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DWI及DCE序列对正常骶髂关节影像表现的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8-11-10 12:48
【摘要】:目的 1、探寻磁共振DWI序列最佳显示骶髂关节的适宜b值并获得该b值下骶髂关节旁骨髓区ADC值的正常值范围。 2、计算得出DCE-MRI序列的Fenh、Senh及Tmax值的范围并明确正常骶髂关节旁骨髓区TIC曲线的类型及强化方式。 3、探讨ADC值与Fenh、Senh值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正常骶髂关节旁骨髓区进行双重量化,从而研究MRI DWI结合DCE-MRI对正常骶髂关节的应用价值。 材料和方法 对65例健康志愿者行骶髂关节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b=0、400、600、800、1000)扫描,男性32例、女性33例,测量65位健康志愿者在不同b值下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区(髂侧、骶侧)的ADC值,比较不同b值下65位健康志愿者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区ADC值平均值的差异,统计学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以P<0.05为差异存在显著统计学意义;随机选取21例志愿者(男13例,女8例)行骶髂关节DCE-MRI扫描,运用GE后处理工作站MRAW4.6绘制出TIC曲线,通过所测数据计算得出Fenh及Senh的数值,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所计算出的Fenh、Senh值及达峰时间Tmax值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并确定所得到的TIC曲线类型,从而明确正常骶髂关节骨髓区的强化方式及血流灌注状况。运用两变量相关与回归对ADC值与Fenh、Senh值之间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从而明确两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对正常骶髂关节骨髓区进行双重量化。 结果 65例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骨髓区ADC平均值(×10-4mm2/s)在b值=400s/mm2时分别为右髂侧(3.506±0.968)、左髂侧(3.453±0.936)、右骶侧(3.355±0.886)及左骶侧(3.381±0.908);在b=600s/mm2时分别为右髂侧(3.472±0.441)、左髂侧(3.402±0.425)、右骶侧(3.272±0.398)及左骶侧(3.249±0.401);在b=800s/mm2时分别为右髂侧(3.409±0.461)、左髂侧(3.367±0.463)、右骶侧(3.301±0.374)及左骶侧(3.279±0.385);而在b=1000s/mm2时,因信噪比下降使得图像模糊不清以致无法清晰地选取感兴趣区也就无法完成ADC值的测量。双侧骶髂关节旁骨髓区在b值分别为400、600、800s/mm2时,所测ADC值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b值为600、800s/mm2时较400s/mm2时所测得的骶髂关节旁骨髓区及软骨区ADC值精确度高,而b值为600s/mm2时较800s/mm2时显示骶髂关节及其周围旁组织、结构如肌肉、骨骼等更加清晰直观且对比度更好;b值为600s/mm2时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骨髓区ADC值无明显差异(P>0.05)。 21例健康志愿者42个骶髂关节行DCE-MRI序列,其骨髓区TIC曲线有三种类型,4个髂侧、3个骶侧处于Ⅰ型,34个髂侧、36个骶侧处于Ⅲ型,4个髂侧、3个骶侧处于Ⅱ型;骶髂关节旁骶侧、髂侧骨髓区的Fenh、Senh值平均值均处于20%<Fenh<90%及10%min<Senh<40%min范围内,,说明骶、髂侧骨髓区有一定的血流灌注且因人而异,左右两侧骶髂关节骨髓区及骶、髂侧骨髓区所得到的Fenh、Senh及Tmax值的差异在统计学上均无明显意义(P>0.05);4个髂侧、3个骶侧骨髓区无强化方式,38个髂侧、39个骶侧为轻度强化方式,42个骶髂关节骨髓区均无重度强化方式。 21例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旁骨髓区ADC值与Fenh值之间有直线相关关系且呈正相关,ADC值与Fenh值的直线相关系数rs=0.356;而其ADC值与Senh值之间无直线相关关系,ADC值与Senh值直线相关系数rs=0.153。 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MR-DWI序列最佳显示骶髂关节的适宜b值为600s/mm2,其骶髂关节区ADC平均值(×10-4mm2/s)正常值范围分别为髂侧骨髓(3.437±0.434)及骶侧骨髓(3.260±0.399);通过分析所计算出DCE-MRI序列中的Fenh、Senh及Tmax值的范围可知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骨髓区有一定的血流灌注且灌注状况因人而异,其强化方式主要为无强化及轻度强化,TIC曲线有三种类型,骨髓区主要处在Ⅲ型。本组所研究骨髓区ADC值与Fenh值之间呈正相关关系,而ADC值与Senh值之间无相关关系。两者均对正常骶髂关节骨髓区进行量化,为后续早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研究提供正常对照。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泰山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45.2
本文编号:2322512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泰山医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翠云;韩铭钧;;强直性脊柱炎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展[J];放射学实践;2007年12期
2 陈超;徐凯;郑燕;尹燕;张秀莉;;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CT与MRI诊断比较[J];CT理论与应用研究;2012年03期
3 盛华强;赵斌;耿丽;;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病变:MRI与螺旋CT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08期
4 刘丙木;王淑梅;崔建岭;马聪敏;南俊祥;张建军;刘冲;;10~20岁健康志愿者骶髂关节软骨MRI序列对照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12期
5 黄振国;张雪哲;洪闻;王国春;周惠琼;卢昕;王武;;脊柱关节病脊柱的MRI表现[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1年12期
6 丁庆国;贾传海;陆永明;沈钧康;;MRI联合DWI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年05期
7 王勇;张晖;宋鹏;耿左军;刘怀军;;应用高场强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评价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犬脑梗死疗效的研究[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年06期
8 费文勇;王骅;王静成;;强直性脊柱炎影像学早期诊断研究进展[J];实用放射学杂志;2007年11期
9 张雪哲;;强直性脊柱炎[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7年12期
10 梁伍;曾宪辉;周敬林;;腰椎间盘突出症伴骶髂关节错位的治疗[J];中医正骨;2011年08期
本文编号:232251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3225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