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目的:1、通过对髌骨不稳的患者和正常对照组分别做仰卧位(0°)和负重位(90°)膝关节MRI检查,得出相应的膝关节MRI图像。2、在所得MRI图像的横断面上对反映髌股关节匹配度的各指标进行定量测量,对比分析仰卧位(0°)和负重位(90°)时,髌骨不稳组和正常对照组的各测量数据,探讨负重位MRI对髌骨不稳的诊断价值。对象与方法:1、收集术前在我院影像科行仰卧位(0°)和负重位(90°)膝关节MRI对比检查,并经我院膝关节关节镜科行关节镜手术治疗证实为髌骨不稳的患者33例(38膝)的膝关节MRI资料,排除伴有膝关节外伤、交叉韧带撕裂、膝关节滑膜炎、风湿、类风湿或结核等膝关节病变或有膝关节手术史的患者。2、在我院研究生及本科生中招募无膝关节不适症状、无手术及外伤病史且经膝关节科医师行体格检查后证实均无髌骨不稳阳性体征的15名(30膝)志愿者,行同样条件下的仰卧位(0°)和负重位(90°)膝关节MRI检查。3、在所得膝关节横断面S ET1序列MRI图像上分别测量仰卧位(0°)和负重位(90°)的股骨滑车沟角(Femoral trochlear angle, FTA)、外侧髌股角(lateral patellofemoral angle, LPA)、股骨滑车凹深度(Femoral trochlear depth, FTD)和髌骨倾斜角(Patella tilt angle, PTA)4个指标。4、对FTA、LPA、FTD和PTA4个指标及负重前后各指标之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非参数秩和检验。分别作仰卧位和负重位状态下的ROC (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曲线,观察各指标的曲‘线下面积,对比仰卧位和负重位各测量指标对诊断髌骨不稳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并取约登指数(Youden Index,YI)最大值的点作为诊断界值。结果:仰卧位时,髌骨不稳组患者的股骨滑车沟角(FTA)、股骨滑车深度(FTD)、髌骨倾斜角(PTA)和外侧髌骨角(LPA)的值分别为141.1°士7.0°、(3.84+1.59)mm、1 5.1°土8.9°和3.0°;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值分别为137.5°±3.7°、(6.63±0.90)mm、9.2°士2.9°和7.8°°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38、8.591、-3.484,Z值为-5.540,P值均0.05)。负重位时患者组的股骨滑车沟角(FTA)、股骨滑车深度(FTD)、髌骨倾斜角(PTA)和外侧髌骨角(LPA)的值分别为141.1°±6.9°、(3.84±1.58)mm、18.2°±8.6°和-2.4°,正常对照组上述指标的值分别为137.5 °±3.8°、(6.63±0.92)mm、9.6°±2.9 °和7.8 °。患者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各项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559、8.589、-5.248,Z值为-6.052,P值均0.05)。负重前后FTA及FTD的差值无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0.487和-0.010,P值0.05),而PTA和LPA在负重前后的差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值分别为-2.839和-3.589,P值0.05)。仰卧位和负重位时股骨滑车沟角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79和0.676,股骨滑车深度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29和0.927,滑车沟角和滑车深度仰卧位与负重位曲线下面积无很大差异。髌骨倾斜角在仰卧位和负重位的曲线下的面积分别为0.695和0.834,外侧髌股角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93和0.930,负重位MRI的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仰卧位。在仰卧位时股骨滑车沟角、外侧髌股角、髌骨倾斜角和股骨滑车深度的诊断界值分别为143.92°、4.56°、15.28°、4.83mm,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42.1%、71.1%、44.7%和73.7%,诊断特异度分别为:100%、90%、100%和100%。在负重位时这四个指标的诊断界值分别为139.49°、3.35°、12.72°、4.78mm,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65.8%、71.1%、81.6%和73.7%,诊断特异度分别为:76.7%、100%、83.3%和100%。结论:负重或无负重状态下,股骨滑车沟角、外侧髌股角、股骨滑车深度和髌骨倾斜角对髌骨不稳均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负重位MRI检查时患者组外侧髌股角和髌骨倾斜角较仰卧位有明显的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根据ROC曲线观察,负重位MRI对髌骨不稳诊断价值较大,诊断准确性较高。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中医药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R681;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史秀明;;负重位下肢全长的摄影体会[J];临床军医杂志;2013年01期
2 赵晓君;章智敬;白光辉;虞志康;张弦;;负重位全下肢摄片技巧及影响因素[J];温州医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3 许刚;朱江涛;柴旭峰;段王平;卫小春;;负重与非负重位测量下肢力线的对比研究[J];中国药物与临床;2009年06期
4 戴鹤玲;温建民;孙天胜;;拇外翻负重位与非负重位影像学分析[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11年10期
5 王鑫;张博;常冬梅;龚建平;赵春阳;田岚;;拼接软件在负重位全下肢及全脊柱中的应用[J];医疗卫生装备;2012年11期
6 蒋青,宋知非,骆东山,朱丽华;双下肢全长负重位X线片在全膝关节置换术中的应用价值[J];中华骨科杂志;2002年05期
7 张新华,蒋青;负重位全下肢一次成像摄片装置的研制与应用[J];实用医技杂志;2002年12期
8 周斌;邱小洪;;足、踝部负重位和非负重位并双侧对比DR投照的临床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0年05期
9 朱珊;王植;万业达;王秋静;张雪宁;;负重与非负重位结合评价膝内翻的临床意义[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4年04期
10 张斌青;张敏;刘玉珂;郭会利;杨静;;负重位MRI在腰椎退行性疾病诊断中的价值[J];中医正骨;201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温建民;戴鹤玲;;銁外翻负重位与非负重位影像学分析[A];第20届中国康协肢残康复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11年
2 朱自淘;陈晓飞;;腰椎自负重位与卧位摄影的对比[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3 浦仁旺;;关于双下肢全长负重位DR摄影的应用研究[A];2009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七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09年
4 吴腾芳;杨旭峰;;DR拼接功能在下肢全长负重位摄影的应用探讨[A];2010中华医学会影像技术分会第十八次全国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盼盼;负重位MRI在诊断髌骨不稳中的应用研究[D];河南中医药大学;2016年
2 朱珊;负重位与非负重位X线结合早期诊断膝内翻的临床意义[D];天津医科大学;2014年
,
本文编号:
236185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3618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