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儿科论文 >

Z值评价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30 02:19

  本文关键词:Z值评价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川崎病 冠状动脉 体表面积 Z值


【摘要】:研究背景:KD是一种多发生在儿童的急性血管炎综合征,其最严重的并发症为并发冠状动脉损害,因此对于KD患儿的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尤为重要,现超声心动图仍为最主要的检查方法。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应用日本卫生部所提出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评价冠状动脉。但研究发现冠状动脉内径可随身高、体重的增长而增长,国外研究认为冠状动脉内径与BSA密切相关,应用Z值来评价冠状动脉损害。 研究目的:通过对大量正常儿童的冠状动脉内径的研究得出最适合的计算冠状动脉Z值公式,并计算KD患儿冠状动脉Z值,与传统冠脉损害诊断标准进行比较,分析Z值用于KD冠脉损害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研究方法:1、对2011年10月~2012年10月就诊于我院门诊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儿童进行病史询问,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后选取心脏结构正常儿童,测量其左右冠状动脉内径,记录测量值。并测量身高、体重,分别计算其BSA,对冠状动脉内径测量值进行回归分析,得出最佳回归模型。根据原始Z值计算公式推算出BSA纠正的冠状动脉Z值计算公式。2、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儿科确诊为KD患儿共282例,,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得出冠状动脉内径,并测量身高、体重得出BSA,分别计算其Z值,得出冠状动脉损害例数,并与传统诊断标准进行比较。 研究结果:1、共1036例正常儿童纳入。其中男501例,占48.31%,女536例,占51.69%。年龄在0.1岁~15岁,平均6.32±3.76岁。身高在55cm~183cm,平均114.25±25.84cm,体重在4.35~97Kg,平均20.00±12.61Kg。通过比较发现冠状动脉内径与BSA密切相关。2、通过对BSA进行平方根的转换,可得到最佳回归模型,推算出冠状动脉Z值计算公式:Z(LCA)=X-(0.317+2.162×BSA)/0.243,Z(RCA)=X-(0.177+2.023×BSA)/0.236。3、确诊为KD患儿282例,年龄0.12~14.30岁,平均年龄2.75±2.17岁。其中<3岁176例(62.54%),3~5岁70例(24.73%),>5岁36例(12.73%)。男177例(62.90%),女105例(37.10%),男女比例1.7:1。按日本传统冠状动脉损害诊断标准,其中冠状动脉损害共51例,占18.02%。按年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岁组,1~5岁组,>5岁组应用Z值评价冠状动脉损害诊断率均高于按日本传统冠状动脉损害的诊断标准。 结论:1、KD患儿冠状动脉损害以3岁以内婴幼儿多发,男孩多于女孩。2、应用Z值评价冠状动脉损害可提高诊断率,可早期明确诊断。以免造成漏诊。
【关键词】:川崎病 冠状动脉 体表面积 Z值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725.4
【目录】:
  • 前言4-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1章 绪论13-16
  • 第2章 文献综述16-29
  • 2.1 川崎病患儿冠状动脉损害评价方法研究进展16-23
  • 2.2 Z 值在评价冠状动脉损害中的研究23-29
  • 第3章 资料和方法29-32
  • 3.1 研究对象29-30
  • 3.2 仪器设备30
  • 3.3 检查方法30-31
  • 3.4 建立回归模型31
  • 3.5 得出 Z 值计算公式31
  • 3.6 分析比较31
  • 3.7 统计学分析31-32
  • 第4章 结果32-43
  • 4.1 正常儿童组32-37
  • 4.2 KD 组37-43
  • 第5章 讨论43-49
  • 第6章 结论49-50
  • 参考文献50-58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58-59
  • 致谢5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成胜权;刘建平;刘丽文;邓跃林;孙立军;牛永春;;儿童川崎病并冠状动脉瘤冠状动脉造影及心脏超声长期随访[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11年01期

2 张建军,张爱真,韩秀珍;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超声心动图及心电图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5年03期

3 张永兰;杜忠东;赵地;杜军保;鲁珊;衣京梅;侯安存;周忠蜀;丁国芳;林瑶;刘冲;;2000~2004年北京川崎病住院患儿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7年01期

4 张晓梅;张宇;张圳;朴金花;李丽红;韩云坤;许忠;许春华;李维秋;庄玲玲;庞丽;印芳颖;李力;杨威;杨淑文;孙景辉;吉林省川崎病流行病调查协作组;;吉林省1999-2008年小儿川崎病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年01期

5 蔡招华;刘亚黎;;川崎病患者易早发动脉粥样硬化[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1年09期

6 孙秀静;余欣庭;王丹华;全国早产儿营养调查协作组;;以年龄别体重z评分方法评价早产儿住院期间生长情况的临床研究[J];中国新生儿科杂志;2010年05期

7 李瑞燕;李晓辉;;川崎病病因学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学进展;2010年04期

8 金彪;郁怡;;川崎病冠状动脉病变的影像诊断[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09年05期

9 赵晓东;杜忠东;;川崎病专题讨论会纪要[J];中华儿科杂志;2007年11期

10 李剑;段艳华;王锡明;武乐斌;程召平;乌大尉;晁宝婷;;双源CT冠脉血管造影的临床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5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时艳艳;川崎病冠状动脉损害及其转归的回顾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杨艳章;直线回归方程Z值评价儿童川崎病合并冠状动脉损害的相关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59212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59212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dc0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