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ARFI技术与血清学指标对HLD病肝脏受损程度的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

发布时间:2017-11-04 17:25

  本文关键词:ARFI技术与血清学指标对HLD病肝脏受损程度的评价及其相关性分析


  更多相关文章: 肝豆状核变性 超声检查 弹性成像 铜蓝蛋白 肝纤维化


【摘要】:目的:本研究在常规二维超声基础上采用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分别对正常人群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剪切波速度值进行测量比较,并将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剪切波速度值与实验室检查中的铜生化指标、肝纤四项进行相关性分析,以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质地与正常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并进一步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剪切波速度值与实验室铜生化指标、肝纤四项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旨在探讨超声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能否反映肝豆状核变性患者机体的铜代谢情况以及肝脏纤维化的程度,能否间接的评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病情的严重程度。方法:研究对象选自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脑病中心住院肝豆状核变性患者160例及健康志愿者90例,受试者年龄、性别相匹配,无神经或精神病史。采用西门子ACUSON-S2000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宽频凸阵探头(4C1),探头频率2.5-4.6MHz,于空腹状态下对正常人群组(n=90例)、肝豆状核变性组(n=160例)进行常规肝脏超声扫查,观察肝脏实质的回声,增粗增强,可呈“脂肪肝型、星光型、树枝状、岩层状、结节状”五种的超声声像图表现,于右肋间肝右后叶距肝包膜下约1cm处放置感兴趣区,启动ARFI成像系统,对肝脏右后叶进行VTQ检测,取值处尽量避开肝内可见管道结构,并嘱患者屏气,测量SWV值;并测量肝豆状变性患者的铜生化指标:血清铜离子(Cu2+)、铜蓝蛋白(CP)和铜氧化酶(SCO)三个指标;肝纤维化指标:Ⅲ型前胶原(PC-Ⅲ)、Ⅳ型胶原(Ⅳ-C)、层黏蛋白(LN)及透明质酸(HA)四项指标。应用统计分析软件分析正常人群组与肝豆状核变性组间肝脏的SWV值是否具有统计学差异,并将二维超声上不同声像图表现的HLD患者的肝脏SWV值进行方差分析;继而进一步分析肝豆状核变性组肝脏SWV值与铜生化指标、肝纤四项指标之间是否具有相关性。结果:1.正常人群组、HLD人群组的肝脏SWV值比较:正常人群组的肝脏SWV值为SWV=1.11±0.18m/s,HLD组的肝脏SWV值为SWV=1.85±0.22 m/s。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二者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根据二维超声声像图上表现的不同,进行HLD患者各组间肝脏SWV值的比较:脂肪肝型及星光型的肝脏SWV值为SWV=1.61±0.34m/s、树枝状型的肝脏SWV值为SWV=1.86±0.42m/s、岩层状型的肝脏SWV值为SWV=1.90±0.43m/s、结节状型的肝脏SWV值为SWV=2.37±0.59m/s;四组间两两方差分析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16.15,P0.01);3.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SWV值与铜生化指标间的相关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SWV值与Cu2+、CP两项指标间无相关性,相关系数rs分别为-0.130(P=0.430)、-0.252(P=0.132),与SCO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其相关系数rs为-0.391(P=0.029);4.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SWV值与肝纤四项间的相关性分析:SWV值与肝纤四项(PC-Ⅲ、Ⅳ-C、LN、HA)间存在正相关,SWV值与PC-Ⅲ、Ⅳ-C、LN、HA的相关系数rs分别为0.448(P=0.005)、0.461(P=0.003)、0.346(P=0.036)、0.410(P=0.019)。结论:1.超声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可在一定程度上反应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的质地,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受累后较正常人群组相比质地变硬,弹性下降;2.随着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受累程度的加重,肝脏的弹性下降,肝脏剪切波速度值的速度也随之上升,间接证实了肝脏剪切波速度值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的受累情况;3.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剪切波速度值与铜生化指标SCO值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证实了超声声辐射力脉冲成像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机体转运铜的能力;4.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肝脏剪切波速度值与肝纤四项PC-Ⅲ、Ⅳ-C、LN及HA间均存在正相关,说明了SWV值可以反映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脏的受累及纤维化程度。
【学位授予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445.1;R575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雅碧;肝豆状核变性八例误诊分析[J];临床内科杂志;2000年01期

2 彭韶,杨芬,张贵格;以血尿为首发症状的肝豆状核变性5例误诊分析[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0年05期

3 柳锡永,吕凤菊,施文忠;小儿肝豆状核变性29例误诊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4期

4 黄海波,张旭,郑荣远;肝豆状核变性误诊1例分析[J];中国综合临床;2000年06期

5 杨任民;肝豆状核变性的治疗[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00年02期

6 梁秀龄;肝豆状核变性分子生物学研究[J];中山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2期

7 王亚萍,戴宇文,汤文娟;以肾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肝豆状核变性15例[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0年04期

8 殷会玲,姜红;小儿肝豆状核变性的误诊与对策[J];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0年05期

9 李初阳;肝豆状核变性一例[J];九江医学;2000年02期

10 王玉珍,林爱清;肝豆状核变性误诊一例分析[J];内蒙古医学杂志;2000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君霞;范贤峰;许赣;;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血凝指标的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2 梁艳;褚燕君;;肝豆状核变性86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全国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专题报告论文集[C];2009年

3 孙凤霞;;肝豆状核变性12例报告[A];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第十四次肝胆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郑春华;张洪球;;肝豆状核变性53例临床分析[A];第九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肝病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5 刘泽坤;宋平;游良蕴;程敬亮;任翠萍;张焱;;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诊断[A];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八届全国心胸影像学术大会暨河南省第十二次放射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6 刘泽坤;;肝豆状核变性的脑MRI诊断[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周红平;饶兆英;钟建明;;江西籍肝豆状核变性第八外显子突变的研究[A];湖北省遗传学会、江西省遗传学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8 马瑾;钟勇;董方田;施维;王韧琰;王湘燕;;肝豆状核变性及眼部表现[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届全国眼科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9 陈生弟;罗晓光;;肝豆状核变性的昨天、今天和明天[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苏春芝;;肝豆状核变性诊治1例[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十九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7年

2 中南大学肝病研究所教授 杨旭;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病例分析[N];健康报;2007年

3 朱广苓 陈颖;肝豆状核变性易误诊[N];健康报;2009年

4 周颖;安徽省中医院肝豆状核变性研究取得系列成果[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5 本报记者 尹慧文;肝豆状核变性误诊率高[N];大众卫生报;2012年

6 杨任民;铜与肝豆状核变性[N];大众卫生报;2000年

7 娇子;肝豆状核变性病人八成被误诊[N];广东科技报;2004年

8 记者 左朝胜;我国肝豆状核变性研究获突破性进展[N];科技日报;2001年

9 黄树春;眼科助诊肝豆状核变性[N];健康报;2007年

10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传染科 何纲;半数肝豆状核变性被误诊[N];大众卫生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沁韵;肝豆状核变性患者骨质疏松可能原因分析以及骨关节病变的临床特点[D];复旦大学;2014年

2 章悦;中国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量表编制及头影测量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谷绍娟;肝豆状核变性遗传和致病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4 易露茜;暴发性肝豆状核变性的临床、病理和基因突变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5 叶盛;肝豆状核变性基因外显子突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6 徐鹏景;弱视和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视觉认知功能损害机制的噪音与模型分析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童德军;湖南地区肝豆状核变性基因突变热点和多重PCR反向杂交技术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8 程琪;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治疗肝豆状核变性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9 孙明然;伴有肝脏损伤的肝豆状核变性患者ATP7B基因变异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10 韩永升;肝豆状核变性神经心理学及神经影像学表征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鲍婷婷;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认知障碍的临床效应评价及对铜负荷大鼠干预机制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2 王伟;330例肝豆状核变性(HLD)患者颅脑核磁共振成像特点及与临床相关性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杨秋水;肝豆状核变性的中医辨证分型及其代谢组学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4 胡雅;肝豆状核变性抑郁的临床特征及解郁疏肝汤干预的临床研究[D];安徽中医药大学;2015年

5 吉一U,

本文编号:11404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1404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a4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