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14年硕士论文

发布时间:2016-10-25 07:14

  本文关键词:核质桥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4年

核质桥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

赵骅  

【摘要】:核质桥(nucleoplasmic bridges, NPB)是胞质分裂阻滞法(cytokinesis-block analysis, CB)制备的双核细胞中位于两个主核之间连续的桥状核质连接,是DNA错误修复、染色体重排或端粒末端融合的生物标志物。研究表明:淋巴细胞中NPB的数量随所受电离辐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环境条件培养下,NPB与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双着丝粒染色体及着丝粒环(Dicentic chromosome+Centric ring, dic+r)的频率呈正相关。NPB具有本底水平低、计数效率高、易于鉴别等特点。因此,NPB具备成为辐射生物剂量计的基础条件。 本研究旨在对NPB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进行初步研究,为辐射损伤研究提供新的生物标志物,并为NPB最终成为快速、准确的辐射生物剂量计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采用CB法对辐射诱导的人外周血淋巴细胞NPB的剂量-效应关系及剂量响应范围、NPB在正常人群的本底水平、不同剂量率射线、不同种类射线对NPB的影响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al aberration, CA)法分析淋巴细胞中期分裂相dic+r的频率,并与相同剂量照射后的NPB结果作比较;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FISH)技术对NPB的形成机制进行初步探索。 结果: (1)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60Coγ射线照射后,随着吸收剂量的增加,NPB细胞数及NPB频率均显著增加,在同一个双核细胞中具有2个NPB的双核细胞数也有增加的趋势。在0~6Gy及0~1Gy范围内,NPB频率与60Coγ射线吸收剂量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均符合线性平方模型,拟合两条的剂量-效应曲线分别为:y=(1.39×10-3)x2+(4.94×10-3)x (R2=0.981, P0.01)及y=-(2.48×10-2)x2+(5.62x10-2)x+0.336(R2=0.960, P0.01),其中x为吸收剂量(Gy),y为NPB/细胞。 (2)用0、2、5Gy60Co y射线照射人离体外周血,染色体中期分裂相中dic+r及无着丝粒断片(Acentic fragment, ace)的频率均随60Coγ射线吸收剂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相同剂量60Co γ射线照射后,NPB的发生率远低于dic+r,dic+r与NPB在本底水平、2Gy及5Gy60Co y射线照射后发生率的比值分别为0.725、23.1及33.5;NPB率、MN率、dic+r率及ace率四者相互间具有很强的正相关性。 (3) FISH标本中,DAPI染色的双核细胞及NPB呈蓝色,Cy3标记的泛着丝粒探针的杂交信号呈红色。将两种染色的图像进行融合处理后,在双核细胞中的NPB上观察到红色点状的泛着丝粒探针信号。 (4)NPB在正常人群的自发率为(0.56+0.69)×10-3/细胞。将受试者按性别分组,男性NPB自发率为(0.65+0.74)×10-3/细胞,女性NPB自发率为(0.46+0.62)×10-3/细胞,NPB自发率男性略高于女性(P0.05)。按不同年龄分组,NPB自发率在20-29岁组最低,为(0.364-0.66)×10-3/细胞;40-49岁组最高,为(0.92±±0.76)×10-3/细胞;而50岁及以上组低于30-39岁组(P0.05)及40~49岁组(P0.05)。 (5)用总照射剂量相同(5Gy)、剂量率不同的60Co Y射线照射正常人离体外周血,随着60Co γ,射线剂量率的升高,双核细胞中的NPB频率有下降的趋势。5.0与10.0Gy/min组的NPB频率较0.2、0.5、1.0、3.0Gy/min四组显著’降低(P0.01);NPB频率在0.2、0.5、1.0、3.0Gy/min四组相互间及5.0与10.0Gy/min两组间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 (6)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高传能线密度(Linear energy transfer, LET)射线照射后,随着重离子12C6+吸收剂量的增加,NPB细胞数及NPB频率均显著增加,NPB频率与重离子12C6+吸收剂量间的剂量-效应关系符合线性平方模型,拟合的0~8Gy范围内的剂量-效应曲线为:y=-(1.73×10-3)x2+(3.51×10-2)x(R2=0.934, P 0.01),其中x为吸收剂量(Gy),γ为NPB/细胞。NPB率在0.005-0.07/细胞时,重离子12C6+对60Coγ射线的相对生物效能(Relative biological effect, RBE)值为5.86-2.47,平均值为3.72。 结论: (1)NPB在正常人群的自发率很低,不受性别因素的影响,有随年龄增加而升高的趋势; (2)人离体外周血在受到60Co γ射线照射后,双核细胞中的NPB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且对高LET射线(重离子12C6+)也具有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 (3)相同剂量、不同剂量率射线照射后,高剂量率组NPB频率低于低剂量率组; (4)在NPB上检测到泛着丝粒探针信号,提示NPB的形成可能与dic有关。 双核淋巴细胞中的NPB有可能成为新的辐射生物标志物,但要成为成熟的辐射生物剂量计尚需进一步完善的系统研究。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817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暇玉;邹天宁;夏晓玲;汪旭;;叶酸、核黄素缺乏及MTHFR A1298C多态性对人淋巴细胞基因组遗传稳定性的影响[J];癌变.畸变.突变;2007年04期

2 闫学昆;杜杰;金仁喜;张学清;陈英;;CB法微核实验中双核细胞与微核的识别标准探讨[J];辐射防护通讯;2010年01期

3 汪传高;杜杰;曾发贵;王治东;张学清;穆晓峰;李坤鹏;王仲文;陈英;;不同LET低剂量辐射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微核的剂量-效应关系[J];辐射防护;2011年04期

4 蒋亚齐;陈英;穆蕊;刘秀林;刘芬菊;;~(60)Co γ射线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剂量率效应[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8年01期

5 边洪英;李斌;;1,3-丁二烯遗传学损伤与修复酶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6年06期

6 汪旭,薛京伦;叶酸代谢与人类基因组稳定性的关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5年05期

7 白玉书,关树荣,黄绮龙,马剑锋;X射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淋巴细胞微核产额的剂量率效应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1997年04期

8 白玉书,黄绮龙,马剑锋,关树荣,雷苏文,李文建,苏旭;高剂量率~(60)Coγ射线照射离体人血建立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曲线[J];中国预防医学杂志;2003年02期

9 赵经涌,劳勤华,徐永忠,王六一;放射性核素内照射诱发大鼠外周血淋巴细胞HPRT基因位点突变与染色体畸变的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0年01期

10 白玉书,黄绮龙,关树荣,马剑锋;快中子对X和γ射线诱发淋巴细胞微核效应的比较研究[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于雷;王铁君;王剑锋;刘丽波;鞠桂芝;;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2 陈少泽;王忠;王丽;张望强;翟志红;李佳;;哈萨克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血浆叶酸水平的对比研究[J];重庆医学;2012年04期

3 段志凯;郭万龙;刘建功;;中子辐射生物效应研究进展[J];辐射防护通讯;2008年05期

4 陈国华,孙华明,庞学利,刘晋祎,周紫垣,曹佳;放射治疗对鼻咽癌病人DNA损伤及hprt基因突变的初步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3年19期

5 左雅慧;郭鲜花;王小莉;王仲文;耿晓华;;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诱发CHL细胞基因组不稳定性的研究[J];辐射防护;2007年03期

6 陈英;周平坤;吴可;;放射损伤生物剂量估算技术研究[J];辐射防护;2008年06期

7 蒋亚齐;陈英;穆蕊;刘秀林;刘芬菊;;~(60)Co γ射线诱发人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剂量率效应[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8年01期

8 王燕慧;张灏;;叶酸减少心脑血管病风险的新机制[J];国际内科学杂志;2009年10期

9 刘秀玲;蔡美琴;;硫胺素、核黄素抗氧化作用与相关疾病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8年05期

10 李广伟;李峰生;;离体人外周血血X射线照射后剂量效应曲线的建立[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2年2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程义勇;翟凤英;董菲;杨月欣;张兵;赵丽云;;营养学研究[A];2009-2010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发展报告[C];2010年

2 程学美;;CB法微核实验检测细胞DNA损伤修复能力[A];第二十届海峡两岸及香港、澳门地区职业安全健康学术研讨会暨中国职业安全健康协会2012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邓峰美;新疆哈萨克族原发性高血压eNOS及MTHFR基因多态性的分布及其与环境因素的交互作用[D];四川大学;2007年

2 向梦龙;1,,3-丁二烯职业接触人群基因多态性与遗传损伤的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12年

3 金雏凤;图像引导放射治疗模式下精确放射治疗生物学效应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2年

4 闫秋月;控制性叶酸剥夺法诱导小鼠iPS细胞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3年

5 侯金星;奶山羊产奶性状候选基因的筛选及其多基因聚合效应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6 李毅;妊娠早期叶酸缺乏对仔猪骨骼肌mRNA表达谱的影响及其表观遗传机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润超;微核表达与恶性血液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的相关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郝婷;叶酸、同型半胱氨酸与哈萨克族食管癌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11年

3 宗永华;影响安庆农村地区H型高血压发生的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分析[D];郑州大学;2011年

4 马晓莉;宁夏回汉族食管癌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研究[D];宁夏医科大学;2010年

5 孙华明;鼻咽癌患者放疗后细胞遗传损害多指标的对比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6年

6 蒋亚齐;基于辐射诱发染色体和DNA损伤的生物剂量计可行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7年

7 项青云;轻中度高血压患者中血清叶酸水平与MTHFR C677T和MTRR A66G基因多态性及甘油三酯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8 徐艳龙;高血压患者中叶酸降低血浆Hcy的疗效及MTHFR C677T基因型对其修饰作用[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9 李帅;距离分析在玉米杂交种亲本组配中的应用研究[D];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2009年

10 谭红汕;1,3-丁二烯作业工人遗传损伤及其易感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安菊生;王德华;;致突变试验在恶性肿瘤化疗监测中的应用[J];癌变.畸变.突变;2006年01期

2 于雷;王铁君;王剑锋;刘丽波;鞠桂芝;;食管癌患者放射治疗前后外周血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和微核率的检测及临床意义[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3 闫学昆;陈英;杜杰;曹珍山;骆亿生;;CB微核法图像自动分析技术研究进展[J];辐射防护通讯;2008年05期

4 陈英;骆亿生;曹珍山;刘秀林;;特大剂量γ射线照射的染色体畸变剂量效应曲线[J];辐射研究与辐射工艺学报;2006年04期

5 叶伟军;闵华庆;曹新平;陈昆田;;松胞素阻滞微核法检测鼻咽癌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研究[J];中华肿瘤防治杂志;2007年21期

6 白玉书,黄绮龙,关树荣;忻州事故中染色体畸变分析在确诊放射损伤和估算剂量中的作用[J];中国辐射卫生;1993年02期

7 黄权光,史纪兰,商希梅,李志荣,贾喜铭;低剂量X射线照射离体人血诱发淋巴细胞染色体畸变的剂量——效应关系研究[J];中国辐射卫生;1993年02期

8 杜峰涛;李林;;细胞微核形成机理探讨[J];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年04期

9 薛开先,孙玉洁,周平,季国芳;微核形成与细胞周期关系的初步研究Ⅱ.微核形成的放射性自显影和显微形态学研究[J];遗传学报;1986年06期

10 关树荣,白玉书,黄绮龙,柴文;用胞质分裂阻断法建立淋巴细胞微核率的剂量效应曲线[J];遗传;1992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忠海;王林;;癌症生物标志物[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6年06期

2 贾光;沈惠麒;;以生物标志物研究为切入点推动生物监测的发展[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06年06期

3 ;《生物监测与生物标志物理论基础及应用》新书预告[J];中华劳动卫生职业病杂志;2006年12期

4 宣志强;杨锦蓉;王菁;;职业接触二甲基甲酰胺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J];中国职业医学;2008年01期

5 刘英;;预测药物毒性的药物基因组生物标志物[J];国际药学研究杂志;2008年04期

6 ;肺癌生物标志物研究[J];现代医院;2009年06期

7 滕艳霞;戴宇飞;;生物标志物的验证及其在健康危险预警中的作用[J];国外医学(卫生学分册);2009年04期

8 赵红梅;盛敏杰;于靖;;蛋白质组学研究中生物标志物的验证[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10年03期

9 周晓冰;汪巨峰;李波;;毒理基因组学在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J];药物评价研究;2012年02期

10 申秀萍;贾长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毒性生物标志物与人源化动物模型关键技术课题简介[J];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建平;邓春萍;宋孚庆;张大江;;应用生物标志物定量计算混合原油油源的数学模型[A];第十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2 王晓蓉;;分子生物标志物在水环境有机污染的早期预警研究进展[A];有机污染环境化学前沿与环境可持续发展战略论文集[C];2006年

3 申秀萍;贾长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毒性生物标志物与人源化动物模型关键技术课题简介[A];2013年(第三届)中国药物毒理学年会暨药物非临床安全性评价研究论坛论文摘要[C];2013年

4 申秀萍;贾长虹;;十二五“重大新药创制”毒性生物标志物与人源化动物模型关键技术课题简介[A];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13年6月第27卷第3期)[C];2013年

5 谢鑫友;;新技术在生物标志物筛选中的应用(英文)[A];2007年浙江省医学检验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6 茅尧生;;生物标志物——告诉了我们什么?[A];重症医学十年回顾与展望——2012年浙江省重症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12年

7 马璟;汤纳平;;药源性肝损伤的新型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A];中国毒理学会第六届全国毒理学大会论文摘要[C];2013年

8 卜令丽;刘丽;沈连忠;李波;;肾脏毒性相关生物标志物研究(摘要)[A];2010年全国药物毒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10年

9 谭峰;金一和;赵洪霞;;PFOS肝脏毒性蛋白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28届学术年会第2分会场摘要集[C];2012年

10 程艳;陈会明;张静;于文莲;周新;宋乃宁;王立峰;李晞;李蕾;孙鑫;王琤;;水相环境评估常用生物标志物应用[A];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中国科学院院士 陈凯先;[N];健康报;2013年

2 本报记者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13年

3 本报特约撰稿人 陆志城;[N];医药经济报;2004年

4 吴一福 段晓宏;[N];中国医药报;2011年

5 一凡;[N];中国化工报;2013年

6 清华大学 罗国安;[N];中国中医药报;2013年

7 编译 李勇;[N];中国医药报;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张磊;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和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2 赵焱;结合~(18)O同位素标记和质谱多反应监测技术的蛋白质定量策略建立及其在肝癌生物标志物研究中的应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2010年

3 王伟力;肺癌放射治疗疗效及毒性相关的遗传免疫学标志物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4 陈弘;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的生物标志物组群研究[D];复旦大学;2012年

5 张迟;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6 汪建君;生物标志物在全新世古生态恢复中的应用与南极气溶胶特征[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7年

7 李逊斗;食物中能够进入淋巴液的蛋白尿蛋白质组影响因素及肾癌标志物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海龙;东海和黄海表层沉积物中类脂生物标志物的分布特征和古生态重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2 郭利果;原油中不同生物标志物的生物降解性及其在评价溢油海岸线生物修复效果中的应用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3 孙蕴婕;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物源示踪及环境演变指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宋双双;鲫鱼分子生物标志物的研究与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13年

5 赵媛媛;基于质谱的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研究与应用[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6 杨庶;典型海洋沉积物中脂类生物标志物的形态分布及来源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09年

7 王群;联合应用2种双壳类的生物标志物评价北部湾底栖环境质量[D];中国海洋大学;2014年

8 丁玲;东海陆架区悬浮颗粒物中浮游植物生物标志物的比例变化及济州岛西南泥质区种群结构重建[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9 易庆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清生物标志物的蛋白质组学研究[D];泸州医学院;2011年

10 罗争峰;镉、铅环境生物标志物的研究[D];东华大学;2004年


  本文关键词:核质桥作为辐射生物标志物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5239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5239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51a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