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磁共振非高斯分布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11-06 06:28

  本文关键词:磁共振非高斯分布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缺血性脑卒中 大脑中动脉闭塞 卒中 磁共振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扩散峰度成像 扩散张量成像 Wallerian变性 大脑中动脉闭塞


【摘要】:第一部分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在大鼠MCAO模型的动态演变 目的评估磁共振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al kurtosis imaging, DKI)相关参量在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模型中的演变,并与扩散张量成像(DTI)进行比较。 材料与方法11只MCAO大鼠及10只对照组大鼠分别在0.5H、2H、6H、12H、24H、72H行磁共振DKI、DWI及T2WI扫描。采用手动勾画感兴趣法分别对DKI相关参量及ADC在梗死侧、对侧镜像区及对照组同侧、对照组对侧进行比较,统计学方法采用多重测量的方差分析(repeated measures of ANOVA)。测量11只MCAO大鼠在MK、MD图上不同时间点的梗死面积,并与72H T2WI(最终梗死)图上的梗死面积进行比较(配对t检验)。11只MCAO大鼠72H完成磁共振扫描后,立即取脑并进行组织学染色。 结果从0.5小时至72小时,梗死区域在MK、K//、K⊥图上呈不均匀高信号,而FA、MD、D//、D⊥及ADC图上呈相对低信号。与对侧镜像区及对照组同侧相比,扩散峰度相关参量(MK、K//、K⊥)升高,至12小时达峰值后逐渐减低;而扩散张量相关参量(MD、D//、D⊥)及ADC值减低,至12小时达最低值,随后呈升高趋势:FA值随时间的变化呈逐渐减低趋势。在梗死对侧镜像区与对照组对侧的比较中,MD及ADC值可见统计学差异(P=0.035、0.019)。MK、K//、K⊥的变化率较FA、MD、D//、D⊥及ADC大,且轴向扩散(K//、D//)的变化率大于径向扩散(K⊥、D⊥)的变化率。不同时间点MK图上的梗死面积与72HT2WI图上的梗死面积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93、0.475、0.828、0.746、0.527、0.132),而MD图上的梗死面积与72H T2WI图上的梗死面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值分别为0.001、0.003、0.000、0.001、0.000、0.010)。 结论扩散峰度成像可提供更多的扩散信息,或更易于发现脑梗死病变、预测最终梗死的面积,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中有很大的潜力,可作为常规序列应用于临床工作中。 第二部分脑梗死不同时期的MR扩散峰度成像研究 目的探讨扩散峰度成像(DKI)相关参量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变化。 材料与方法对114例脑梗死患者行常规DWI及DKI扫描,根据患者出现临床症状至MR检查的时间分为5组,分别为超急性期(发病6h以内)8例、急性期(6h-24h)14例、亚急性早期(24h-7d)60例、亚急性晚期(7d-14d)20例、慢性期(14d~2个月)12例。经后处理分别得到ADC及DKI相关参量图。分析比较各扩散参量在脑梗死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并计算不同参量在梗死区域的改变程度。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对各期脑梗死区域各参量平均值与对侧正常镜像区域进行比较,梗死区域各参量与检查时间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 结果除慢性期外,脑梗死区域在平均扩散峰度(MK)、轴向峰度(K//)、径向峰度(K⊥)图上呈不均匀高信号,平均扩散系数(MD)、轴向扩散张量(D//)、垂直扩散张量(D⊥)图呈均匀低信号。MK值在超急性期、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及亚急性晚期脑梗死区(1.331±0.357、1.578±0.453、1.519±0.455、1.403±0.275)较对侧正常镜像区域(MK值分别为0.850±0.236、0.827±0.194、0.865±0.144、0.939±0.212)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242、6.907、12.416、5.629,P值均0.01)。MK、K//、K⊥值在急性期、亚急性早期升高到最高峰,其升高幅度远较MD、D//、D⊥减低的幅度大,随后逐渐减低,并有趋于正常化趋势。MK、MD、ADC值与脑梗死发病时间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354、0.747、0.723,P值均0.05) 结论DKI反应组织非高斯分布扩散特征,可提供较常规DWI更多的扩散信息,更能反应组织微观结构的改变,在临床应用中有较大的潜能。 第三部分扩散峰度成像在监测MCAO后早期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研究 目的评估扩散峰度成像相关参量是否可以早期监测到大脑中动脉区域梗死(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 MCAO)后的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 材料与方法共77例脑梗死病人纳入本研究,其中超急性期(6h)10例、急性期(6h-3d)22例、亚急性期(3d-14d)28例、慢性期(14d-2个月)17例。所有病人均行磁共振DKI扫描。采用ROI的方法选择脑梗死及对侧镜像区域,双侧内囊后肢、大脑脚、脑桥及延髓层面在DKI参量图上分别测量各变量的平均值。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DKI不同参量在皮质脊髓束的不同区域有无改变。 结果与对侧正常区域相比,MK、K//、K⊥值在脑梗死区域明显升高,在急性期升高到最大值(1.864±0.475、1.650±0.357、2.045±0.540),随后逐渐减低;MD、D⊥值在急性期降低至最低值(0.449±0.080×10-mm2/s、0.364±0.084×10-3mm2/s),D//在亚急性期降低至最低值(0.611±0.137×10-3mm2/s),随后逐渐升高;FA值随着时间的演变逐渐减低。在MCAO发生后,K//、D//在评估MCAO后皮质脊髓束的改变最敏感,在不同时期选择皮质脊髓束的四个层面中,K//、D//均有7个位置可以观察到双侧的差异,且随时间的进展,发现双侧差异的位置越多。D//在超急性期即可观察到双侧内囊后肢存在差异。 结论扩散峰度成像可早期监测到MCAO后下行皮质脊髓束的Wallerian变性,其微观病理改变基础可能主要为轴突成分的破坏,可作为观察MCAO后皮质脊髓束Wallerian变性的一个新的影像学指标,间接反应病人的预后、指导临床治疗。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445.2;R743.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覃绍则,陆健,卢永彪;缺血性脑卒中302例分析[J];现代康复;2000年13期

2 宋彩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体会[J];哈尔滨医药;2001年03期

3 王玉玲;老年人饮食、生活习惯与缺血性脑卒中[J];医学综述;2001年04期

4 谭清华,赵忠新,邵福源,李莉;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神经细胞黏附分子和激活诱导分子的表达[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2年01期

5 王凤芹,刘翠梅;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个性研究[J];护理研究;2002年07期

6 王德仙;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的康复指导[J];中国临床康复;2002年03期

7 罗春华,李国静,赵武,陈华蓉;198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脂和血糖测定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综合临床;2003年04期

8 陈义禄;老年人缺血性脑卒中35例诊治体会[J];临床中老年保健;2003年04期

9 陈小转,陈志祥;30例缺血性脑卒中的血液流变临床分析[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3年03期

10 郭罗勇,钟红跃;脑循环功能治疗仪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效果分析[J];职业卫生与病伤;2003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健蓉;许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时间规律临床研究及对策[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肖艳;张晓莺;何瑛;李燕云;徐隽莹;;缺血性脑卒中复发的危险因素临床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孟昭义;李琳;张国斌;;缺血性脑卒中病理[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4 申素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危重病人监测、急救技术与基础护理暨21世纪护理理念发展与资源开发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2001年

5 沈介明;熊立凡;;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6 袁荣峰;谢春;;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与缺血性脑卒中[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7 李泽军;褚泰伟;刘新起;王祥云;;缺血性脑卒中示踪剂的设计、合成、与药理学研究[A];第七届全国核化学与放射化学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集[C];2005年

8 张子莲;;健康教育对缺血性脑卒中预防再复发的影响[A];全国第11届老年护理学术交流暨专题讲座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白亮;;基层医院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和康复中存在的问题[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石娟;孔德磊;马跃文;王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凝血指标的影响[A];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2011(第十二次全国呼吸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叶新;防缺血性脑卒中复发[N];农村医药报(汉);2007年

2 丁香;缺血性脑卒中后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益[N];中国医药报;2007年

3 北京天坛医院副院长 王拥军 葛宗渔 整理;远离缺血性脑卒中要把“坏胆固醇”控制好[N];光明日报;2014年

4 卫讯;未来三年我国将完成100万人脑卒中筛查[N];中国医药报;2010年

5 杨声瑞 赵强;缺血性脑卒中病因有新发现[N];中国医药报;2002年

6 附二医脑科康复中心 王小同;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进展[N];温州日报;2005年

7 杨声瑞;赵强;预警脑卒中发生研究有进展[N];中国医药报;2003年

8 本报记者 王文郁;缺血性脑卒中要对症治疗[N];中国消费者报;2008年

9 付东红;血压血脂异常是脑卒中发病危险因素[N];中国医药报;2007年

10 蓝天;脑卒中不等于脑出血[N];民族医药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建平;缺血性脑卒中易感基因与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童叶青;缺血性脑卒中相关炎症因子及候选基因多态性与环境暴露交互作用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毛蕾蕾;调节性T细胞输注移植对缺血性脑卒中tPA溶栓后出血转换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探讨[D];复旦大学;2014年

4 彭洁;特殊人群高血压的治疗及预后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5 张振昶;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易感基因及蛋白质组学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6 韩新生;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Cathepsin S/Cystatin C水平与动脉斑块性质及短期预后关系的研究[D];郑州大学;2014年

7 张顺;磁共振非高斯分布扩散峰度成像在缺血性脑卒中的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8 黄明;CXCL12/CXCR4拮抗剂AMD3100在缺血性脑卒中的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15年

9 刘芳;脂联素及其受体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10 马丽媛;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基因的多态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新民;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素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07年

2 余德标;“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康复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后平衡功能的影响研究[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3 黄冰;基于干细胞的新型靶向复合生物基因载体的构建与其对缺血性脑卒中的治疗研究[D];浙江大学;2015年

4 郭泽铭;血清尿酸水平与缺血性脑卒中TOAST分型的关系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5年

5 马亚新;Lokomat机器人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的影响[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6 廖少钦;电针促进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恢复的DTI评价[D];福建中医药大学;2015年

7 刘丽娟;多模式MRI指导缺血性脑卒中超急性期静脉溶栓治疗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5年

8 支晓东;支架预防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卒中再发的长期随访研究及危险因素分析[D];兰州大学;2015年

9 陈丽霞;载脂蛋白E基因多态性与缺血性脑卒中关联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范玉佳;5-脂氧合酶激活蛋白基因启动子区SNPs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联研究及初步功能鉴定[D];郑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14774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14774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181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