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复杂动脉瘤的DSA评价与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
本文关键词:颅内复杂动脉瘤的DSA评价与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颅内复杂动脉瘤 三维DSA 血管内治疗 支架
【摘要】:背景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血管管壁在先天性或后天性作用下发生退行性改变后产生的瘤样扩张,主要表现为局限性的囊性扩张,但也可以表现为长阶段的索形扩张。以前的研究报道颅内动脉瘤的尸检发现率大约为0.2-4.5%,而在前瞻性的影像学检查中发现率可以达到3-8%。我国李明华教授在上海社区中的普查中发现颅内动脉瘤患病率约为7%。普通人群中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发生率约为10/10万,SAH的主要原因就是动脉瘤破裂而导致,大约占其中的80%。颅内动脉瘤破裂后引起的SAH死亡率可达30-40%,约一半的患者在2周内会发生再次出血,死亡率高达60-70%。诸如血液动力学因素、血管因素及环境因素等多种因素都可能影响动脉瘤的病理过程,如参与动脉瘤的形成或破裂。由于颅内动脉瘤的病因学未得到完全阐述,目前还没有针对颅内动脉瘤病因进行干预的治疗措施。除了保守治疗外,临床上主要有开颅夹闭和血管内治疗两种手段。复杂颅内动脉瘤并没有一致的定义,但往往由于某些动脉瘤相对复杂的特点,如宽颈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夹层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复发动脉瘤、多发动脉瘤和特殊部位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则显示出了独特的优势,但同时也存在着多种技术难点。随着影像学和材料学的发展,血管内治疗这类复杂动脉瘤成为更多的选择。目的评价三维DSA在血管内治疗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应用意义及总结多策略行血管内治疗复杂动脉瘤的临床意义。方法总结我科自2012年10月到2015年4月间收治的复杂动脉瘤567个。术前均行正侧位造影和旋转造影,再根据3d旋转造影检查结果进行工作站vr重建,生成容积再现图像(vr)。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二维dsa、旋转dsa和3ddsa:1.动脉瘤的显示,2.动脉瘤瘤颈,3.动脉瘤形状,4.二维图像质量,5.动脉瘤与载瘤动脉。获取血管内栓塞治疗的参考图像。通过对瘤颈和瘤体的测量,正确拟定介入栓塞治疗方案。复杂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主要分析最常见的类型,如宽颈动脉瘤、微小动脉瘤、后循环夹层动脉瘤、合并动静脉畸形的动脉瘤。所选择的血管内治疗方案包括:常规弹簧圈技术、双微管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覆膜支架、载瘤动脉闭塞等。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总结血管内治疗复杂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第一、导引导管路径的建立;第二、传统辅助支架治疗宽颈动脉瘤;第三、微小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第四、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第五、lvis支架辅助治疗颅内动脉瘤;第六、合并动静脉畸形的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第七、fd支架治疗巨大动脉瘤的初步经验。根据各组结果对不同治疗方法治疗宽颈动脉瘤和大型动脉瘤的结果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三维dsa对脑动脉瘤和瘤体穿动脉的检出率略高于dsa,但无统计学意义。三维dsa对瘤颈的显示率和对瘤体形状的显示率明显优于dsa。3ddsa显示全部能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并栓塞成功。100%的颅内复杂动脉瘤行血管内栓塞治疗时均从3ddsa获取参考图像。567个复杂颅内动脉瘤中,成功栓塞567例,成功率达100%,完全栓塞404枚,几乎完全栓塞97枚,不完全栓塞66枚;14例栓塞手术过程中动脉瘤破裂,15例缺血性并发症,9例死亡。临床随访523例,无再出血发生,3例术后肢体偏瘫患者症状未完全恢复。对于宽颈动脉瘤,新型了lvis支架和fd支架表现了巨大的优势,他们明显提高了动脉瘤的完全栓塞率,减少动脉瘤复发。对大型及巨大型动脉瘤,fd支架具有明显优势,较传统方法具有提高动脉瘤完全栓塞率及降低手术并发症的优势。结论3D DSA能更多的发现颅内动脉瘤,更好的显示颅内复杂动脉瘤的形态、大小、瘤颈、比邻等参数,对临床复杂动脉瘤的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用支架扩大了血管内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适应症。合理选择有效的治疗策略,改进了治疗方法、理念,能使得大部分复杂动脉瘤获得影像学及临床痊愈,减少并发症。新型支架的对宽颈和大型动脉瘤长期效果明显改善。
【关键词】:颅内复杂动脉瘤 三维DSA 血管内治疗 支架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743;R445.1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1
- 前言11-14
- 资料与方法14-24
- 1.一般资料14
- 2.方法14-24
- 结果24-48
- 讨论48-57
- 结论57-58
- 参考文献58-65
- 综述 颅内特殊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现状65-77
- 参考文献72-77
- 个人简历77
- 在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77-78
- 致谢78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军民 ,束枫 ,马廉亭 ,秦尚振 ,余泽 ,徐国政 ,龚杰 ,杨铭 ,李俊~~;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造影时机及血管内治疗方法选择[J];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2 马廉亭;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国内外进展[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3年04期
3 郭永平,王耀武,张兰;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的血管内治疗(附6例报告)[J];长治医学院学报;1998年03期
4 凌锋;第四届全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研讨会[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1998年02期
5 ;第五届全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专题研讨会会议征文[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9年02期
6 张跃伟,黄正松,王光伟,丛培生,崔国祥,姜宇东,高鹏;内皮素在血管内治疗迟发性脑血管痉挛前后含量变化的实验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1年07期
7 黄正松,石忠松,齐铁伟,戴钦舜;血管内治疗迟发性症状性脑血管痉挛10例报告[J];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2001年02期
8 王健,沈建康,林东,赵卫国,胡锦清;颅内动脉瘤手术和血管内治疗的适应证和疗效分析[J];外科理论与实践;2002年04期
9 袁桂清;我国神经外科血管内治疗的研究进展[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02年12期
10 张跃伟,黄正松,王光伟,丛培生,姜宇东,高鹏,崔国祥;血管内治疗症状性脑血管痉挛的临床研究[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丽婵;何锐;王慕真;梁瑞华;张素平;;多部位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血管内治疗[A];第九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2 岳炫烨;席刚明;秦碧勇;张迎春;刘瑞华;庄凤娟;;血管内治疗重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A];湖北省神经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徐鹏;蒋定尧;陈贤宜;陈英;;未破裂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评估: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4 沈建康;;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治疗策略探讨[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王斌;那世杰;杨咏波;孙剑涛;黄玉杰;;大脑后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吴中学;姜除寒;;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新进展[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成立大会资料汇编[C];2004年
7 吴中学;姜除寒;;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新进展[A];海峡两岸神经外科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5年
8 曾博;鲁祥和;李则群;谭显西;钟鸣;;影响高分级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预后的相关因素分析[A];2011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1年
9 王凡;隋建美;杨华;胡阳春;;脑血管病血管内治疗并发症及其处理[A];第二届西部神经外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10 李钢;夏鹰;陈焕雄;颜山;李智勇;;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血管内治疗[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熊昌彪;以“大医精诚”为主题[N];中国医药报;2007年
2 刘铁桥 邢秋华 李玉宝;马廉亭:脑血管内“舞刀弄枪”[N];大众科技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立;颅内复杂动脉瘤的DSA评价与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D];郑州大学;2016年
2 顾大群;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临床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3 刘加春;影响颅内宽颈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策略的相关因素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2年
4 金星;硬脑膜动静脉瘘预后因素分析及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5 孟雷;破裂性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临床研究及SAH并发远隔脏器损害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谢冰森;高分级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2 尚飞;椎—基底动脉夹层动脉瘤影像学诊断及血管内治疗分析[D];新乡医学院;2015年
3 胡骁;海绵窦区硬脑膜动静脉瘘血管内治疗的疗效评价[D];第四军医大学;2015年
4 刘佳强;血管内治疗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临床研究[D];皖南医学院;2015年
5 周旋;脑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内治疗临床分析及随访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6 桂勇平;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D];南昌大学医学院;2015年
7 李仁鹏;Ⅳ、Ⅴ级颅内动脉瘤破裂急性期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5年
8 冯光;颅内动脉瘤破裂出血超早期、早期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9 吴一平;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D];浙江大学;2008年
10 苏德;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破裂的血管内治疗与预后评价:一项单中心回顾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111206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112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