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超声心动图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

发布时间:2018-03-05 02:18

  本文选题:超声心动图 切入点:系统性红斑狼疮 出处:《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5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目的应用超声心动图评价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存在和不存在肺动脉高压(PH)时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探讨反映右心室收缩功能减退的敏感指标。方法选取62例SLE患者,按照肺动脉收缩压(PASP)高低分为SLE无PH组和合并PH组;健康对照组26例。测定13项指标,比较组间指标的差异,分析肺血管阻力(PVR)和PASP对右心室收缩功能的影响。结果三尖瓣瓣环位移(TAPSE)在SLE无PH组较对照组降低(P0.05);有12项指标能够反映SLE合并PH组和无PH的差别(P0.05);右室射血效率(RVEe)与PVR、PASP存在曲线关系。结论 SLE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受损的程度同PVR及PASP升高的程度相关。RVEe在评估右心室收缩机械机制和可塑性方面可能有重要作用。
[Abstract]: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 with or without pulmonary hypertension (PH) by echocardiography, and to explore the sensitive indexes reflecting the decrease of 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Methods Sixty-two patients with SLE wer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level of pulmonary artery systolic blood pressure (PASP), the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two groups: the SLE without PH group and the combined PH group, and the healthy control group with 26 cases. The 13 indexes were measured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were compared. The effects of 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 (PVR) and PASP on the systolic function of right ventricle were analyzed. Results tricuspid annular displacement (TAPSE) in SLE without PH group was lower than that in control group (P 0.05), there were 12 indexes which could reflect the difference between SLE with PH group and without PH group (P0.05) and right ventricular ejection effect. Conclusion the degree of impairment of right ventricular systolic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SLE is related to the degree of elevation of PVR and PASP. RVEe may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evaluating the mechanical mechanism and plasticity of right ventricular contraction.
【作者单位】: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超声中心;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
【分类号】:R445.1;R593.2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陈晓峰;李华;孙运峰;;三维超声对不同病因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的对比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年01期

2 俞霏;尹凤英;陈立斌;张盛敏;朱云云;许幼峰;;超声心动图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右心室收缩功能改变[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骏;万仁明;刘建文;;平衡法门控心血池显像对左右心室功能的评估[J];成都医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2 商志娟;丛涛;孙颖慧;王珂;张树龙;;组织多普勒及应变率成像技术对二尖瓣狭窄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的评价[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1期

3 查君敬;黄利娟;王立娟;白兆青;方长太;;APACHE Ⅱ评分与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期机械通气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研究[J];安徽医学;2014年02期

4 于志刚;丛涛;张双月;毋健;钟雷;苏德淳;;糖尿病控制血糖治疗对右心室长轴收缩功能的影响[J];大连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5 康慧元;罗建方;黄奕高;黄涛;费洪文;张曹进;李贺智;;成人房间隔缺损介入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超声心动图改变[J];广东医学;2014年23期

6 常快乐;杨荣泉;肖文;;组织超声对冠状动脉慢血流患者右心室舒张功能的评价[J];甘肃医药;2015年03期

7 郭英男;冯艳红;刘彩杰;冯刚;;斑点追踪成像技术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右心室功能的评价[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年11期

8 朱博鹰;李青;;超声心动图对右心功能评价的研究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年06期

9 褚红艳;;超声心动图评价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右心功能的应用价值[J];海南医学院学报;2014年03期

10 秦志平;卢学峰;申志扬;张辉;;妊娠糖尿病胎儿右心整体与局部功能变化的研究[J];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柏小寅;左室致密化不全患者临床特点研究及影像学分析[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2 孙欣;综合指标提高超声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预测价值[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3年

3 高艺花;超声心动图右心室功能指标和血浆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相关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朱露芳;慢性肺动脉高压患者左室几何形态与功能的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2 寻丽达;组织瓣环位移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手术前后右室功能的价值探讨[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3 徐从健;曲美他嗪对兔肺动脉高压的血管内皮功能及右心室功能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曲静仙;右室功能异常对左室功能和收缩同步性影响的研究[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5 唐立丽;射血分数正常和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右室功能比较[D];大连医科大学;2012年

6 李妍;二维及三维超声心动图多指标评价肺栓塞规范治疗后右心形态和功能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7 刘曦;急进高原右心功能改变及其在AMS发病中的作用[D];第三军医大学;2013年

8 刘婷婷;二维及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评价右心室容积的准确性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9 张捷;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结合心导管技术评价房间隔缺损封堵治疗前后右心功能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李腾娇;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伴心力衰竭患者混合性肺高压的超声评价和临床分析[D];大连医科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07年修订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年01期

2 高含;谢明星;方凌云;李玉曼;;超声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价动脉导管未闭患者右心室收缩功能[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年22期

3 郝多多;高林;;二维应变及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无左心室重构高血压患者的右心室长轴舒张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1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祖华,邱夏桑;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尿α_1-微球蛋白的测定及其意义[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5期

2 许杰州,曾庆馀,肖征宇;反应性噬血细胞综合征和系统性红斑狼疮[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3 刘钢,王兰兰,谢其冰,李立新,王忠明,林懋贤;系统性红斑狼疮中的凝血纤溶分子标志物的观察[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4 陈蓓,唐福林;人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遗传学研究[J];中华风湿病学杂志;2000年06期

5 李彩凤,江载芳,何晓琥;与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6 梁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血小板减少病因探讨[J];华夏医学;2000年06期

7 何惠英,王海鹰,叶小英;8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免疫指标测定的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8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免疫细胞信号转导异常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3期

9 陈红清,徐文严;系统性红斑狼疮遗传易感性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年05期

10 唐蓉,王黎敏,叶任高,姜宗培;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性激素水平的研究[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许蓓;林进;徐立勤;徐丹怡;曹恒;孙德本;;系统性红斑狼疮脑病12例临床分析[A];2009年浙江省风湿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2 于晓春;;一例以头痛、抽搐、昏迷为首发症状的系统性红斑狼疮的病例报告[A];第三届重症医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韩建文;张学军;;系统性红斑狼疮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研究进展[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成;张安平;;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免疫学机制[A];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王蔼平;白琳;任宝娣;;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56例疗效观察[A];海峡两岸中医药发展大会风湿论文集[C];2009年

6 刘平;周涛;马海涛;李晓绿;邱文淼;;以肢端坏死为首要表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6例临床病例报道[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7 ;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筹备委员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8 安莉萍;辛小红;;系统性红斑狼疮证治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9 阎小萍;;中西医结合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体会[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10 王建明;阎小萍;王昊;陶庆文;;由病例分析看重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中西医结合治疗[A];2009中国中西医结合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学术会议资料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上海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免疫科 薛鸾 主任医师;系统性红斑狼疮的预后和转归[N];上海中医药报;2010年

2 记者 王丹;系统性红斑狼疮“中国数据”发布[N];健康报;2011年

3 仇逸;我国科学家发现新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致病基因[N];北京科技报;2003年

4 解放军福州总医院风湿科 李忆农博士;系统性红斑狼疮是绝症吗?[N];福建科技报;2004年

5 栗占国 罗刚;系统性红斑狼疮用药要规范[N];健康报;2006年

6 孙维生;如何早期防治系统性红斑狼疮?[N];潮州日报;2009年

7 陈静;系统性红斑狼疮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N];保健时报;2010年

8 本报记者 胡德荣;降伏红斑狼疮 “仁济”领跑[N];健康报;2010年

9 通讯员 孙国根 记者 陈青;系统性红斑狼疮有新疗法[N];文汇报;2011年

10 孙国根;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有了“新钥匙”[N];中国医药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付继承;B淋巴细胞刺激因子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疾病活动相关性的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2 彭武建;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非编码RNA组学鉴定及其表达谱分析研究[D];暨南大学;2012年

3 张细凤;调节免疫中成药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感染[D];山东大学;2014年

4 王静;系统性红斑狼疮发生、预后的统计模型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7年

5 潘发明;中国汉族人群免疫球蛋白受体家族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6年

6 张昀;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7 魏华;周期序贯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系统性红斑狼疮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D];山西医科大学;2008年

8 弓娟琴;系统性红斑狼疮淋巴细胞活化、增殖与凋亡及其相关性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0年

9 王斌;白细胞介素-10基因5'端侧翼区单核苷酸多态性及其单倍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易感性的相关性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3年

10 冯金保;中国汉族人群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4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家系关联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迪;系统性红斑狼疮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蛋白组学的初步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8年

2 何伟;云南省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生存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分析[D];昆明医学院;2009年

3 郑嵘君;男性系统性红斑狼疮病例分析[D];浙江大学;2009年

4 温蝶梅;中西医结合治疗阴虚内热证系统性红斑狼疮的远期疗效分析[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5 吴会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相关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6 郝晓红;系统性红斑狼疮临床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7 孙乐栋;系统性红斑狼疮内脏损害的临床研究[D];第一军医大学;2000年

8 刘新霞;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性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作用探讨[D];暨南大学;2004年

9 楼波;血浆骨桥蛋白检测与系统性红斑狼疮活动性关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10 胡以松;系统性红斑狼疮分子流行病学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56832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56832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525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