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本文关键词: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临床特征及疗效分析
【摘要】:背景 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 ITP),又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既往以病程6个月为界,分为急性和慢性ITP,但有20%-30%的患儿病程在6-12个月可以自发缓解。对于慢性ITP的时间界定国内外一直存在争议,2007年国际ITP工作组就ITP的诊断、分型及疗效标准达成了新的共识,2013年5月国内也相应提出了儿童ITP的诊疗建议,分型与国际ITP达成一致,即:新诊断ITP、持续性ITP及慢性ITP。按目前ITP新的分型及疗效标准,国内有关ITP患儿各型临床特征及疗效等方面的研究报道较少。 目的 按目前国内ITP新的分型标准分析ITP患儿各型临床特征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同时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疗效情况。 方法 回顾性分析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08年1月1日一2013年12月30日期间住院治疗ITP患儿临床资料,通过电话或门诊随访;统计各型临床特征及实验室特点等相关数据;治疗上主要分为单用激素、激素联合小剂量丙种球蛋白及激素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三组,有关数据经SPSS16.0软件统计分析。 结果 1.360例ITP患儿中新诊断ITP、持续性ITP及慢性ITP分别占60.8%、26.9%、12.3%,男女比例为1.6:1,各型性别比较无差异(P0.05);年龄主要以婴幼儿为主,各型婴幼儿所占比例分别为67.6%、45.4%、18.2%,各型年龄分布比较有差异(P0.05);各型发病季节主要在春季和夏季,但经x2检验,各型季节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2.各型有诱因者所占比例分别为64.5%、53.6%、34.1%,慢性ITP诱因不明显(P0.05);各型平均病史分别为(11.49±7.50)天、(41.55±10.55)天、(402.83±28.26)天,慢性ITP病史较其他两型长(P0.05)。 3.本组资料无或轻度出血占62.8%、中度出血27.2%、重度出血9.4%(其中颅内出血占0.5%),各型均以无或轻度出血为主,各型无或轻度出血分别占64.8%、61.9%、54.5%,各型出血程度比较有差异(P0.05);各型初诊时血小板计数平均分别为(11.75±5.86)×109/L、(18.02±2.43)×109/L、(19.27±4.32)×109/L,经方差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出血程度初诊时血小板平均分别为(16.68±5.59)×109/L,(15.49±6.19)×109/L,(12.38±8.14)×109/L,经方差分析(P0.05),无统计学意义。骨髓细胞学检查,各型巨核细胞总数分别为(190.60±110.20)个、(217.12±121.30)个、(270.50±140.25)个,慢性ITP巨核细胞数增多明显(P0.05);各型产板巨分别为(2.53±3.69)个、(2.80±4.14)个、(2.5±4.99)个,无统计学差异(P0.05)。 4.360例ITP患儿部分病原学检查阳性;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补体,多数结果无异常;少数血小板相关抗体(PAIg)阳性;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4+/CD8+不同程度降低,CD8+增高。 5.三组治疗方法有效率分别为73.6%、77.6%、86.4%,激素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治疗组优于其他两组(P,0.05),各型治疗有效率分别为82.6%、76.3%、65.9%,慢性ITP有效率低于其他两型(P0.05)。 6.年龄、骨髓巨核细胞、初诊血小板数可能是影响疗效的独立预测因素。 结论 1.新诊断及持续性ITP以婴幼儿为主、起病前多有诱因;而慢性ITP年长儿比例增多,且病史偏长。 2.各型ITP患儿均以轻度出血为主,重度出血少见,但慢性ITP重度出血明显;各型骨髓巨核细胞数均明显增多,尤其慢性ITP。 3.激素联合大剂量丙种球蛋白疗效好;疗效与年龄、骨髓巨核细胞及初诊血小板有关。
【关键词】:原发性 血小板减少 新诊断 持续性 慢性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25.5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3
- 资料和方法13-16
- 结果16-28
- 讨论28-34
- 小结34-35
- 参考文献35-40
- 综述:儿童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诊疗进展40-55
- 参考文献50-55
- 附录55-5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56-57
- 致谢57-58
- 个人简历5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代英;舒琦;夏堪冀;王琛;徐诣芝;;94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其与疗效的相关性分析[J];重庆医学;2011年30期
2 王薛平;邱运树;郝国平;朱镭;;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儿童外周血调节性T细胞的变化[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04期
3 胡大雁;邓丹琪;张佩莲;李晓岚;谢红;王小云;;SLE患者血清C_3、C_4及免疫球蛋白水平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J];皮肤病与性病;2009年01期
4 颜慕霞;张力;林涛;;巨细胞病毒感染与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关系探讨[J];热带医学杂志;2011年07期
5 蒋春英;高卫英;张春雨;刘远英;李亚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与巨细胞病毒、EB病毒感染相关性[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1年12期
6 吴润晖;;儿童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03期
7 韩金芬;何志旭;张昌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2种治疗方案比较及经济学评价[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2年03期
8 孙东明;魏金铠;杨小巍;许月红;石tD;;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复发与病毒感染关系的研究[J];医学研究与教育;2009年01期
9 石清照,徐之良,罗劲松,夏利平;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观察[J];中国小儿血液;2003年04期
10 刘德新;廖宁;;儿童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125例临床分析[J];中国小儿血液与肿瘤杂志;2012年03期
,本文编号:55517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5551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