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循环游离DNA在胸膜良恶性病变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意义

发布时间:2018-06-19 05:47

  本文选题:循环游离DNA + 胸膜恶性病变 ; 参考:《广东医学》2015年18期


【摘要】:目的探讨循环游离DNA(cf DNA)水平及其完整性在胸膜增厚和良恶性病变患者间是否存在差异。方法胸膜良性病变患者55例,胸膜恶性病变患者33例,采用实时定量荧光PCR(RT-PCR)技术测定血浆cf DNA ALU115和ALU247基因水平及完整性(ALU247/ALU115),采用流式荧光免疫法检测血浆糖类抗原125(CA125)、糖类抗原199(CA199)、癌胚抗原(CEA)水平,采用B超检测胸膜增厚程度。结果胸膜恶性病变患者较胸膜良性病变患者胸膜厚度增厚[(5.18±1.31)mm vs(4.38±0.76)mm,P0.05],血浆cf DNA ALU115也偏高[(0.30±0.16)ng/μL vs(0.20±0.15)ng/μL,P0.05),胸膜恶性病变患者血浆cf DNA的ALU115水平还与CA199相关。胸膜厚度4.5 mm(AUC=0.715)诊断胸膜恶性患者的敏感度是54.2%,特异度是81.0%;循环cf DNA ALU1150.220 5 ng/μL诊断胸膜恶性患者的敏感度是37.1%,特异度是61.5%;同时串联运用该两种指标时,敏感度是74.1%,特异度是78.2%。结论循环cf DNA定量检测单独或与B超检查联合应用有助于胸膜增厚疾病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Abstract]: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leural thickening and benign and malignant lesions in the level and integrity of circulating free DNA cf DNA. Methods 55 cases of pleural benign lesions and 33 cases of malignant pleural lesions were studied. The plasma cf DNA levels of ALU115 and ALU247 genes and their integrity were measur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fluorescence PCR RT-PCR.The plasma glycogen 125CA125, carbohydrate antigen 1999CA199and carcinoembryonic antigen CEA were detected by flow cytometry, and pleural thickening was detected by B-ultrasound. Results the pleural thickness of the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pleural lesions was thicker than that of the patients with benign pleural lesions [5.18 卤1.31)mm vs(4.38 卤0.76mm / mm P0.05], and the plasma cf DNA ALU115 was also higher [0.30 卤0.16)ng/ 渭 L vs(0.20 卤0.15)ng/ 渭 L P0.05U]. The level of plasma cf DNA was also correlated with CA199 in the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pleural lesions. The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of circulating cf DNA ALU1150.220 5 ng/ L in the diagnosis of pleural malignancy were 37.1 and 61.5, respectively, and the sensitivity was 74.1 and the specificity was 78.2 when the two indexes were used in series. Conclusion quantitative detection of circulating cf DNA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ultrasonography is helpful to the 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benign and malignant pleural thickening diseases.
【作者单位】: 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超声医学科;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检验科;
【分类号】:R734.3;R445.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陆松梅;周琦;张娜;李亚军;甘生敏;李少林;;EPCAM、MUC16免疫磁珠制备及循环肿瘤细胞检测[J];免疫学杂志;2015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秦岭;肺癌患者血清EGFR基因突变检测方法的比较[D];北京协和医学院;2009年

2 董静思;第一部分 孤立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模型的建立及验证 第二部分 非小细胞肺癌复发监测血清分子标志物的研究[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志君,陈林立;循环DNA与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0年05期

2 吴伟,崔光华;DNA控释递送系统[J];国外医学.药学分册;2000年02期

3 ;几种线粒体DNA提取方法的比较[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4 ;线粒体DNA损伤与修复[J];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1年11期

5 姚ng;夏立照;;安徽省3种常见蜚蠊基因组多态性DNA的研究[J];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01年01期

6 高春芳;王皓;高国华;宓庆梅;孔宪涛;;非同位素法分析序列特异性DNA结合蛋白的三种方法[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1年05期

7 吴晓平 ,张小如;线粒体DNA突变及其与衰老的关系[J];福建医药杂志;2002年06期

8 李伟文;线粒体DNA表达与损伤修复[J];国外医学.遗传学分册;2002年04期

9 张彦芳 ,耿惠杰;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肝病患者血清HBV-DNA的意义[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2年18期

10 王煜,文曙,龙小艳,肖波;通过高温变性快速提抽DNA的方法学研究[J];中国医师杂志;2003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金玲;吴玲玲;周剑章;林仲华;;电化学石英晶体微天平研究DNA的控电位杂交[A];第十三次全国电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下集)[C];2005年

2 范新萍;;孕妇外周血中游离DNA的分级分离方法初探[A];第五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3 郑利雄;李放娟;吴育庆;张桂梅;何桂荞;熊峰;;荧光定量PCR法在检测梅毒血清TP-DNA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皮肤性病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4 邵勇;刘亭丽;张罡棋;朱晓青;;基于脱碱基位点设计的DNA单核苷多型的小分子识别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五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5 关明;;高分辨熔解技术在分子检验中的应用[A];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成立30周年庆典大会资料汇编[C];2009年

6 ;DNA G-quadruplexes as potential anticancer drug targets[A];第一届全国生物物理化学会议暨生物物理化学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摘要集[C];2010年

7 张新跃;;牧草DNA基因多态性研究与在草业中的应用[A];中国草学会饲料生产专业委员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8 Michael M.Yang;;FABRICATION OF DNA CHIPS FOR DIAGNOSTIC AND ENVIRONMENTAL APPLICATIONS[A];首届粤港生物物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9 邓用川;陈菊培;罗越华;李冠一;林栖凤;;红树DNA导入水稻引起的变异[A];植物分子育种——第四届全国植物分子育种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延;张成孝;;电化学发光检测DNA的初步研究[A];中国化学会第十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徐敏;DNA分子为何不稳定?[N];解放日报;2005年

2 刘工;DNA计算机微乎其微 功能强大[N];经济参考报;2002年

3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侯巧明;DNA识别遗传信息判断人[N];计算机世界;2001年

4 陈丹;以科学家研制出DNA计算机[N];科技日报;2001年

5 郭朝元;克隆永续经营的DNA[N];民营经济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翟永太 聂同钢;DNA“精确制导”[N];人民公安报;2006年

7 张梦然;首个近乎完全由人造“零件”搭建的DNA分子问世[N];科技日报;2008年

8 韩梁;DNA证据可伪造,刑案鉴定蒙阴影[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9 记者 郑晓春;可区分真伪DNA的检测技术问世[N];科技日报;2009年

10 记者 王艳红;以研制出新型DNA计算机[N];新华每日电讯;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艳伟;DNA条形码在中国榕小蜂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2 张凤梅;石英致DNA双链断裂修复的DNA-PKcs/JNK/p53信号转导通路[D];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009年

3 蔡宏;新型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的研制及纳米材料在其中的应用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4 李雪梅;含N化合物的合成、表征及与DNA作用机理的电化学研究[D];青岛科技大学;2006年

5 梁乐;功能DNA纳米结构在生物成像中的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14年

6 王延峰;DNA计算中的编码理论与方法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7 蒋伟;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核酸酶活性和DNA对其聚集的加速作用[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鲁卫平;DNA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病原微生物的实验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9 樊浩;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新方法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10 周剑章;分子自组装固定DNA和DNA与其他分子的相互作用及应用[D];厦门大学;200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雪姣;钌多吡啶配合物与DNA/RNA的键合机理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2 王平红;一些金属配合物与DNA相互作用研究[D];海南大学;2006年

3 郭爱敏;DNA分子电子结构及输运性能的研究[D];中南大学;2007年

4 李春宏;DNA甲基化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广西巴马县人群白细胞DNA总体甲基化水平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8年

5 罗兴;基于DNA自组装模型的最大团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6 杨青喜;一种高效检测石蜡切片中的DNA的方法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3年

7 冯媛媛;聚苯胺及其衍生物复合纳米材料在DNA电化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D];青岛科技大学;2009年

8 赵剑;基于企业DNA视角的企业进化机制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0年

9 史庭燕;树状DNA放大技术在临床基因诊断中的应用[D];东南大学;2004年

10 杨培菊;金属配合物与DNA的相互作用[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03874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03874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c42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