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的初步研究
本文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15年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的初步研究
苏仲奕
【摘要】:进入20世纪中叶尤其是21世纪以来,放射性物质的开发和使用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密切。放射性物质的使用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严重威胁。核泄漏,核武器以及放射治疗的副作用随时都在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放射损伤分为急性和慢性两大类。急性放射病损伤综合征是一类涉及神经系统,造血系统以及消化系统的全身性疾病【1】,临床症状多种多样,严重时可以造成患者的死亡。造血系统对放射线极为敏感,放射线会抑制HSC的活性,从而引起全血细胞减少并激发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放射线累及肠道时会引起肠上皮细胞的坏死及脱落,继而引发消化道出血,严重腹泻,毒血症及菌血症。放射线还可以破坏人体血脑屏障,造成脑水肿及脑膜炎,使患者出现抽搐,谵妄等神经系统症状。皮肤是包绕人体的最大器官。当机体遭受辐射时,皮肤首当其冲要受到损害。轻者可以出现斑疹等炎性改变,重者可以出现浅表糜烂,当放射线累及真皮深部及皮下组织时,甚至可以出现难治性溃疡。临床上,放射损伤的处理和治疗往往十分困难和复杂【2】。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放射线破坏组织器官功能,引起皮下血管闭塞。MSCs是一种来源于早期中胚层和外胚层的非造血干细胞。它呈长梭形,贴壁生长,广泛存在于人体的BM,UC和脂肪组织中。MSCs表达CD73,CD90和CD105,不表达造血系统表面标记及HLA-DR,且体外可以诱导分化为骨组织,软骨组织及脂肪组织。目前,人类已经建了稳定和可靠地从骨髓和脐带中分离并培养MSCs的方法并且MSCs具有低免疫原性,这就为临床输注同种异体MSCs治疗疾病奠定了基础。国内外大量学者已经证实MSCs对GVHD,MI,AD及SCI有明显的治疗作用。MSCs参与损伤修复的全过程,它可以通过促进抑炎因子的释放和抑制炎症因子的分泌抑制损伤部位的炎症反应,同时它还可以通过旁分泌途经促进多种生长因子和细胞因子的分泌,尤其是VEGF、PDGF及EGF等。MSCs可以分泌抗菌肽LL-37以此减少损伤部位病原菌的生长。以上这些作用是十分有利于损伤修复的。MSCs作为细胞治疗的种子细胞应用于临床其生物安全性是我们首要考虑的问题。大量研究证实临床输注MSCs是安全可靠的。本论文通过SD大鼠放射复合皮肤损伤模型对人脐带MSCs对放射复合皮肤损伤的修复作用进行初步研究,为临床应用奠定基础。首先,取SD大鼠,8%Na2S溶液备皮,10%的水合氯醛(剂量:0.3ml/100g)经腹腔麻醉,通过直线加速器产生的β射线(照射总量:40Gy)照射大鼠右臀部2.5cm X2.0cm的区域,然后用无菌手术器械内做一1.5cm的圆形伤口,要求深达皮下组织全层。将制备好的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两组,随后将复苏后经传代培养的人脐带MSCs经尾静脉注射入实验组大鼠体内(5.0X106/ml/只),而对照组大鼠注射同等量的生理盐水。分别在注射后的5d,7d,11d,14d,17d,28d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大鼠伤口愈合情况。观察内容主要为伤口大小,有无渗血及渗液,伤口结痂情况等。实验结果:1.实验组大鼠在注射MSCs7d后伤口已无明显渗血且炎性渗出比空白组明显减少。2.至28d时,实验组伤口比对照组伤口明显缩小,创面干燥且已无明显渗血及炎性渗液。以上结果表明:人脐带MSCs确实具有促进大鼠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作用。其次,再次通过上述方法制备大鼠放射复合皮肤损伤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荧光素酶基因腺病素转染人脐带MSCs并观察转染效果,制备5.0X106/ml,1.0X107/ml,2.0X107/ml三种浓度的人脐带MSCs并将MSCs经尾静脉分别注射入三组大鼠体内,荧光素(剂量:2mg/100g)经腹腔注入大鼠体内,随后使用IVIS活体成像系统观察人脐带MSCs在大鼠模型中的分布。实验结果:1.经尾静脉注射人脐带MSCs,注射2h后其主要积聚于肺脏,4h以后肺部荧光信号强度逐渐减弱,荧光信号至多持续3d。2.经尾静脉注射2.0×107个人脐带MSCs的大鼠损伤部位在注射2h后出现细胞积聚,2h以后荧光信号强度逐渐增强;而注射5.0×106个和注射1.0×107个人脐带MSCs的大鼠损伤部位始终未见荧光信号。实验结果表明:人脐带MSCs可以通过向损伤部位的迁移和定植参与大鼠放射复合皮肤损伤的修复。最后,我们使用琼脂糖溶液和含20%FBS的DMEM培养基在6孔细胞培养板上制备底层琼脂,待其室温下凝固后备用。然后取hela细胞悬液和人脐带MSCs悬液与琼脂糖溶液制备上层琼脂。人脐带MSCs终浓度为250个/孔(低剂量组),500个/孔(中剂量组)和1000个/孔(高剂量组)。同时设立hela细胞阳性对照组500个/孔及空白对照组。将6孔细胞培养板放入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显微镜下连续观察不同时间内人脐带MSCs和hela细胞是否有集落形成。实验结果:1.hela细胞阳性对照组在培养至7d时,镜下即可见有明显集落形成,随着培养时间的推移,集落数目逐渐增多,体积逐渐变大。培养至14d时,肉眼可见有集落形成。2.实验组人脐带MSCs及空白对照组至培养结束均未见有集落形成。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人脐带MSCs在体外短期内不具有致瘤性。综上所述,本研究证实了人脐带MSCs通过向放射损伤部位的迁移和定植以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的修复,并且其体外短期内不具有致瘤性,为人脐带MSCs在临床上治疗放射损伤尤其是放射所导致的难治性皮肤溃疡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R818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秦秀军;张伟;李建国;魏锦萍;阚卫军;李荣荣;;人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致瘤性研究[J];天津医药;2013年02期
2 李晨;张斌;陈虎;;间充质干细胞的体外标记方法及其体内分布研究新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1年05期
3 庞一琳;汤永永;李倩;谢婧;臧学峰;刘婷婷;张斌;陈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对血液恶性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J];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2013年07期
4 Rui Wang;Wei Yuan;Qiang Zhao;Peng Song;Ji Yue;Shi-De Lin;Ting-Bao Zhao;;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preventing and treating acute radioactive enteritis with 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J];Asian Pacific Journal of Tropical Medicine;2013年12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孙儒雅;徐玉清;;纳米铁氧体粒子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示踪研究进展[J];癌症进展;2013年03期
2 何君;李洋;陈威;郝好杰;李名烁;韩瑞红;武鑫;卢星辰;金翠英;郭珣;易辉;李晓岑;赵颖;武岩;徐玉环;;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静脉输注小鼠的安全性[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13年09期
3 杨永滨;赵占学;刘元昀;姚琪;刘浩然;张荣贞;张亚玉;;扶正活血清热方预防大鼠急性放射性肠炎机制分析[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4年13期
4 苏仲奕;杨在亮;汤永永;扈江伟;盛宏霞;徐曼;张斌;陈虎;;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大鼠放射复合皮肤损伤及其体外致瘤性[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4年37期
5 杨阿碰;唐灵涛;陈君敏;;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抑制淋巴瘤细胞增殖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14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秀英;人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免疫抑制作用机制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张毛毛;壳聚糖膜联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促进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D];广州医科大学;2014年
2 杨谕晨;虫草多糖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机制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张坚;朱维铭;龚剑峰;张伟;李宁;黎介寿;;基因修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放射性肠损伤的修复作用[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8年03期
2 单信芝;韩磊;马爱国;尚庆军;;β-胡萝卜素对急性放射损伤大鼠小肠黏膜结构和屏障功能的影响[J];肠外与肠内营养;2009年06期
3 付霞霏;何援利;杨芳;彭冬先;刘木彪;;BrdU,CFSE和GFP标记大鼠间充质干细胞的比较[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5期
4 赵元珍;高春芳;刘春霞;;谷氨酰胺胃肠外营养对放射性肠炎鼠小肠上皮细胞的增殖作用[J];实用医药杂志;2007年12期
5 范秀波;刘天庆;郝永杰;刘洋;马学虎;崔占峰;;脐带血来源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条件的优化[J];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2008年08期
6 孟淑芳;林林;李修兰;冯建平;王佑春;李德富;;软琼脂克隆法与裸鼠体内接种法检测细胞致瘤性的比较[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06年05期
7 侯睿;;间充质干细胞与肿瘤的关系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11年03期
8 魏俊吉;王任直;陆菁菁;王裕;樊晓彤;冯逢;马文斌;杨义;李桂林;窦万臣;金征宇;孔燕国;;超顺磁性氧化铁标记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大鼠脑卒中的磁共振活体追踪[J];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2007年01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本刊编辑部;;我国首家间充质干细胞库在天津落成[J];中国药业;2006年07期
2 张鑫;赵桂秋;;间充质干细胞在眼科领域的研究与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年06期
3 史春梦;;间充质干细胞表述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14期
4 瞿海龙;边剑飞;张冰;王颖;周英莲;;间充质干细胞临床应用的前景与困惑[J];医学研究与教育;2011年05期
5 郭子宽;;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中的几个问题[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2年01期
6 李炳尧;武晓云;吴岩;;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与培养:从实验室到临床[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13年14期
7 吴实;邓列华;;皮肤间充质干细胞在促进皮肤愈合中的作用[J];实用皮肤病学杂志;2013年03期
8 吴清法,王立生,吴祖泽;间充质干细胞的来源及临床应用[J];军事医学科学院院刊;2002年03期
9 黄定强;间充质干细胞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2003年03期
10 付文玉,路艳蒙,乔东访,朴英杰;运用组织工程学原理构建间充质干细胞的三维培养体系[J];潍坊医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可;王丁;韩之波;朱德林;韩忠朝;;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发挥免疫活性的研究[A];第12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论文摘要[C];2009年
2 金明顺;张毅;贾秀芬;周燕华;闫妍;刘慧雯;;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以及多潜能分化的研究[A];中国解剖学会第十一届全国组织学与胚胎学青年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李争艳;刘杨;翟丽丽;杨迷玲;王立峰;;间充质干细胞在肿瘤发展过程中的作用[A];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2009年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张彦;李尚珠;;间充质干细胞在血管工程中的机制及应用[A];2009全国中西医结合周围血管疾病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9年
5 石玉;戴尅戎;;周期性拉应力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影响的研究[A];第九届全国生物力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9年
6 黎娇;朱争艳;杜智;骆莹;王鹏;高英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泌物对肝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A];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第30次学术年会暨生物医学工程前沿科学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7 谭远超;Kevin;姜红江;黄相杰;周纪平;;间充质干细胞在骨伤疾病治疗中的应用[A];首届全国中西医结合骨科微创学术交流会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8 唐佩弦;;间充质干细胞及其临床应用前景[A];第三届全国血液免疫学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3年
9 戴育成;;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应用[A];2005年华东六省一市血液病学学术会议暨浙江省血液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5年
10 胡琳莉;王昕荣;钱坤;李舟;杨薇;朱桂金;;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子宫内膜分化的实验研究[A];第一届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中国动物学会生殖生物学分会联合年会论文汇编[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满学杰;[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2 满学杰;[N];医药经济报;2008年
3 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输血科 李忠俊 整理 吴刘佳;[N];健康报;2013年
4 上海生科院 上海交大医学院健康科学研究所 曹楷;[N];上海科技报;2014年
5 记者 陈建强;[N];光明日报;2006年
6 记者 冯国梧;[N];科技日报;2007年
7 实习生 刘霞;[N];科技日报;2007年
8 本报记者 王新佳;[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9 冯国梧;[N];科技日报;2008年
10 刘莹清;[N];北方经济时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郑楚萍;功能化纳米粒子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的影响及细胞成像的应用[D];暨南大学;2015年
2 王皓;五指山小型猪OCT-4、SOX-2基因在骨髓间充质与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过表达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3年
3 孔德晓;间充质干细胞及胰岛素分泌细胞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及应用基础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4 董苑;SDF-1复合PDPBB的构建及对间充质干细胞趋化影响的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年
5 王磊;诱导胎盘来源间充质干细胞向成牙骨质细胞分化的实验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6 房贺;连接黏附分子A在促进MSC修复CC14肝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机制[D];第二军医大学;2015年
7 陈洁;间充质干细胞外泌体对急性肺损伤小鼠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5年
8 李雪;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调节机制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5年
9 陈可;人脐带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免疫调节作用[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10年
10 王静;胎儿来源的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间充质干细胞在肝纤维化中治疗机制的研究[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超;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AC基因亚型的表达及AC3对其纤毛长度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5年
2 林涛;壳聚糖水凝胶复合脂肪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川北医学院;2015年
3 彭龙英;心肌营养素1促进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神经分化存活及PI3K/Akt信号通路机制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年
4 乔晓慧;酸性环境对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5 张红霞;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鉴定及其对人肺癌细胞恶性表型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顾立超;BTK抑制剂对间充质干细胞miR-21的调节作用[D];河北联合大学;2014年
7 王文杰;鸭胚间充质干细胞生物学特性及其移植修复肝损伤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5年
8 张猛;血管内皮前体细胞对间充质干细胞分化潜能的影响[D];石河子大学;2015年
9 马丽媛;利用MyoD基因诱导绵羊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10 宋维文;MicroRNA-133诱导绵羊间充质干细胞分化为成肌细胞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促进放射复合皮肤损伤修复的初步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7655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765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