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纯脊髓受累型多发性硬化患者视觉网络的脑功能及结构研究
本文选题:多发性硬化 切入点:磁共振成像 出处:《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5年10期
【摘要】:目的联合应用静息态功能MRI(RS-fMRI)及基于体素的形态学(VBM)方法探讨单纯脊髓受累型多发性硬化患者(MS-SSCI)脑功能与结构改变。方法对19例MS-SSCI(MS-SSCI组)及18名年龄、性别相匹配志愿者(对照组)行3DT1WI及RS-fMRI,用独立成分分析法(ICA)提取并比较2组视觉网络功能成分的差异;再用VBM方法对比2组FC有差异脑区及全脑的体积,分析MS-SSCI功能、结构参数与临床扩展残疾状态量表评分及病程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S-SSCI组左侧小脑6区功能连接值明显减低,左侧枕中回、右侧楔叶、左侧楔前叶、左侧额中回功能连接值明显升高;MS-SSCI组全脑体积无明显差异,右侧楔叶,左侧楔前叶体积明显萎缩(P0.01)。MS-SSCI右侧楔叶的功能连接值与病程呈正相关(r=0.507,P=0.027)。结论RS-fMRI和VBM方法显示MS-SSCI视觉网络存在功能和结构异常。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brain function and structure in patients with simple spinal cord involvement multiple sclerosis (MS-SSCI) using resting function MRIRS-f MRI and VBM-based morphometry. Methods 19 patients with MS-SSCI(MS-SSCI and 18 patients with age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Sex matched volunteers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3DT1WI and RS-fMRI. The difference of functional components of visual network was extracted and compared by independent component analysis (ICA), and the volume of brain and the whole brain of FC were compared by VBM method to analyze the function of MS-SSCI. Result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s of the left cerebellum in the MS-SSCI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the left middle occipital gyrus, the right cuneiform, the left precuneial lobe, and the left middle occipital gyrus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whole brain volume between the MS-SSCI group and the left middle frontal gyrus. There was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unctional connection value of the right cuneiform lobe and the course of disease. Conclusion RS-fMRI and VBM showed that the MS-SSCI visual network had abnormal function and structure. [WT5 "HZ] [WT5" BZ] [WT5 "BZ] [WT5" BZ] [WT5 "BZ] [WT5BZ]
【作者单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射科;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371523) 重庆市卫生局资助项目(2011-1-031,2012-1-017) 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2013]544)
【分类号】:R744.51;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张静;张云亭;张本恕;杨俊峰;;原发帕金森病全脑灰质结构基于体素的MRI形态学分析[J];兰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11年03期
2 桂绍高;龚洪翰;王博;万芳;;多发性硬化(MS)患者静息态视觉网络的脑功能研究[J];江西医药;2013年01期
3 吴麟;周福庆;张悦;官华芳;况红妹;龚洪翰;;基于体素的静息态fMRI观察复发-缓解型多发性硬化患者全脑度中心度改变[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14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晓;高万芳;陈志伟;颜志平;罗万能;饶志远;苏素联;王健;;香烟气味刺激的嗅觉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J];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2014年02期
2 高聪;龙友明;;视神经脊髓炎/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的诊断:争议中进展[J];广东医学;2014年16期
3 邱伟;钟晓南;;视神经脊髓炎诊断标准解读[J];广东医学;2014年16期
4 杨宁;龙友明;范永祥;单福兰;解龙昌;殷建瑞;蒲蜀湘;高庆春;高聪;;脑干磁共振病灶特征对脑干临床孤立综合征转归的预测价值[J];广东医学;2014年16期
5 张素平;;视神经脊髓炎脑和脊髓的磁共振病灶特征[J];广东医学;2014年16期
6 解龙昌;单福兰;郑杨波;陈梦宇;杨洁;高聪;杨宁;龙友明;杨新光;;横贯性脊髓炎患者水通道蛋白-4抗体的检测与临床特征分析[J];广东医学;2014年16期
7 何毅华;龙友明;杨新光;杨宁;范永祥;殷建瑞;蒲蜀湘;高庆春;高聪;;水通道蛋白-4抗体阳性患者的诊断[J];广东医学;2014年16期
8 王苏;樊永平;张永超;万江龙;;中医辨证论治对视神经脊髓炎年复发率影响的临床观察[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4年12期
9 余姗姗;陈博;吴茜;卜碧涛;;视神经脊髓炎合并系统性红斑狼疮及干燥综合征1例报告[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年01期
10 蒋伟雄;刘华生;廖坚;李勇帆;王维;;基于多维模式分析对说谎的脑网络特征识别[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2015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启兵;中国汉族人群多发性硬化关联基因的筛选及FCRL3基因多态与多发性硬化相关性的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2 王利锋;儿童期创伤相关抑郁症的静息态脑功能网络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志江;脑功能网络的拓扑结构及任务效应的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4 张遥;抗髓鞘少突胶质细胞糖蛋白抗体生物学特性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0年
5 夏燕婷;视神经炎激素治疗后证候演变规律及中药干预阴虚火旺型视神经炎的临床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6 尤昱中;FMRI评价补肾法为主促进MS神经损伤修复机制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4年
7 徐君海;静息状态下脑网络及其与注意的关系[D];山东大学;2014年
8 沈国华;人脑磁共振成像数据的多元模式分类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9 陈聪;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脑部结构和功能的高场和超高场磁共振成像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10 冯宝;基于凸分析与优化的功能核磁共振成像数分析方法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周科;社会性饮酒者正常状态和饮酒状态下神经活动的差异[D];华东师范大学;2013年
2 郝烘玉;脑脊液TP1抗体表达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3 卢柳;急性脊髓炎复发因素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4 丛衡日;触珠蛋白在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患者血清与脑脊液中含量的比较[D];河北医科大学;2013年
5 蒙莲;水通道蛋白4抗体诊断视神经脊髓炎准确性的Meta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3年
6 邓田;视神经脊髓炎的视觉诱发电位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7 鲁立颖;多发性硬化和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8 马碧;小脑在认知功能中的作用初步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3年
9 周元;视神经脊髓炎患者的认知障碍及其对生存质量影响的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3年
10 侯焕新;多发性硬化与视神经脊髓炎脑深部核团及颈髓扩散张量成像影像特征的对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沈明韶,任明,邵福源;46例多发性硬化临床分析[J];上海医学;2000年11期
2 刘晓艳,孙怡;多发性硬化的临床与实验研究概况[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0年11期
3 李广兴,蒋占峰,姚远;以精神障碍为主要表现的多发性硬化2例报告[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1期
4 张志清,马涤辉,张昱;多发性硬化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及病理机制探讨[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6期
5 何志义,吕昌龙,刘凤芝,付国,王刚;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TGF←β_1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0年03期
6 王琳,黄绍敏;趋化因子与多发性硬化[J];国外医学(儿科学分册);2000年05期
7 王集科;多发性硬化的研究进展[J];广西医学;2000年01期
8 刘芳,董佑忠,沈桂权;脊髓型多发性硬化6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0年01期
9 马云方,杨丽军;以癫痫为首发症状的多发性硬化1例[J];河北医药;2000年06期
10 薛文俊,谢淑萍,马荣;110例多发性硬化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砺;梁战华;王恺悦;赵航;;多发性硬化复发与糖皮质激素剂量相关体会[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郑建玲;周列民;;多发性硬化伴发癫痫发作[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刘晓艳;孙怡;;补肾固髓片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4 陈瑛;;多发性硬化20例临床分析[A];第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系统疾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5 刘师莲;祁维平;刘贤锡;;多发性硬化患者脑脊液蛋白质组的初步研究[A];中国蛋白质组学首届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3年
6 孙怡;;中西医结合治疗多发性硬化[A];第五次全国中西医结合神经科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7 孙庆利;谢汝萍;;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4年
8 杨喜珍;史长青;;多发性硬化的诊断与鉴别[A];中国医师协会第二届康复医学论坛、中国康复医学会第四届青年学术会议、北京康复医学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9 莫雪安;陆锐;秦超;凌莉;郑金瓯;赖永榕;马朝桂;;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研究——1例研究分析[A];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神经病学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郑奎宏;马林;郭勇;郭行高;梁丽;;多发性硬化颈髓扩散张量成像的初步研究[A];2005年中国神经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仇逸;专家呼吁关爱多发性硬化患者[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2 记者 王雪飞;我国将建8个多发性硬化诊疗培训基地[N];健康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邱爽;多发性硬化易致残[N];保健时报;2010年
4 北京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张华;多发性硬化极易误诊[N];光明日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颖;多发性硬化,易被误诊的神经病[N];科技日报;2010年
6 驻京记者 李瑶;多发性硬化——缓解期亦应规范治疗[N];医药经济报;2011年
7 李玉花;给予多发性硬化患者更多关注[N];健康报;2013年
8 见习记者 张洋洋;多发性硬化的病因及科学预防[N];河南科技报;2013年
9 主任医师 陈金亮;如何防止多发性硬化复发[N];工人日报;2001年
10 李海峰;谁来诊治多发性硬化[N];健康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蒋天裕;多发性硬化康复评定及康复体操方案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2 董万利;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D];苏州大学;2002年
3 郑能aF;多发性硬化的蛋白质组学和病理学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4 田书娟;不同年龄组多发性硬化患者对比研究及巴曲酶治疗实验性变态反应性脑脊髓炎机制探讨[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5 金范莹;多发性硬化患者临床特点的性别差异比较[D];浙江大学;2013年
6 田财军;多发性硬化从内毒论治的理论与实验研究[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8年
7 吴畏;多发性硬化中医证候学规律的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3年
8 王芳;多发性硬化的磁共振成像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9年
9 毛悦时;病毒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和实验室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10 杨帆;疏肝健脾固髓方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及机制的初步研究[D];中国中医科学院;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颖;多发性硬化脑脊液蛋白质组学分析[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2 赵平平;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差异蛋白质组学研究[D];河北医科大学;2008年
3 江宗泽;云南多发性硬化女性病人雌激素受体基因易感性研究[D];昆明医学院;2009年
4 邓琦;多发性硬化的治疗现状及瞻望[D];河北医科大学;2009年
5 焦彦岭;多发性硬化患者外周血骨桥蛋白表达及意义的研究[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6 赵佳丽;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7 宋雯;多发性硬化19例临床分析并文献复习[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8 于萍;多发性硬化的免疫机制[D];河北医科大学;2010年
9 林海谅;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析及血清尿酸与多发性硬化关系探讨[D];福建医科大学;2004年
10 刘芳;多发性硬化的临床分析[D];中国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6919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691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