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VISTA技术在头颈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
本文选题:头颈动脉夹层 切入点:壁间血肿 出处:《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摘要】:第一部分头颈动脉夹层3D-VIST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特点的初步探究研究目的采用3D-VISTA技术对头颈动脉夹层血管行高分辨率成像,旨在通过观察病变形态特征等情况,更好的认识头颈动脉夹层(Cervicocerebral artery dissection,CCAD),并与其他引起血管狭窄的疾病鉴别。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神经外科及神经内科2012年1月至2017年4月间收治的符合下述标准的病例总共36例(46支血管)。纳入标准为:1)成年患者(即年龄大于18岁),临床表现为脑卒中或TIA和/或颈部疼痛和/或头痛;2)MRA、DSA、CTA或临床证实或高度怀疑头颈动脉存在夹层者。收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应实验室检查。所有检查均得到患者及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扫描设备、扫描序列及参数所有患者均采用 Philips 3.0 T(Netherlands,Achieva or Ingenia)超导磁共振扫描仪,采用颈动脉8通道相控阵表面线圈或标准头颈部16通道正交线圈。所有患者先进行头颈部血管3D TOFMRA扫描,以取得血管大体影像,在3D TOF MRA的基础上进行3D-VISTA扫描定位,行目标血管的冠矢状位或轴位等多角度、多方位扫描,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扫描角度。扫描序列及参数如下:3D TOF MRA,TR20 ms,TE 3.5 ms,FOV 140 mm×140 mm,层厚 1.4 mm;T2WI VISTA,TR 2000ms,TE 135ms,FOV 130mm×130mm,层厚1.2mm,ETL 25,矩阵256×256;T1WISPAIRVISTA,TR350ms,TE18ms,FOV 130mm×130mm,层厚1.2 mm,ETT 25,矩阵256×256;T1W1增强,静脉注射Gd-DTPA,浓度为 10%,剂量取 0.2ml/kg。3、图像质量及定性分析3.1图像质量由2名高年资影像医生分别采用双盲法对3D-VISTA及3D TOF MRA的图像质量进行分析,将运动伪影重、图像质量差(3D-VISTA不能显示管壁及管腔内情况)的病例予以排除。同时对3D-VISTA图像进行阅片,独立评估有无夹层,意见不一致时协商解决,并记录夹层的影像征象。3.2图像定性分析及统计各序列信号参照标准:颈部血管以胸锁乳突肌作为参照,颅内血管以邻近脑实质作为参照。观察壁间血肿、双腔、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的位置及形态,分析壁间血肿信号及其T1WI信号强度与时间的关系,计算夹层血管形成壁间血肿的时间t(单位天),即发病到行3D-VISTA检查的时间。结果1、3D-VISTA诊断36例(46支血管)CCAD患者。男30例,女6例,年龄23-79岁,平均46.94 ±12.45岁。存在诱因者6例,吸烟患者6例,嗜酒及糖尿病患者各5例,高血压患者12例,高脂血症患者7例,高同型半管氨酸患者8例。2、46支病变血管中,累及ICA颅外段21支,ICA颅内段1支,V颅内段11支,V颅外段5支,BA5支,MCA3支。8例同时累及多支头颈动脉血管。3、46支血管中壁间血肿30支(65.22%),内膜片25支(54.35%),双腔征22支(47.83%),夹层动脉瘤或动脉瘤样扩张10支(21.74%)。壁间血肿沿血管腔呈螺旋状走行16支(53.33%)。6支壁间血肿呈斑点状,19支呈新月形,13支呈类圆形,3支呈长条状。4、壁间血肿形成的时间范围为5~180天,其中7天者3支,2支60天,余25支形成时间为7~60天。结论1、3D-VISTA技术能够清晰显示CCAD特征性征象壁间血肿、双腔征、内膜片及动脉瘤样扩张的形态、范围及信号。2、壁间血肿形态与扫描切面密切相关,可呈斑点状、结节状、新月形、圆形、长条状。壁间血肿沿血管腔呈螺旋状走行为壁间血肿的典型征象。3、T1WI SPAIR VISTA分辨率高,对壁间血肿敏感,能显示小壁间血肿;壁间血肿的信号强度与发病时间相关,小于1周到大于2月,MRI不易观察到壁间血肿。4、3D-VISTA技术能区分头颈动脉夹层性血管狭窄及非夹层性血管狭窄,能够对造成CCAD的部分病因进行鉴别。第二部分头颈动脉夹层的3D-VISTA与3D TOF MRA、DSA对比研究研究目的探讨3D-VISTA技术对CCAD的诊断价值,并与DSA、3D TOF MRA进行对比分析。材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收集我院神经内科及神经外科2012年1月至2016年12月间收治的符合以下入选标准的患者86例,纳入标准如下:1)成年患者,临床表现为脑卒中或TIA和/或颈部疼痛和/或头痛;2)MRA、CTA、DSA及临床诊断四项中至少一项怀疑或确诊头颈血管具有夹层者;5)同时具有DSA、3D TOFMRA检查资料者。所有患者检查均得到伦理委员会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扫描设备、序列及参数扫描设备、3DTOFMRA及3D-VISTA检查方式、成像参数同第一部分。DSA检查:术前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类药物。采用Seldinger技术行股动脉插管。置导管鞘后立即静脉推注肝素5000IU。在导丝引导下置入猪尾巴造影导管,先行主动脉弓及弓上大血管造影检查,然后用5F单弯造影管行双侧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造影、锁骨下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造影,进管过程均在透视下进行。造影结束后给予肝素抗凝,穿刺部位局部压迫止血15min,再加压包扎。3、图像质量分析:同第一部分。4、图像分析:将头颈血管分为颈内动脉(ICA)组、大脑中动脉(MCA)组及椎基底动脉(VBA)组。椎动脉采用五段法,前四段为颅外段,第五段为颅内段。3D-VISTA、3DTOFMRA图像上确诊CCAD的依据为壁间血肿、双腔征、内膜片及夹层动脉瘤;DSA检查确诊依据为内膜片、双腔征、夹层动脉瘤。分别记录3D-VISTA、3DTOFMRA、3D-VISTA结合3DTOFMRA、DSA四种方法诊断结果,计为夹层、非夹层、怀疑或不确定。所有病例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确定夹层或非夹层。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20.0进行统计处理。(1)行3D-VISTA、3D TOF MRA、VISTA结合3DTOFMRA、DSA两两间的差别性检验(McNemar检验),评价各方法诊断CCAD有无差别;(2)分别分析3D-VISTA、3DTOFMRA、VISTA结合3D TOFMRA、DSA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的一致性,计算Kappa值,(3)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标准,分别评价3D-VISTA、3D-VISTA结合3DTOFMRA对ICA组、VBA组、MCA组夹层的诊断效能,并计算特异性、敏感性、阴性预测值、阳性预测值、诊断符合率、Youden指数等指标。结果1、共86例患者(男74,女12)、113支血管图像质量满足要求。2、3D-VISTA 分别与 3D TOF MRA、3D-VISTA 结合 3D TOF MRA、DSA诊断 CCAD 的 McNemar 检验 P 值分别为 0.00、0.17、0.01;3D TOF MRA 与3D-VISTA 结合 3DTOFMRA、DSA 的 McNemar 检验 P 值分别为 0.00、0.83;3D-VISTA 结合 3D TOF MRA 与 DSA 的 McNemar 检验 P 值为 0.00。(备注:P值为0.00者,实均为P0.005)3、以临床最终诊断结果为对比标准,3D-VISTA、3DTOFMRA、3D-VISTA结合 3D TOFMRA、DSA 诊断夹层的 Kappa 值分别为 0.89、0.62、0.94、0.53。4、3D-VISTA诊断ICA组夹层的特异性(Sp)、敏感性(Se)、阴性预测值(NPV)、阳性预测值(PPV)、诊断符合率(DCR)、Youden指数分别为100%、94.74%、96.67%、100%、97.92%、94.74%,VBA 组的 Sp、Se、NPV、PPV、DCR、Youden 指数分别为 100%、90.48%、93.94%、100%、96.15%、90.48%,MCA 组的 Sp、Se、NPV、PPV、DCR、Youden 指数分别为 100%、100%、100%、100%、100%、100%。5、3D-VISTA结合3DTOFMRA诊断ICA组夹层的Sp、Se、NPV、PPV、DCR、Youden 指数等指标分别为 100%、94.74%、96.67%、100%、97.92%、94.74%,VBA 组的 Sp、Se、NPV、PPV、DCR、Youden 指数等指标分别为 100%、100%、100%、100%、100%、100%,MCA 组的 Sp、Se、NPV、PPV、DCR、Youden指数等指标分别为 100%、66.67%、90.91%、100%、92.31%、66.67%。结论1、3D-VISTA技术可以准确评估CCAD是否存在;2、DSA作为传统诊断血管性疾病的“金标准”,与临床最终诊断结果相比,一致性一般;3、3D-VISTA 检查诊断 CCAD 较 3D TOF MRA、DSA 更准确,结合 3D TOF MRA可提高诊断准确性;4、3D-VISTA技术对MCA夹层的诊断效能优于ICA及VBA夹层;而结合3DTOFMRA后,对VBA夹层的诊断效能提高,并优于ICA及VBA夹层;5、对于其他影像学检查无法确诊的CCAD病例,可行病变段血管3D-VISTA扫描,提高诊断正确率。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R743.3;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宜澜;吴锦林;朱星红;;颈动脉夹层病因学研究进展[J];医学综述;2009年23期
2 李军苗;沈剑敏;李海军;吴亮;;颈动脉夹层3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吉林医学;2012年20期
3 黎红华;濮捷;廖光昊;武强;;颈动脉夹层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09年01期
4 李海军;于盈;;颈动脉夹层在神经内科误诊3例分析[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2年04期
5 Konrad C.,Langer C. ,Mü ller G.A. ,王晓琳;自发性颈动脉夹层的蛋白酶抑制因子[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5年05期
6 周宏智;张云峰;吴新民;柯开富;;急性颈动脉夹层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J];江苏医药;2013年22期
7 方琪;赵红如;杜娟;;颈动脉夹层的抗栓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4年08期
8 Longoni M.;Grond-Ginsbach C.;Grau A.J. ;李青波;;ICAM-1E469K基因多态性是自发性颈动脉夹层的一个危险因素[J];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神经病学分册);2006年09期
9 O.Naggara;E.Touzé;R.Marsico;X.Leclerc;T.Nguyen;J.L.Mas;肖芳;;在自发颈动脉夹层中与生物炎症反应相关的动脉周水肿的高分辨MR成像[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09年06期
10 张敏;黄晓霞;;1例带膜支架置入治疗颈动脉夹层病人的护理[J];护理研究;2011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郑峥;刘君鹏;程琼;李永坤;汪银洲;;颈动脉夹层的临床特点和治疗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李海军;;颈动脉夹层在神经内科漏诊反思与再认识[A];2012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陈映萍;秦超;;c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河北河间 程怀孟;颈动脉夹层三联症[N];上海中医药报;2012年
2 昝晓琴;Vista,谁的数字巅峰[N];中国企业报;2007年
3 王红 本报记者 吕松华;雅虎中国参加Windows vista测试[N];大众科技报;2006年
4 ;Vista可望创造700亿美元商机 增加10万个新工作机会[N];电子资讯时报;2006年
5 ;Vista用户数增长 “担忧”也在增加[N];计算机世界;2007年
6 本报记者 李鹏;Vista登台 电脑升级进退两难[N];北京科技报;2007年
7 李叶;微软vista普及存患 XP是最大障碍[N];中国联合商报;2007年
8 维佳;自动记录上次登录Vista的时间[N];中国税务报;2007年
9 杨国强;17厂商推出Vista电脑电脑硬件将被逼升级[N];第一财经日报;2006年
10 ;安全工具恭候Vista亮相[N];计算机世界;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蒋春秀;3D-VISTA技术在头颈动脉夹层中的应用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7年
2 杨胜男;颈动脉夹层一例报道并文献复习[D];山东大学;2015年
3 常俊森;42例颈动脉夹层临床特点、再通随访及预后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6年
4 林汉斌;头颈动脉夹层17例临床特点及疗效分析[D];福建医科大学;2013年
5 陈映萍;颈动脉夹层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D];广西医科大学;2010年
6 姜雯婷;《vista看天下·中国》栏目特色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72429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7242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