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磁性微泡对比剂介导超声与磁共振图像的配准与融合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19 04:22

  本文关键词:磁性微泡对比剂介导超声与磁共振图像的配准与融合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磁性微泡对比剂 图像融合 超声成像 磁共振成像 图像配准


【摘要】:超声成像(ultrasound imaging, US)是一种价格相对低廉、安全性高普及面广的医学成像模式,在医学诊断中有着难以替代的作用。使用超声造影剂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超声成像的对比度,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但是超声成像清晰度和分辨率较低,超声成像受气体影响很大。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对患者软组织有较好的分辨力,其提供多个成像参数,通过设置成像参数能够获取丰富的诊断信息,对体内代谢和功能的研究更加有效。但是MRI对体动敏感,易产生伪影,同时MRI对钙化不敏感;扫描时间长。各种影像技术在时空分辨率方面各有优缺点,多种成像模式相融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然而不同模态的医学影像分辨率不同,成像原理不同,成像参数不同,因此在进行图像融合前必须进行图像之间的配准。因为上述原因,将超声与其它模态图像进行配准与融合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基于上述需求,本文以医学图像配准理论为基础,借助磁性微泡对比剂提升US和MRI中的目标物的对比度,进行了超声和磁共振影像的配准和融合算法研究。本文在理论研究方面开展了如下4个方面的工作:(1)基于磁性微泡对比剂和仿射变换模型,进行了超声和磁共振影像之间的配准,并对配准结果进行讨论和分析。使用磁性微泡对比剂进行了体模超声和磁共振显影,在此基础上构建了超声图像与磁共振图像之间的空间仿射变换模型。此算法模型既能够体现两幅图像之间的物理空间坐标变换,也能够体现两幅图像之间的强度(包括亮度和对比度)变化;运用多尺度金字塔算法对构建的空间仿射变换模型进行求解,得到的解既能够满足两幅图像之间空间全局变换,也能够满足两幅图像之间的局部细节变化。实验结果表明:上述算法结合磁性微泡对比剂进行超声和磁共振图像的配准可以获得较好的配准效果。(2)基于磁性微泡对比剂,进行了基于光流场的超声与磁共振影像的配准。为了尽可能减少背景噪声对配准结果影响,应用磁性微泡对比剂对US和MRI进行了对比度增强,并对超声影像和磁共振影像运用活动轮廓模型进行了感兴趣区域的半自动分割,基于超声影像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 ROI)和磁共振影像ROI构建了健壮的光流模型,通过使用SOR逐次超松驰迭代法能够计算出US和MRI之间的向量场,用获得的向量场对超声影像进行形变。对比实验表明磁性微泡对比剂结合本章提出的改进的光流场算法相对于其他方法可以获得更满意的配准效果。(3)提出了基于动态加权非负矩阵的超声影像和磁共振影像的融合算法。对源图像运用非采样Contourlet变换(nonsubsampled contourlet transform, NSCT)进行分解,然后对低频子带系数采用自适应动态加权非负矩阵分解(dynamic weighted non-nega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DWNMF)结合分割图像进行融合,对各带通方向子带系数采用空间频率激励的脉冲耦合神经网络进行融合,最后进行NSCT逆变换获得融合图像。(4)为了将配准和融合算法用于临床医学肿瘤诊断,进行了基于生物体医学影像的配准与融合。首先选用裸鼠作为动物模型,在裸鼠前肢皮下建立人体肿瘤模型,然后运用超声设备和磁共振设备,分别基于不使用磁性微泡对比剂和使用磁性微泡对比剂两种情况,对建立在裸鼠上的肿瘤模型进行超声和磁共振成像。对比实验表明,配准与融合算法结合磁性微泡对比剂,进行基于生物体的超声和磁共振的配准与融合是可行的。本文提出将磁性微泡对比剂用于图像配准和融合领域。该磁性微泡对比剂可以在一次用药的情况下得到两种成像模式下的诊断结果,起到优势互补的效果,且该对比剂的毒副作用小。另外本文提出的配准算法模型基于影像强度和体素灰度,不依赖使用的相似性测度,适用于其他模态影像之间的配准。
【关键词】:磁性微泡对比剂 图像融合 超声成像 磁共振成像 图像配准
【学位授予单位】:东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8
  • 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Abbreviation)8-12
  • 第一章 绪论12-34
  • 1.1 引言12-13
  • 1.2 双模态造影剂在MRI及US中的应用13-16
  • 1.3 医学影像配准的研究现状16-29
  • 1.3.1 医学影像配准的基本过程16-18
  • 1.3.2 几何变换18-22
  • 1.3.3 图像插值22-25
  • 1.3.4 相似性测度25-27
  • 1.3.5 函数优化27-28
  • 1.3.6 医学影像配准平台28-29
  • 1.4 医学影像融合29-30
  • 1.5 本文要解决的问题及研究内容30-32
  • 1.6 本文结构32-34
  • 第二章 基于仿射变换模型的超声与磁共振影像的配准34-55
  • 2.1 配准方法34-40
  • 2.1.1 2D仿射变换模型简介35-36
  • 2.1.2 基于微分算子的2D仿射变换模型36-38
  • 2.1.3 改进的健壮的基于微分算子的2D仿射变换模型38-40
  • 2.2 金字塔算法40-41
  • 2.3 评价指标41-42
  • 2.4 材料、装置及数据采集42-46
  • 2.4.1 材料、影像采集装置和实验计算平台42-43
  • 2.4.2 影像采集及造影剂有效性验证43-46
  • 2.5 配准实验及结果分析46-54
  • 2.5.1 基于第一组影像的配准46-50
  • 2.5.2 基于第二组影像的配准50-54
  • 2.6 本章小结54-55
  • 第三章 基于光流场的超声与磁共振影像配准55-78
  • 3.1 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图像感兴趣区域分割55-56
  • 3.2 光流模型56-61
  • 3.2.1 基于微分法的光流模型(小位移情况)56-57
  • 3.2.2 基于微分法的光流模型(大位移情况)57-59
  • 3.2.3 改进的健壮的光流场模型59-61
  • 3.3 实验61-73
  • 3.3.1 超声和磁共振的半自动分割62-64
  • 3.3.2 基于光流模型的超声和磁共振的配准64-68
  • 3.3.3 本章光流场配准方法与其他配准方法的比较68-71
  • 3.3.4 本章光流场算法与第二章改进的仿射变换算法的比较71-73
  • 3.4 关于配准算法的精度验证73-76
  • 3.4.1 关于第2章仿射变换的配准精度实验73-74
  • 3.4.2 关于第3章光流场算法的配准角度误差实验74-76
  • 3.5 本章小结76-78
  • 第四章 基于磁性微泡对比剂进行超声和磁共振影像融合78-94
  • 4.1 图像边缘提取78-80
  • 4.1.1 转移概率78-79
  • 4.1.2 信息素更新79-80
  • 4.2 融合算法80-86
  • 4.2.1 动态加权非负矩阵80-83
  • 4.2.2 基于图像边缘提取和DWNMF的低频子带系数的融合83-86
  • 4.2.3 基于SF-PCNN的各带通方向子带系数的融合86
  •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86-92
  • 4.3.1 融合评价指标86-88
  • 4.3.2 不使用磁性微泡对比剂情况下超声影像和磁共振影像之间的融合88-89
  • 4.3.3 使用磁性微泡对比剂情况下超声影像和磁共振影像之间的融合89-90
  • 4.3.4 实验讨论90-92
  • 4.4 本章小结92-94
  • 第五章 基于生物体(裸鼠)的超声和磁共振的配准与融合94-108
  • 5.1 裸鼠影像采集94-97
  • 5.2 配准实验及结果比较97-104
  • 5.3 融合实验及结果比较104-107
  • 5.4 本章小结107-108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108-111
  • 6.1 本文工作总结108-109
  • 6.2 工作展望109-111
  • 参考文献111-119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119-120
  • 致谢120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顺德,聂生东,陈瑛,章鲁;基于K-最近邻规则的磁共振颅脑图像分割算法的应用研究[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2 徐志荣,朱弋,张卫东;磁共振实用图像参数实验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00年03期

3 刘德光,孙毅平;磁共振介导微创外科的展望[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01年03期

4 吴前芝,张太生,毛存南,陈马昊;磁共振窗口技术应用初探[J];实用医技杂志;2002年12期

5 陈迎良;苗重昌;张波;;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磁共振检查的护理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年24期

6 Von D.Uhlenbrock;张本固;;磁共振体层照像诊断炎性肾脏病的可能性[J];放射学实践;1988年04期

7 杨扬;西班牙空军高性能战斗机飞行员的颈椎磁共振图像[J];航空军医;1997年01期

8 ;眼科学[J];国外科技资料目录.医药卫生;1998年01期

9 王其玲;磁共振介绍[J];今日科技;1999年10期

10 倪萍;陈自谦;;磁共振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若干问题的探讨[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8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磊;徐进;;磁共振导航微创治疗系统及其临床应用[A];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纪念大会暨2010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学术大会壁报展示论文[C];2010年

2 徐志荣;朱戈;张卫东;;磁共振实用图像参数实验分析[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学影像设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3 翁得河;王慧贤;宋涛;;基于小波和模糊集的磁共振图像增强[A];第六届全国计算机应用联合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刘英豪;于源;;ASM-016P磁共振装置脊椎扫描技术分析及临床应用评价[A];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一次医学影像设备应用技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5 江宝钏;张森;胡兰清;;无指导的模糊聚类的多回波脑部磁共振图像分割[A];中国图象图形科学技术新进展——第九届全国图象图形科技大会论文集[C];1998年

6 宁本德;屈小波;郭迪;陈忠;;基于小波变域内局部方向性的磁共振图像稀疏重建[A];第十七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2年

7 赵磊;;磁共振导航微创治疗技术及其在经皮冷冻治疗中的应用[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8 陈晓荣;任宇婧;胡红杰;尹学青;钱玉娥;刘华锋;;磁共振评价左室容量-时间曲线的初步研究[A];2012年浙江省放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9 相艳;李江涛;杨嘉林;;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的脑部磁共振图像分割[A];第六届全国信息获取与处理学术会议论文集(2)[C];2008年

10 胡昌伟;屈小波;郭迪;陈忠;;基于小波变换的迭代阈值磁共振图像稀疏重构新算法[A];第十六届全国波谱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本报记者 皮泽红;国产磁共振的痛苦只是暂时的[N];广东科技报;2004年

2 记者 孙占稳;新奥博为勇破世界性难题[N];河北日报;2006年

3 本报记者 刘正午;磁共振竞技场的新较量[N];医药经济报;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建福;磁共振结构像分析及其在音乐家大脑研究中的应用[D];电子科技大学;2015年

2 罗敏敏;胎儿磁共振安全问题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3 陈相教;基于统计学方法的无参考MRI测温关键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2015年

4 侯漠;磁性微泡对比剂介导超声与磁共振图像的配准与融合研究[D];东南大学;2015年

5 王丽嘉;磁共振图像全自动分割量化方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5年

6 张宁;心脏磁共振图像左心室分割算法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09年

7 张元凯;四肢肿瘤的微结构与生物学行为及动态增强磁共振相关性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黄世亮;磁共振图像处理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2006年

9 吕玉波;磁共振联合光学示踪技术在头颈纵隔穿刺活检术中的应用价值[D];山东大学;2013年

10 冯振;面向磁共振图像重建的压缩感知方法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勇;基于偏微分方程的磁共振图像降噪算法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15年

2 厉元杰;四维心脏辅助诊断系统关键技术的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庄亚运;利用高介电材料提高胎儿磁共振射频安全性理论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4 张翔亚;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FA值在足月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D];南方医科大学;2015年

5 商立清;基于磁共振数据的脑结构网络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6 葛岭岭;稀疏磁共振图像重建方法研究[D];河北工业大学;2015年

7 周延明;基于PRONY模型的磁共振测温技术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年

8 周维林;心脏磁共振实时电影成像方法研究[D];东北大学;2014年

9 李婷婷;超声与磁共振图像三维配准方法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4年

10 杜磊;核磁共振图像中的3D胰腺分割[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05901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05901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5ff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