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本文关键词:5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噬血细胞综合征 儿童 发病机制 淋巴细胞亚群
【摘要】:[目的]研究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 HP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其在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判断中的作用。[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56例患儿的病例资料,并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技术对本次所有研究对象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表面标记进行分析(T淋巴细胞表面标记选择为CD3+、CD4+、CD8+, B淋巴细胞为CD19+, NK细胞为CD16+CD56+),对HPS患儿进行电话回访,并利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其中使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本文研究对象分组为:(1)病例组(A组):共56例患儿,均符合国际组织细胞协会于2004年修订的HLH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2)自身对照组(B组):共25例,均来自于上述病例组病例,且均采用HLH-2004化疗方案进行治疗,又分为治疗前组(B1组)和治疗后组(B2组)。(3)对照组(C组):71例同期门诊体检的健康儿童,对照组儿童均无急慢性疾病史、过敏性疾病史及家族遗传性疾病史,家属均知情同意。[结果](1)病例组56例HPS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与对照组相比: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19+B淋巴细胞比例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B组25例HPS患儿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分别与对照组相比,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升高,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NK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该组HPS患儿治疗后外周血淋巴细胞业群较治疗前: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显著升高,CD8+T淋巴细胞比例显著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CD3+T淋巴细胞、CD19+B淋巴细胞、NK细胞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病例组56例HPS患儿出院后均回访,其中12例放弃治疗及失访,5例死亡(2例死亡时间不详),总随访时间706天,中位随访时间330天;CD3+T淋巴细胞正常组和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77天、559天;CD4+T淋巴细胞正常组和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559天、296天;CD8+T淋巴细胞正常组和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19天、340天;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正常组和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383天、441天;NK细胞组正常组和异常组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266天、550天:上述各淋巴细胞亚群正常组和异常组生存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HPS患儿存在免疫紊乱,其淋巴细胞亚群紊乱对诊断可能有重要意义;(2)体液免疫紊乱可能在HPS发病中作用不显著;(3)HPS患儿按照HLH-2004方案治疗后,淋巴细胞亚群紊乱较前有所改善,但免疫功能仍未完全恢复正常水平,需继续维持治疗。(4)CD3+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CD4+T淋巴细胞比例、CD4/CD8+T淋巴细胞比值、NK细胞正常组与异常组HPS患儿生存率均无明显差异,说明淋巴细胞亚群在预后评估中的价值需要进一步探讨。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 儿童 发病机制 淋巴细胞亚群
【学位授予单位】:昆明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25.5
【目录】:
-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5-6
- 中文摘要6-8
- ABSTRACT8-11
- 前言11-12
- 材料与方法12-15
- 结果15-25
- 讨论25-31
- 结论31-32
- 参考文献32-35
- 综述35-42
- 参考文献39-42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42-43
- 致谢4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宝玺,赵雪,吕彦双,郭稳捷;噬血细胞综合征二例[J];中国小儿血液;2000年04期
2 吴梓梁;噬血细胞综合征[J];中国小儿血液;2000年05期
3 吴梓梁;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年04期
4 章洁,朱会英,李颂文;小儿播散性马尔尼菲青霉病诱发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1年10期
5 薛嘉泓 ,何舒杰;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J];福建医药杂志;2001年06期
6 石建莉,顾婷婷,周臻会;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J];山东医药;2003年10期
7 李强;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研究进展[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1期
8 王友军;噬血细胞综合征4例[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3年03期
9 李亚彬;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2例报告[J];新医学;2003年01期
10 王昕昕;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附9例报告)[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旖旎;王昭;王晶石;田莉萍;陈皙;;糖化铁蛋白在诊断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意义的探讨[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王昭;王旖旎;吴林;岑溪南;李渤涛;宁丰;段学章;李娟;;多中心7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诊疗分析[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3 程艳丽;郝国平;王晓欢;常虹;王丽;;28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征及死亡相关因素分析[A];第十一届山西省血液病学术年会暨国家级及山西省继续医学教育学习班资料汇编[C];2010年
4 罗春芳;徐晓军;汤永民;沈红强;钱柏芹;;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A];2007年浙江省儿科学、小儿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曹兆华;;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A];中国医院协会病案管理专业委员会第16届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6 王晶石;王昭;杨凌志;吴林;;获得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合并肝功能损害的临床分析[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7 张爱珍;梁应蕊;吕军;代丽;;感染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罗春芳;徐晓军;汤永民;沈红强;钱柏芹;;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A];2007年浙江省血液病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汤永民;;噬血细胞综合征发病机制及其诊疗研究进展[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10 罗春芳;徐晓军;汤永民;沈红强;钱柏芹;;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血清Th1/Th2细胞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A];浙江省免疫学会第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陈步伟;环境污染引发噬血细胞综合征增多[N];江苏科技报;2009年
2 通讯员 冯瑶 记者 杨丽佳;一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获救[N];健康报;2010年
3 湘雅医院 李湘民;长期发热应警惕噬血细胞综合征[N];大众卫生报;200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艳芳;噬血细胞综合征21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2 吕莹;2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临床资料分析[D];兰州大学;2016年
3 刘志娟;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类噬血细胞综合征小鼠模型肝脏损伤治疗作用及机制的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6年
4 董芳玲;56例噬血细胞综合征患儿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的分析[D];昆明医科大学;2016年
5 卢礼兰;成人噬血细胞综合征86例临床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2年
6 王文英;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D];兰州大学;2012年
7 夏琦;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12例临床分析[D];浙江大学;2006年
8 胡科跃;外周T细胞淋巴瘤患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浙江大学;2013年
9 李俊平;62例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特点及预后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10 许英君;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个案报道及文献综述[D];郑州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6296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eklw/62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