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危险因素及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

发布时间:2017-06-08 14:03

  本文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危险因素及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背景: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是早产儿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围产期保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至今,NE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起病隐匿,病情凶险,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腹部X线及常规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均缺乏特异性。目前尚无有效手段对NEC进行防治。因此,本课题对NEC的疾病特点及危险因素进行研究,旨在为临床医生对NEC高危儿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此外,现有研究认为,肠道粘膜损伤是NEC发生发展的首要过程。肠脂肪结合蛋白(I-FABP)主要分布在小肠粘膜绒毛的顶端细胞中,具有较好的器官特异性,而临床研究表明血清I-FABP对早期诊断肠道缺血及坏死有着重要的临床价值。目的:1、分析NEC发病的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2、明确血清I-FABP对NEC早期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预测的临床价值。方法:1、以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34例NEC患儿为病例组,以34例同期住院在性别相同,胎龄、体重相近的非NEC患儿为对照组。对病例组患儿发病过程进行仔细地临床观察及记录,并于出院后再次核对这些患儿相关病历资料,总结NEC发病的临床特点,然后对两组患儿进行21个相关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2、以2014年5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34例NEC患儿为病例组。依据BELL-NEC分期标准,根据最后的诊断结果,将病例组分为轻症NEC组17例(NECⅠ期)、重症NEC组17例(NECⅡ期7例、Ⅲ期10例);对照组选取同期住院在性别相同,胎龄、体重相近的34例非NEC患儿。病例组在发病时(第1次采血)、病情缓解时(第2次采血)共取2次血液标本,对照组采血1次。最后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各组血清I-FABP浓度,比较各组间不同时间点I-FABP浓度差异,同时计算I-FABP用于诊断NEC的敏感度和特异度,采用ROC曲线确定其诊断NEC的最佳临界值。结果:1、NEC发病日龄与胎龄、体重相关。按出现频率由高至低,NEC常见的全身症状依次为:呼吸暂停,精神萎靡、反应差,代谢性酸中毒,体温不稳定,中性粒细胞减少,休克,DIC,多器官功能衰竭;常见的胃肠道表现依次为:腹胀,胃潴留,肠鸣音减弱,腹部压痛,肉眼血便,回抽出胆汁样胃内容物,上消化道出血,呕吐。腹部X线及常规辅助检查对NEC早期诊断价值有限。2、肺透明膜病、心衰、败血症、低T3综合征、机械通气可增加NEC的发病风险,败血症是NEC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3、发病时轻症NEC组及重症NEC组血清I-FABP浓度中位数M(P25,P75)分别为:3296.34pg/ml(1791.60,3833.07)、17862.30pg/ml(13580.9,2529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1485.49pg/ml(948.67,2438.42)(P=0.000)。4、病情缓解时轻症NEC组血清I-FABP浓度中位数M(P25,P75):968.99pg/ml(674.63,1084.40)与重症NEC组1012.19pg/ml(935.12,2702.24)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5)。两组血清I-FABP浓度在病情缓解时均较发病时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8)。5、以发病时血清I-FABP浓度绘制ROC曲线,最终得到其诊断NEC的最佳临界值为2857.14pg/ml(约2.875ng/m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9.4%、85.3%,正确诊断指数:64.7%,阳性拟然比5.4,阴性拟然比0.24,阳性预测值84.4%,阴性预测值80.6%。结论:NEC是由多种致病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疾病的早期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结果缺乏特异性;对具有NEC高危因素的新生儿特别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开奶后需密切观察胃肠道症状,积极控制生后感染,谨防NEC发生;血清I-FABP水平可作为NEC早期诊断指标之一,并对NEC疾病的严重程度具有辅助诊断意义。
【关键词】:新生儿 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危险因素 肠脂肪酸结合蛋白 早期诊断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722.1
【目录】:
  • 英文缩略词表4-5
  • 中文摘要5-7
  • 英文摘要7-10
  • 引言10-12
  • 第一部分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危险因素分析12-25
  • 1 资料与方法12-16
  • 2 结果16-21
  • 3 讨论21-25
  • 第二部分 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25-39
  • 1 资料与方法25-30
  • 2 结果30-35
  • 3 讨论35-39
  • 全文小结39-40
  • 参考文献40-44
  • 附表144-46
  • 附表246-48
  • 附表2.1 病例组患儿临床情况46-47
  • 附表2.2 手术治疗患儿临床情况47-48
  • 综述48-57
  • 参考文献53-57
  • 致谢57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于论;孙斌;缪珀;冯星;;82例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3年12期

2 皇甫春荣;李平;田云粉;;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在足月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炎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4年11期

3 沈涤华;施诚仁;吴燕;徐远飞;;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变化在肠道疾病的临床意义[J];实用医学杂志;2005年22期

4 叶辉铭;陈佳美;张清渊;朱建辉;傅建国;;免疫法粪便隐血试验用于消化系统疾病的消化道出血评估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3年13期

5 李粹;任雪云;蔡文仙;牛峰海;;细胞因子及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早期诊断中的价值探讨[J];山东医药;2013年14期


  本文关键词: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发病危险因素及血清肠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其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32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432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60c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