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

发布时间:2018-05-21 12:48

  本文选题:弥散张量成像 + 磁共振成像 ; 参考:《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5年03期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DTI)对早期弥漫性轴索损伤(DAI)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22例DAI早期(伤后10d内)患者(DAI组)及12例正常志愿者(对照组)分别行常规MR扫描及弥散张量成像扫描。在FA图上分别测量DAI组及对照组双侧半球白质感兴趣区(胼胝体压部、胼胝体膝部、内囊前肢、内囊后肢)部分各向异性(FA)值,将两组感兴趣区(ROI)平均FA值的差异进行比较,并对DAI组FA值与临床GCS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病变组与对照组比较,DAI早期FA值(胼胝体压部0.647±0.069、胼胝体膝部0.615±0.043、内囊前肢0.541±0.065、内囊后肢0.639±0.035)与对照组(胼胝体压部0.748±0.045、胼胝体膝部0.729±0.058、内囊前肢0.622±0.038、内囊后肢0.667±0.027)FA值有显著降低(P0.001)。胼胝体压部FA值的变化与GCS评分呈正相关(r=0.736,P=0.00)。结论:DTI是DAI患者检查的敏感序列,FA值是DAI评估及严重程度的有力依据。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magnetic resonance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 for early diffuse axonal injury (DAI). Methods: 22 cases of early DAI (DAI after injury) and 12 normal volunteers (control group) were performed routine MR scan and 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respectively. The bilateral hemispheres in DAI and control groups were measured on FA map respectively. Partial anisotropy (FA) value of the region of interest (corpus callosum, corpus callosum, corpus callosum, inner capsule forelimb, internal capsule hind limbs), compared the average FA values of two groups of regions of interest (ROI), and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FA value of group DAI and the clinical GCS score. Results: the early FA value of the disease group was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0.647 + 0.069 of the corpus callosum pressure). The genu of the corpus callosum was 0.615 + 0.043, the inner capsule forelimb was 0.541 + 0.065, the posterior limb of the inner capsule was 0.639 + 0.035) and the control group (the corpus callosum pressure part 0.748 + 0.045, the corpus callosum 0.729 + 0.058, the internal capsule forelimb 0.622 0.038, and the inner capsule hind limb 0.667 + 5) FA valu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01). The change of the FA value of the corpus callosum pressure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GCS score (r=0.736, P=0.00). DTI is a sensitive sequence for DAI patients, and FA is a powerful basis for DAI assessment and severity.
【作者单位】: 浙江省嘉兴市第二医院放射科;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
【基金】:嘉兴市科技局资助项目(2013AY21043-9)
【分类号】: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庄步峰;王洪财;段志新;吴芳芳;朱坤灿;张红;马延斌;;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定量研究[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2年02期

2 姜兴岳;谢庆芝;陈亮;张升华;董景敏;王滨;范万峰;;DTI对急性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应用研究[J];放射学实践;2013年01期

3 马梦华;洪军;王海平;王余;才艳玲;牛春华;;胼胝体挫伤的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06期

4 武刚;钟叶;詹青霞;林江;张雪梅;谢雪平;初殿伟;胡冬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2013年06期

5 冯振广;李牧;夏爽;冯学泉;王嵩;杜宏生;郭睿;柴超;王利;万晨光;;SWI联合DWI对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断和预后评价的价值[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3年04期

6 张海都;刘国瑞;孔令梅;陈若伟;郑文斌;;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现代医用影像学;2013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景宇;宋锦宁;;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发生机制[J];中华神经医学杂志;2007年06期

2 李上勋;刘丹;何光龙;王昊;段yN杰;马祥涛;周亦武;;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进展[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0年05期

3 杨治权;刘运生;;弥漫性轴突损伤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07年06期

4 杨天潼;何光龙;孙婷怡;张海东;曹洪林;李玲;;实验性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检测[J];中国法医学杂志;2012年05期

5 方冬秀;胡丽娟;廖凯兵;胡道予;;弥漫性轴索损伤3.0TMRI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12年10期

6 王琼;李爱林;;弥漫性轴索损伤实验模型研究进展[J];国际神经病学神经外科学杂志;2013年03期

7 江林;王亚男;刘衡;廖大伟;张国明;朱克文;彭岚;张体江;;3.0T高场MR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诊断胼胝体损伤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年18期

8 彭凯润;邓兵梅;刘晓燕;杨红军;黎振声;徐习;;丁基苯酞对脑梗死灶远隔部位继发性损害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4年05期

9 杨烁慧;陆方;朱琼;杨赛;李晨;杨炯;詹松华;;创伤性脑白质损伤的扩散张量成像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2年03期

10 侯刚强;张雪林;张小静;沈比先;高德宏;;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江涌;APOE亚型特异性影响继发性神经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8年

2 程浩然;次声对体外培养神经元轴突的影响及相关机制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0年

3 李上勋;弥漫性轴索损伤弥散张量成像及免疫组织化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孙林;孕酮调控内皮祖细胞水平促进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5 黄欣;侧脑室—腹腔分流术对外伤后脑积水治疗效果的临床研究[D];浙江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检测[D];浙江大学;2010年

2 汪林;磁敏感加权成像在创伤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福建医科大学;2011年

3 付兵舰;PMA对弥漫性轴突损伤患者血清NSE及MBP变化影响的临床研究[D];河南科技大学;2010年

4 简俊红;双侧去骨瓣减压术在救治双侧不对称性重型颅脑损伤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9年

5 贺亚龙;CPG15在大鼠脑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D];第四军医大学;2009年

6 韩成坤;磁敏感加权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D];山东大学;2009年

7 马春林;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脑干AQP4表达和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研究[D];汕头大学;2010年

8 卢海涛;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及磁敏感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价值[D];苏州大学;2012年

9 张准;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10 董景敏;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应用研究[D];滨州医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全冠民;扩散张量成像技术及在脑白质病变中的应用[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4年01期

2 张敬,郭慧,张云亭;颅内肿瘤DTI及DTT应用价值初探[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5年03期

3 李科;金真;张磊;曾亚伟;朱磊;师东春;史铁军;;DWI及SWI序列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价值[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0年02期

4 武刚;詹青霞;丁小龙;钟叶;;正常成人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的定量研究[J];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2012年01期

5 何光武,沈天真,陈星荣;大脑白质纤维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初步研究[J];中华医学杂志;2005年39期

6 王双坤,戴建平,马军,李少武,艾林,程华;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对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5年12期

7 杨天和;林建忠;田新华;李晓清;王月琴;康泰山;;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诊断弥漫性轴索损伤[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8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松;50例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体会[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2年06期

2 陈开国,邬锡真,任国辉,张海;弥漫性轴索损伤58例诊治分析[J];浙江创伤外科;2002年03期

3 郑海燕;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治疗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2年04期

4 宋飞,魏明海,孙冬涛;134例弥漫性轴索损伤临床分析[J];医师进修杂志;2003年06期

5 许信龙;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体会[J];浙江创伤外科;2003年01期

6 陈敢峰,崔海宁,蒋永进,杜朝亮;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救治[J];浙江创伤外科;2003年03期

7 张春雨;弥漫性轴索损伤早期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3年05期

8 周晔,王飞;弥漫性轴索损伤32例临床分析[J];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4年01期

9 茹小红,任新亮,武金有,郭铁柱,王岩宏,王向东,尚寒冰;弥漫性轴索损伤27例诊治体会[J];长治医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10 郭家杏,姚永平,张德辉,吴鹏,王多为;32例弥漫性轴索损伤诊治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04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救治[A];第七届全国创伤学术会议暨2009海峡两岸创伤医学论坛论文汇编[C];2009年

2 王传忠;张志坚;杨涛;曹强;;诊治弥漫性轴索损伤42例临床研究[A];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第九次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0年

3 李永领;张荣;朱烈烈;陈大庆;;小儿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与救治[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三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大会论文集[C];2010年

4 何强;;弥漫性轴索损伤58例临床分析[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5 柳志林;;弥漫性轴索损伤15例诊治体会[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6 高如生;;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血清NSE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A];2011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11年

7 冯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治[A];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第十六次全国急诊医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3年

8 翟俊忠;王新民;王润起;李军伟;桂世涛;韩立志;王亮;范军;;弥漫性轴索损伤31例临床分析[A];中国医师协会神经外科医师分会第四届全国代表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9 张弩;;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82例报告)[A];浙江省医学会创伤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9年浙江省创伤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10 张弩;;弥漫性轴索损伤的诊断和治疗(附82例报告)[A];2009年浙江省神经外科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本报记者 唐闻佳;探索颅脑损伤“不治”困局[N];文汇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尹卫东;环孢霉素A治疗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2年

2 孙林;孕酮调控内皮祖细胞水平促进弥漫性轴索损伤大鼠神经功能修复的实验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卢海涛;弥漫性轴索损伤后迟发性神经元死亡的实验观察[D];重庆医科大学;2003年

2 张准;弥漫性轴索损伤的预后因素分析及临床治疗探讨[D];南方医科大学;2012年

3 蔡韬;基质金属蛋白酶-2、-9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表达及其意义[D];中南大学;2008年

4 洪远;雌激素对成年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后淀粉样蛋白及其前体蛋白表达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5 许凯祥;弥漫性轴索损伤的临床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薛杰;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影像学表现及其与临床预后的关系[D];青岛大学;2006年

7 尧瑶;临床征象对弥漫性轴索损伤患者伤情和预后判断价值的探讨[D];重庆医科大学;2007年

8 张海都;弥漫性轴索损伤磁共振频谱及弥散张量成像定量研究[D];汕头大学;2009年

9 朱旭光;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皮层神经元膜电位改变在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的作用[D];河北医科大学;2012年

10 李伟;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中炎症因子的表达及检测[D];浙江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1926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191926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fe8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