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和破裂风险评估

发布时间:2016-11-22 21:35

  本文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和破裂风险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重庆医科大学》 2012年

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和破裂风险评估

李剑秋  

【摘要】:目的:探讨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VCTDSA)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比较。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7月至2012年2月同时行VCTDSA及3D-DSA检查的疑似动脉瘤患者的影像资料74例,男31例,女43例,平均年龄为48.3岁。此两项检查时间不超过一周,将3D-DSA和介入栓塞术结果作为参照标准。由两名有经验的神经影像医师(评价者A和评价者B)行双盲法分析,分别记录动脉瘤检出的个数、部位及大小。评价VCTDSA的诊断效能(包括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及两评价者用两种技术评价动脉瘤的一致性。 结果:确诊动脉瘤94个,3D-DSA检出94个,VCTDSA检出93个(评价者A检出93个,评价者B检出92个)。评价者A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8.9%、100%、100%和92.9%,检出<3mm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6.7%、100%、100%和92.9%;评价者B检出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9%、100%、100%和86.7%,检出<3mm动脉瘤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3.3%、100%、100%和86.7%;而两者检出≥3mm动脉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是100%。3D-DSA和VCTDSA在检出动脉瘤个数、部位和大小方面得到了很好的评价者间的一致性(κ值分别为0.97、0.99和0.82)。 结论:VCTDSA的动脉瘤检出效能与3D-DSA相当,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影像诊断的准确方法。 目的:通过观察颅内动脉瘤的形态学特征与破裂风险的关系,从而初步预测动脉瘤的破裂风险。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2月至2011年6月在我院确诊的154例194个颅内动脉瘤资料,男58例,女96例,平均年龄57.9岁,其中破裂组61例(82个动脉瘤)和未破裂组93例(112个动脉瘤),测量瘤体长度、瘤颈宽度,计算瘤体长度与瘤颈宽度的比值(AR值),观察形状及子囊情况,,包括有无子囊、子囊个数及位置,分析以上指标与破裂的相关性。 结果: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度4.95±4.80mm,瘤颈宽度3.55±3.10mm,AR值1.21±0.68,47.6%有子囊;未破裂组平均瘤体长度2.75±2.65mm,瘤颈宽度2.85±1.90mm,AR值0.96±0.55,14.3%有子囊。两组间有无子囊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界瘤体长度、瘤颈宽度和AR值分别为3.65mm、3.35mm和1.135;瘤颈宽度<3.35mm时的破裂风险是>3.35mm时的2.05倍,瘤体长度>3.65mm时的破裂风险是<3.65mm时的3.76倍,AR值>1.135时的破裂风险是<1.135时的3.18倍,有子囊的破裂风险是无子囊的5.64倍。破裂组以囊状动脉瘤为主(37.8%),未破裂组以锥形动脉瘤为主(61.6%),两组间形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颅内动脉瘤的瘤体长度、瘤颈宽度、AR值和子囊形成是动脉瘤破裂的危险因素,瘤体越长、瘤颈越小、AR值越大或有子囊形成,动脉瘤破裂风险越大;破裂动脉瘤多为囊状,未破裂动脉瘤多为锥形。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R816.1;R743.3
【目录】:

下载全文 更多同类文献

CAJ全文下载

(如何获取全文? 欢迎:购买知网充值卡、在线充值、在线咨询)

CAJViewer阅读器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7条

1 谢明祥;李毅;刘同华;李刚;犹春跃;肖顺武;张学军;;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42例临床分析[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07期

2 陈轶;孙清荣;廖翠薇;戚跃勇;;CTA减影法在颅内动脉瘤检查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年22期

3 范晓;吕发金;罗天友;彭娟;方维东;孙晓川;;颅内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4 潘少咏;张千;李先锋;;颅内动脉瘤的病理发展阶段与脑血管DSA表现[J];广西医学;2007年01期

5 赵剑婷;车振勇;吕发金;王慧敏;;脑血管畸形的VCTDSA研究[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0年09期

6 吕发金;张丽娟;房文皓;李琦;李咏梅;谢鹏;;减影CTA和64层VCTDS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价值的比较[J];重庆医科大学学报;2008年10期

7 吕发金;谢鹏;罗天友;张志伟;何怡红;孙晓川;牟君;方维东;;数字减影CT血管成像在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价值[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7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范晓;罗天友;;CT及MR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进展[J];重庆医学;2008年18期

2 刘彭华;许忠新;王冰;杨新利;李煊;石洁;;64排减影CTA技术在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0年19期

3 吴奇华;张丽娟;杨仕海;吕发金;;同步与非同步扫描对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图像质量的影响[J];重庆医学;2011年19期

4 张琦;;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J];长治医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5 罗贤斌;;16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诊断价值[J];当代医学;2011年36期

6 尤云峰;吕富荣;吕发金;肖智博;万兵;;CT血管造影减影技术在脑静脉系统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08期

7 阮健;孙晓川;吕发金;唐文渊;;64层三维CT血管成像对颅内血管畸形的诊断及治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13期

8 陈志;唐卫华;缪洪平;吴南;朱刚;冯华;;大脑中动脉动脉瘤破裂伴脑内血肿的早期手术治疗[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8年24期

9 吕发金;吕富荣;肖智博;张志伟;尤云峰;万兵;;小剂量团注法测试脑血管VCTDSA扫描延迟时间优化研究[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10 范晓;吕发金;罗天友;彭娟;方维东;孙晓川;;颅内交通动脉瘤的发生与Willis环变异的关系[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9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鲁刚;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2 吕发金;脑血管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3 佟丹;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在国人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巍;多层螺旋CTA对颅内前交通动脉瘤的应用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宁刚;64排及256层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D];吉林大学;2011年

3 杨烈;头颈部血管的三维CT解剖及临床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4 谢惠;大脑中动脉容积CT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5 盛波;后颅窝区静脉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及临床应用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6 刘楠;CT血管成像直窦解剖结构与慢性脑积水相关性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11年

7 史晓蓓;64层螺旋CT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价值[D];石河子大学;2010年

8 黄钟情;64排CTA在颅内动脉瘤诊治中的应用研究[D];汕头大学;2011年

9 王建;双能量颅脑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临床价值[D];山东大学;2011年

10 闫卫鹏;MDCTA在颈内动脉瘤诊断和术前评估中的临床价值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朱新进 ,熊华峰 ,李蜀光 ,曾惠良 ,梁坚豪 ,李佩文;16排CT血管分析软件在颈动脉海绵窦瘘瘘口显示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05年03期

2 杨春艳;刘卫金;王玉锦;;16层螺旋CTA在脑血管病变中应用的评价[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6年01期

3 庞长河,宋来君,刘献志;颅内动脉瘤55例显微手术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4 孙红卫,张志强,宋来君;巨大脑动脉瘤5例手术治疗体会[J];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2004年02期

5 李建华,贺能树,孙建中;颅内交通动脉瘤与Willis环血流动力学变化的关系[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2年01期

6 高鹏;陈左权;顾斌贤;潘庆刚;邓东风;凌锋;;大脑前动脉A1段优势和前交通动脉瘤相关性研究[J];同济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年04期

7 谭继善;王淑慧;蒋敏;陆培松;蒋令;;CTA减影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J];医学影像学杂志;2006年05期

8 刘承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进展[J];江苏医药;2000年11期

9 唐文渊,李明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对颅内动脉瘤形成的影响——36例颈动脉结扎术后造影随访研究[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1992年03期

10 赵继宗;我国颅内动脉瘤外科治疗现状和展望[J];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01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勇安;;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进展[J];中国脑血管病杂志;2007年02期

2 李健;黄正松;赵德才;徐延斌;;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12例[J];沈阳部队医药;1999年04期

3 谢家斌;郑佳坤;林小聪;蔡玮;汪朝阳;;颅内动脉瘤术中破裂的原因及应急处理措施[J];汕头大学医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吴承龙;张桂运;陈左权;顾斌贤;吴春红;俞丽敏;;Orbit三维弹簧圈在颅内动脉瘤栓塞中的应用[J];浙江医学;2007年05期

5 谭启富;蔡学见;;脑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2例[J];医学研究生学报;1989年04期

6 吕振普;徐永革;;颅内动脉瘤破裂前的少量渗血和不明原因的蛛网膜下腔出血[J];国际脑血管病杂志;1993年01期

7 王宪荣;林秋泉;张保民;张存生;;外伤性颅内动脉瘤和动静脉瘘[J];中华创伤杂志;1990年04期

8 严琪,李玉保,杨志敏,田芳镇;10例颅内动脉瘤的显微手术治疗[J];云南医药;1999年04期

9 丁立祥;;动脉瘤破裂与吸烟有关[J];国外医学情报;2001年07期

10 陈益民;杨华;王凡;宋世宾;刘健;;显微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23例报告[J];贵州医药;2006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晓川;夏小辉;;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处理[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2 朱刚;陈志;缪洪平;;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及其并发症处理[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田新华;黄延林;陈锷;陈陆馗;杨芳裕;李泉清;张峰林;邓志鸿;孙瑾;康俊龙;;颅内动脉瘤锁孔手术的适应证选择和手术技巧[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六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11年

4 刘荣耀;;颅内动脉瘤的手术技巧(附426例报告)[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7年

5 周选民;徐霖;李小力;;3D DSA与常规DS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对比研究[A];湖北省抗癌协会肿瘤介入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肿瘤介入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李春华;;旋转DSA技术在诊断颅内动脉瘤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7 毛海英;陈志仁;梁妍;方昊;吴祥才;佟影;;MRA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与CTA的对比研究[A];中华医学会第十三届全国放射学大会论文汇编(下册)[C];2006年

8 曾宪强;王荣勤;丁小琳;李义;张涛;尤国庆;;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A];全国非血管性与血管性介入新技术学术研讨大会(第二届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提高班、第二届河南省肿瘤介入诊疗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4年

9 张宏;傅伟明;陈鹏;石键;;未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探讨[A];2008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8年

10 李德秀;李春华;赵年;夏进东;;3D DSA在颅内动脉瘤介入诊疗中的应用[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 杨鹏飞;[N];健康报;2009年

2 朱凤霞;[N];淄博日报;2011年

3 刘建民 张永巍 (上海长海医院临床神经医学中心主任、神经外科主任 刘建民);[N];文汇报;2009年

4 白毅;[N];中国医药报;2009年

5 记者匡远深;[N];健康报;2009年

6 匡远深;[N];中国医药报;2009年

7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神经外科 石祥恩;[N];健康报;2009年

8 李华;[N];自贡日报;2010年

9 河北大学附属医院 杨凯艳;[N];大众卫生报;2009年

10 印红霞;[N];家庭医生报;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文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的比较影像学研究[D];南京医科大学;2009年

2 卢海涛;颅内动脉瘤发生与治疗后复发的血流动力学数值模拟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10年

3 陈家亮;颅内动脉瘤的血液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0年

4 鲁刚;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分析[D];复旦大学;2011年

5 佟丹;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血管造影在国人破裂的颅内动脉瘤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6 罗望池;颅内动脉瘤围手术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2年

7 蒲朝霞;主动脉内径和弹性改变与颅内动脉瘤的相关性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芙昱;基于计算流体力学技术的个体化颅内动脉瘤的血流动力学模型与实验[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8年

9 杨志刚;新型血管内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动物实验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8年

10 马朝晖;中西结合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临床研究[D];广州中医药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兴华;介入栓塞治疗80例颅内动脉瘤的疗效与经验[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2 崔景余;颅内动脉瘤51例显微手术治疗的临床体会[D];中国医科大学;2010年

3 王双全;雌激素缺乏对大鼠颅内动脉瘤形成影响的实验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0年

4 温玉东;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短中期复发的临床研究[D];安徽医科大学;2011年

5 柯锐钿;颅内动脉瘤的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临床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6 吕丙波;颅内动脉瘤术前手术时机选择及术中电生理监测初探[D];苏州大学;2010年

7 凌峻;Th17免疫应答参与颅内动脉瘤形成的相关性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8 郭鹏;数字减影三维重建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作用分析[D];山西医科大学;2010年

9 何宗泽;NF-κB和MMP-9在颅内动脉瘤中的表达及相关性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0年

10 吕鹏;COL3A1 exon-30基因多态性与颅内动脉瘤易感性的META分析[D];广西医科大学;2011年


  本文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影像学诊断和破裂风险评估,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8669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8669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49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