外周血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变化及临床意义[D]. 蔡金秀.重庆医科大学 2016
[4]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高危因素的研究[D]. 陈晶晶.上海交通大学 2008
本文编号:36052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3605224.html
最近更新
教材专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