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VIM模型的多b值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淋巴瘤的初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2-14 15:52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运用IVIM双指数模型的多b值MRI DWI成像,对淋巴结性淋巴瘤进行初步研究,并且与单指数模型进行比较。探讨D、f、D*及ADC值的可重复性,便于评估其临床运用的可行性。对IVIM模型测得的D值与单指数模型测得的ADC值进行比较。探讨D、f、D*对淋巴瘤化疗疗效的监测和疗效预测的作用。 材料和方法: 1.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选择年龄18周岁,经病理确诊为淋巴瘤并在本院接受化疗的患者。 排除标准:①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冠脉支架术后,骨折内固定术后的病人;②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③不能较长时间平躺的患者,如胸水较多的患者。 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其监督下进行,所有研究对象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2.磁共振扫描方法 使用Philips Archieve1.5T (Philips Healthcare, Best, Netherlands)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扫描。全身淋巴结分4个部位进行扫描,分别为颈部、胸部、腹部和盆腔。颈部扫描使用头颈联合线圈,胸部、腹部和盆腔采用腹部线圈。颈部采用自由呼吸扫描,胸部、腹部、盆腔采用呼吸门控。所有受试者在化疗前,1个周期化疗后、2个周期化疗后行常规MRI平扫及多b值的DWI扫描。常规MRI序列包括轴位T1WI、轴位T2WI、轴位T2压脂、冠状位T2压脂(颈部采用STIR,腹部采用SPIAR压脂)。多b值的DWI检查采用单次激发平面回波(SS-EPI)序列,并行采集空间敏感编码技术(ASSET),横断位扫描,b值取0、0、20、30、40、50、75、100、200、300、500、800、1000s/mm2。TR6000ms, TE64ms,激励次数(NEX)2,矩阵176×176,视野(FOV)28~35cm,层厚5.0mm,间隔1.0mm。 3.图像分析及数据的处理 在本研究中采用IVIM双指数模型公式为Sb/S0=(1-f)exp(-bD)+fexp[-b(D*+D)]。ADC值的计算根据公式:Sb=S0exp (-bADC)。IVIM双指数模型和ADC单指数模型的均采用设备附带的软件(PRIDE DWI Tool, version1.5, Philips Healthcare)。 IVIM参数的测量用Image J软件画感兴趣区(ROI)。 ROI选取病变最大径层面进行测量,在D图上选取病变的中央且信号较均匀处放置ROI,避开血管、坏死、囊变区。ADC值的测量选取与IVIM参数图上相同的层面,并尽可能相同的感兴趣区。选取最大径1.0cm的1-5个最大结节或肿块进行分析,并尽可能选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总共选取了74个肿大淋巴结,其中52个位于颈部,20个位于腹部,2个位于纵隔。 淋巴瘤治疗前后的对比,在轴位T2WI图上,测量每个淋巴瘤病变治疗前、后的最大径线,并计算病变最大径的缩小率,计算公式为:最大径缩小率=(治疗前最大径-治疗后最大径)/治疗前最大径×100%。根据RECIST标准[28],分为四组:①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 CR):肿瘤完全消失且持续4周以上,共49个病变。②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 PR):肿瘤最大径减小≥30%,共17个病变;③稳定(stable disease, SD):肿瘤最大径变化介于PR与PD之间,共8个病变;④进展(progressive disease, PD):肿瘤最大径增加120%,共0个病变。 4.统计学分析 应用组内相关系数ICC对两名观察者间数据的一致性进行检验。D值与ADC值的比较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治疗前PR组、CR组、SD组D、ADC、f的比较用Kruskal-Wallis H检验。治疗前PR组、CR组、SD组D*值的比较用one-way ANOVA检验。治疗前CR组、PR组、SD组D值、ADC值两两之间的比较用Nemenyi法检验。PR组治疗前与PR组治疗后D、ADC、f、D*的比较用配对样本的t检验。实性组、坏死组D、ADC、f、D*比较用两独立样本的t检验。以上所有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统计软件19.0。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用ROC曲线评价治疗前D值、ADC值对疗效的预测能力并进行比较。ROC曲线用Medcalc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结果: 总共22例淋巴结性淋巴瘤患者化疗前进行了磁共振的平扫及多b值的DWI扫描,其中仅12例患者1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进行了MR复查,21例患者2个周期化疗结束后进行了MR复查。22例淋巴瘤患者中,男14例,女8例,年龄24-78岁,平均年龄49.6岁。病理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15例,介于BL及DLBCL之间特征的灰区淋巴瘤1例,滤泡性淋巴瘤1例,套细胞淋巴瘤1例,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广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T细胞性,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1例,T淋巴母细胞淋巴瘤1例,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结节硬化型1例。 1.不同观察者间参数的可重复性 两位观测者间D值的ICC为0.997(95%CI:0.996~0.998)。两位观测者间f值的ICC为0.959(95%CI:0.940-0.971)。两位观测者间D*值的ICC为0.936(95%CI:0.909~0.956)。两位观测者间ADC值的ICC为0.992(95%CI:0.986~0.995)。两位观察者间D、f、 D*、ADC的一致性较好,其中最好的是D值,其次为ADC、f、D*。 2.D值与ADC值的比较 治疗前74个淋巴结分别进行了双指数模型和单指数模型的测量,ADC值约为(0.65±0.27)×10-3mm2/s, D值(0.59±0.22) X10-3mm2/s, ADC值比D值高(t=6.360,P=0.000)。 3.不同疗效组间治疗前各参数的比较 CR组治疗前D值为(0.63±0.26)×10-3mm2/s,f值为(7.26±5.48)%,D*值为(101.09±59.18)×10-3mm2/s,ADC值为(0.69±0.31)×10-3mm2/s。 PR组治疗前D值为(0.57±0.10)×10-3mm2/s,f值为(6.44±3.25)%,D*值为(90.37±45.33)×10-3mm2/s,ADC值为(0.63±0.11)×10-3mm2/s。SD组治疗前D值为(0.42±0.04)×10-3mm2/s,f值为(4.51±2.31)%,D*值为(82.74±37.66)×10-3mm2/s,ADC值为(0.46±0.02)×10-3mm2/s.治疗前CR组、PR组、SD组D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944,P=0.002)。用Nemenyi法对两两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CR组和PR组D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72,P=0.965),治疗前SD组D值低于CR组(X2=12.090,P=0.002),治疗前SD组D值低于PR组(X2=10.684,P=0.005)。治疗前CR组、PR组、SD组ADC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164,P=0.001)。用Nemenyi法对两两之间进行比较,结果发现CR组和PR组ADC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92,P=0.955),治疗前SD组ADC值低于CR组(X2=12.223,P=0.002),治疗前SD组ADC值低于PR组(X2=10.945,P=0.004)。治疗前CR组、PR组、SD组f值无统计学意义(X2=2.312,P=0.315)。治疗前CR组、PR组、SD组D*值无统计学意义(F=0.535,,P=0.588)。 把PR组和CR组合并为一组,作为疗效较好组,把SD组作为疗效较差组。用ROC曲线评价治疗前D值对疗效的预测能力。根据ROC曲线分析表明,D值的阈值为0.48×10-3mm2/s,此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90,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75.76%。ADC值的阈值为0.49×10-3mm2/s,此时曲线下面积(AUC)为0.893,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100%和84.85%。D值和ADC值对疗效预测的效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086,P=0.931)。 4.各疗效组治疗前、后的变化 PR组治疗后D值为(1.03±0.37)×10-3mm2/s,f值为(9.39±4.52)%,D*值为(99.72±42.12)×10-3mm2/s,ADC值为(1.12±0.37)×10-3mm2/s。PR组治疗后D值明显升高(t=-4.781,P=0.000),ADC值明显升高(t=-4.728,P=0.000),f值明显升高(t=-2.294,P=0.036),D*值轻度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79,P=0.570)。 5.坏死组实性部分与实性组的比较 坏死病灶实性部分D值为(1.09±0.12)×10-3mm2/s,f值为(16.464.06)%,D*值为(95.81±4.47)×10-3mm2/s,ADC值为(1.19±0.20)×10-3mm2/s。实性组D值为(0.54±0.10)×10-3mm2/s,f值为(5.963.11)%,D*组为(160.28±72.55)×10-3mm2/s,ADC值为(0.60±0.12)×10-3mm2/s。坏死组的D值明显高于实性组(t=11.292,P=0.000),f值明显高于实性组(t=6.484,P=0.000),D*值低于实性组(t=-2.396, P=0.028), ADC值明显高于实性组(t=8.188,P=0.000)。 结论: 1.根据IVIM模型测得的D值明显高于单指数模型测得的ADC值,且D值的可重复性比ADC值好。在淋巴瘤中,IVIM DWI测得的D值的可重复性最好,其次为f值、D*值。 2.淋巴瘤化疗前D值、ADC值可以对疗效进行预测,化疗前D≤0.48×10-3mm2/s者早期化疗效果差。化疗前D值、ADC值对疗效预测的效能相似。f值、D*值对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不明显。 3.淋巴瘤早期化疗后D、f、ADC均升高。 4. IVIM DWI可以作为无创性评估淋巴瘤化疗疗效及预测疗效的有效手段。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3.1;R445.2
本文编号:2579548
【学位授予单位】:南方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R733.1;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龚红霞;路青;朱炯;范瑜;许建荣;;3.0 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及表观扩散系数在淋巴瘤诊断及随访中的应用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8年11期
2 李琼;张泉;孙浩然;林珊;白人驹;;应用扩散加权成像双指数模型评价慢性肾脏病的初步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2年07期
3 王黎;沈志祥;;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能否作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一线治疗方案[J];循证医学;2008年05期
,本文编号:257954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579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