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肛区结构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重建观测与临床应用

发布时间:2017-10-12 08:27

  本文关键词:肛区结构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重建观测与临床应用


  更多相关文章: 肛门括约肌 核磁共振 扩散张量成像 肛瘘


【摘要】:背景肛区结构的解剖关系复杂,易发生肛瘘、脓肿、肿瘤等多种疾病,一般不能自愈,通过外科手术治疗后,不少患者常复发,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的精神负担和经济负担。MRI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DTI)技术,能够较清晰显示肛区的肛管及其周围肌的位置关系,以及脓肿和肛瘘的位置及分型等,对瘘管的走行及内口进行直观、准确的空间定位。目的利用MRI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技术,观测肛区的肛管及其周围肌的长度、厚度、角度、部分各向异性值(FA),以及脓肿和肛瘘的位置及分型等,探讨MRI在肛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提高肛区结构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为临床制定手术方案提供可靠的形态学依据。方法收集2011年6月至2015年7月期间,前来安阳市人民医院就诊的100例肛区正常影像和40例肛区病变者影像,均使用美国GE公司1.5T超导型MRI机,分别进行T1WI、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STIR)和扩散张量成像扫描,将原始影像数据输入GE工作站进行重建和分析。观测肛区的肛管及其周围肌的长度、厚度、角度、部分各向异性值,以及脓肿和肛瘘的位置及分型等,比较静息状态与摒便状态的肛管长度、肛管直肠角、肛上距、骶前距和常规MRI与扩散张量成像的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肌纤维紊乱的差异,以及MRI影像检查与手术观测结果的瘘管及其内口和肛周脓肿的灵敏度、符合率,各型肛瘘的比例、灵敏度、符合率。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了±s)表示。结果1.在MRI扫描序列影像上,肛区的肛管及其周围肌均显示较好,其中T1WI、T2WI、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横断层面和短时间反转恢复序列冠状层面可以最佳显示肛管。男、女性的肛门内括约肌厚度、肛门括约肌间沟宽度、肛门外括约肌长度和厚度、肛门外括约肌前部长度和厚度、肛门外括约肌后部长度和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肛门外括约肌的前部与后部的长度、厚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男性的长度为(12.57±2.68)mm和(18.02±3.95)mm,厚度为(5.01±1.11)mm和(17.59±2.63)mm,女性的长度为(12.11±2.80)mm和(18.43±3.20)mm,厚度为(4.61±0.92)mm和(18.21±4.67)mm。男、女性的耻骨直肠肌长度和厚度、肛提肌厚度、联合纵肌厚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男、女性的球海绵体肌厚度、会阴体厚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4.30±0.91)mm和(2.48±±0.82)mm、(3.53±0.35)mm和(6.76±0.69)mm。2.男、女性的肛门外括约肌长度和宽度、耻骨直肠肌长度和宽度的相对值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静息状态和摒便状态的肛管长度、肛管直肠角、肛上距、骶前距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37.444±4.01)mm和(25.70±±3.23)mm、(89.40±±5.15)°和(103.30±±7.54)°、(1.73±0.26)mm和(21.30±±5.95)mm、(11.15±0.62)mm和(9.31±±0.53)mm。静息状态和摒便状态的肛门括约肌、肛提肌的部分各向异性值(FA)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0.70±0.03)s/mmm2和(0.67±±0.03)s/mm2、(0.41±±0.02)s/mm2和(0.31±±0.04)s/mm2。常规MRI和扩散张量成像的肛门括约肌、肛提肌肌纤维紊乱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分别为0%(0/100)和15%(15/100)、24%(24/100)和35%(35/100)。3.肛瘘的瘘管在T1WI序列影像上呈略低信号影,在T2WI和STIR影像上呈高信号影。在肛瘘中按照Parks分型的经肛门括约肌型、肛门括约肌间型、肛门括约肌上型、肛门括约肌外型的比例分别为26.1%(6/23)、56.5%(13/23)、8.7%(2/23)、8.7%(2/23)。与手术观测结果相比较,MRI影像诊断肛瘘的瘘管、瘘管的内口和肛周脓肿的灵敏度分别为92.6%(25/27)、91.7%(22/24)、100%(10/10),符合率分别为92.6%(25/27)、84.6%(22/26)、90.9%(10/11);MRI影像诊断肛瘘Parks分型的经肛门括约肌型、肛门括约肌间型、肛门括约肌上型、肛门括约肌外型的灵敏度分别为100%(6/6)、84.6%(11/13)、100%(2/2)、100%(2/2),符合率分别为100%(6/6)、78.6%(11/14)、100%(2/2)、100%(2/2)。结论1.MRI扫描及扩散张量成像能够较好地显示肛区结构的肛管及其周围肌,为提高肛区结构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的准确性提供了直观的解剖学资料。2.MRI影像能够清晰显示脓肿和瘘管的位置及大小,较准确显示瘘管的内、外口及其与肛门括约肌的位置关系,为制定临床手术方案和评估手术后疗效等提供了可靠的形态学依据。
【关键词】:肛门括约肌 核磁共振 扩散张量成像 肛瘘
【学位授予单位】:新乡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2;R657.1
【目录】:
  • 摘要5-8
  • Abstract8-12
  • 前言12-13
  • 1 材料与方法13-17
  • 2 结果17-28
  • 3 讨论28-38
  • 4 小结38-39
  • 附图39-50
  • 参考文献50-53
  • 综述:肛瘘及其影像学诊断方法53-65
  • 参考文献62-65
  • 附录65-66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66-67
  • 致谢67-68
  • 个人简历6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郭雪梅,肖江喜,谢晟,王霄英,蒋学祥;正常儿童脑组织成分变化——扩散张量成像的研究[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3年10期

2 张海龙,韩鸿宾,高东红;扩散张量成像的算法实践与应用[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4年07期

3 邹立秋,张芳,屈辉,李大胜,张媛,谢敬霞;不同数量梯度磁场方向对正常脑白质纤维束扩散张量成像的比较定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年10期

4 倪红艳;祁吉;KAVCIC Voyko;钟建辉;王明时;;扩散张量成像图像数据采集技术的参数优化[J];天津大学学报;2007年09期

5 J.F.Deux;P.Malzy;N.Paragios;G.Bassez;A.Luciani;P.Zerbib;段小慧;;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腓肠肌收缩运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8年06期

6 武艳君;唐光才;韩福刚;;扩散张量成像的原理及其在颅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医学综述;2008年04期

7 王岩;马林;李德军;郭行高;;正常人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的定量分析[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年08期

8 吴占雄;朱善安;贺斌;;扩散张量成像中脑胼胝体结构图像的分割算法[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1年01期

9 王微微;刘爱连;;扩散张量成像在腹部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3期

10 宋春瑶;王晓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初步研究[J];磁共振成像;2012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岩;马林;;健康人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2 李春媚;陈敏;李飒英;张宏;王文超;赵伟峰;张晨;周诚;;正常前列腺3T扩散张量成像[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齐志刚;王志群;李坤成;;DTI在健康老年、aMCI、AD患者中的改变[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袁建华;丁忠祥;王欣欣;;豆状核发育异常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A];2008年浙江省放射学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金科;陈桦;谭利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儿童脑室周白质损伤所致脑瘫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16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任津瑶;倪红艳;;扩散张量成像检测阿尔茨海默病[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王晓明;;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小儿脑病的初步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上册)[C];2006年

8 邱明国;王健;谢兵;巫北海;;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颅脑疾病的初步应用[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史瑞华;;扩散张量成像在脑环形强化病变诊断中的价值[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10 魏易琼;潘小平;李泽;卢祖能;苏常春;;应用核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肌萎缩侧索硬化的影像特征[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宗会迁;颈髓压迫性损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实验和临床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2 朱向玉;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脊髓损伤的基础学及临床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3 田欣;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腰椎退行性改变及神经根病变的定量分析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倪红艳;正常老年人和阿尔茨海默病人脑白质改变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5 宛四海;视觉通路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6 吴占雄;基于DTI的脑组织分割与各向异性电导率计算模型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9年

7 侯进;扩散张量成像在骨性关节炎评估中的作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8 张雪峰;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评价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4年

9 花劏劏;正常成人脑结构年龄相关性变化与脑白质疏松的3.0T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8年

10 李翠宁;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在健康人脑及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曹岂溱;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脑白质损害的评价[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2 高飞;3.0TMRI扩散张量成像结合动态增强在前列腺癌及良性增生中的应用价值[D];青海大学;2016年

3 何志杰;肛区结构的MRI及扩散张量成像重建观测与临床应用[D];新乡医学院;2015年

4 王岩;颈髓扩散张量成像及其在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中的初步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5 郑奎宏;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与临床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4年

6 杨香香;基于多梯度方向扩散张量成像的脑神经纤维可视化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7 蔡梦臣;扩散张量成像关键技术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尹茵;小视野扩散张量成像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13年

9 马瑛;针对颈椎扩散张量成像数据的分析处理系统[D];天津大学;2014年

10 陈穗芬;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的可视化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01768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01768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129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