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颈动脉斑块3.0T磁共振扫描技术初步探讨及斑块风险性的初步评价

发布时间:2020-04-01 21:47
【摘要】: 脑卒中是死亡率及致残率很高的疾病,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存在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评价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稳定性意义重大,也是目前的研究热点。研究显示,MRI可用于评价粥样斑块的成分、分型及稳定性,并可定量测量斑块内的不同成分,但对于颈动脉粥样斑块的3.0T研究尚少,本研究应用3.0T磁共振,初步探讨了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扫描技术及3.0T磁共振对斑块稳定性的评估能力。 第一部分颈动脉斑块3.0T磁共振检查技术及序列评价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斑块3.0T磁共振检查技术,并对不同检查序列进行初步评价。 材料和方法:健康志愿者9人,症状性颈动脉狭窄6人,对其双侧颈动脉进行3.0T磁共振检查,与工程师协作,建立3.0TMRI检测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扫描方案。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27人,其中4人在MRI检查后一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用已建立的扫描方案对研究对象的双侧颈动脉行MRI扫描(序列采用3D TOF、DIR T1WI、PDWI、T2WI)。综合以下三个方面,分析各序列价值:通过比较各序列扫描范围及时间,探讨各序列的临床应用可行性;通过对图像的质量评价分级(分1~4级),探讨不同序列图像质量;通过测量比较纤维及脂质的nrSI(normalized 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对照CT分析钙化以及结合文献,探讨不同序列在检测粥样斑块的成分方面的价值。 结果:建立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扫描流程:首先行3D PC冠状位扫描初步显示颈动脉分叉的位置,之后根据颈动脉分叉进行定位,行3D TOF扫描并对获得的亮血图像进行后处理重建,结合TOF横断位及重建图像判断斑块位置,进一步对斑块进行黑血序列(包括DIR T1WI、PDWI、T2WI)的高分辨率靶扫描。优化序列:TOF序列采用3D扫描,采用TONE(倾斜优化不饱和激励)技术减少预饱和效应,薄层(2mm)并尽可能扩大扫描范围,以期准确检出及定位斑块;T1WI采用DIR结合心电门控技术,以减少流动伪影;PDWI及T2WI通过采用较高的激励次数(8.00及6.00)增加图像信噪比;黑血序列采用SCIC(表面线圈强度校正)技术提高斑块区域的信噪比。 评价序列:3D TOF扫描速度快,可行后处理重建,可应用于管腔狭窄的判断及斑块扫描的定位,另外在识别邻近管腔的钙化方面有优势;DIR T1WI流动伪影少,判断出血佳,但扫描时间长;PDWI图像质量最佳,可用于斑块的识别勾画:T2WI在判断纤维及脂质成分方面有优势。 结论: 1、建立3.0T MR扫描人颈动脉粥样斑块的扫描方案。 2、TOF在管腔狭窄的判断、斑块扫描的定位及识别邻近管腔的钙化方面有优势,黑血序列在识别斑块内出血、纤维及脂质成分方面有优势。 第二部分:3.0T磁共振显示颈动脉斑块成分、分型及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分析3.0T磁共振扫描的人颈动脉粥样斑块不同成分的信号特点,初步分析磁共振在检测斑块成分、对斑块分型及判断斑块稳定性方面的价值。 材料和方法: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病人27人,其中4人在MRI检查后一周内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通过质量评价,共获得可用于分析的197个血管断面,其中有病理匹配的血管断面21个。对照病理总结分析斑块不同成分的相对信号强度特点(以同侧胸锁乳突肌作为参照)。在此基础上以AHA改良分型及MRI为标准,分析197个血管断面的斑块分型及稳定性,测量计算其平均标准化相对信号强度(O-nrSI,Overall normalized relative Signal Intensity)及平均CT值,测量纤维帽厚度、脂质核心大小,用统计学方法初步分析斑块成分、分型及稳定性。 结果:3.0T MRI图像与病理对照的研究显示,纤维及脂质成分在不同序列的信号特点多样,但黑血序列中纤维成分均较脂质成分信号强度高。纤维成分在TOF表现为等低信号,T1WI可表现为等低高信号,PDWI表现为等高信号,T2WI表现为等高信号;脂质成分在TOF上主要表现为等低信号,T1WI可表现为等低高信号,PDWI表现为等低信号,T2WI可表现为等低高信号。钙化在各个序列均表现为低信号;近期出血灶在亮血及黑血序列中均表现为高信号。 对照病理的研究显示,MRI具有识别斑块不同成分及进一步显示斑块分型及稳定性的能力。根据AHA粥样斑块分型统计,共得到Ⅲ型45个(22.84%),Ⅳ~ⅴa型26个(13.20%),Ⅴb型4个(2.02%),Ⅴc型96个(48.74%),Ⅵ型26个(13.20%);软/硬斑块52(26.40%)/145(73.60%)个。软/硬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均值为0.9mm、1.4mm,软/硬斑块的脂质核心百分比均值17.8%、11.2%,软/硬斑块的纤维帽厚度及脂质核心百分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测量O-nrSI的统计分析显示,O-nrSI对于判断斑块分型方面有一定价值,但需结合四种序列;T1WI及PDWI测量的软/硬斑块O-nrSI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硬斑块O-nrSI均小于软斑块。TOF及T2WI测量的软/硬斑块O-nrSI无统计学差异。斑块平均CT值在不同分型间无统计学差异(除Vb即钙化斑块外)。 结论: 1、3.0T MRI多序列扫描可应用于判断颈动脉斑块的分型; 2、3.0T MRI多序列扫描可显示斑块的纤维帽和脂质核心,判断斑块的风险性; 3、O-nrSI在判断颈动脉粥样斑块的分型及稳定性方面有一定价值。
【图文】:

颈动脉斑块3.0T磁共振扫描技术初步探讨及斑块风险性的初步评价


图IA3DTOFVR重建

磁共振,图像,病人


图IA3DTOFVR重建图IBCTAVR图像图ICDSA图IA一C显示了一右侧颈内动脉重度狭窄病人采用不同检查手段所获得的图像。3DTOFVR重建图像(图IA)可清晰显示狭窄情况。Tlwl:3.0T磁共振场强的增加,伪影也相应增加【44],特别是流动伪影及运动伪影较为明显。采用DIR配合心电门控技术可以更好的抑制血流[43l,但同时大大延长了扫描时间,降低病人耐受性,反而可能使得运动伪影增加(主要来自于病人的吞咽动作)。向病人进行宣教,嘱其扫描时尽量避免吞咽动作是必要而简单地减少运动伪影的方法。PDwl及TZW卜理论上讲,心电门控可以减少血管的搏动伪影,但是研究中发现,采用心电门控后图像质量并没有提高或反而有所下降,考虑一方面颈动脉搏动幅度小因而搏动伪影比较少,另一方面采用门控延长了扫描时间,使得运动伪影增加。通过增加层厚,减低带宽以及增加激励次数的方式均可提高图像的信噪比,但层厚的增加会降低空间分辨率影响斑块成分的判断,,带宽的减低延长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9
【分类号】:R445.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崔永生;申明慧;田艳萍;;中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认知功能的关系[J];中国医药科学;2011年15期

2 夏斌;徐江祥;黄小红;帅记焱;王霞;;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心病的相关性研究[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年07期

3 王传玲;高文良;;普罗布考联合普伐他汀、阿司匹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中国冶金工业医学杂志;2011年04期

4 杨建军;;超声评价吸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J];内蒙古中医药;2010年17期

5 张玉秀;张t 萍;杨成规;;高频超声评价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1年17期

6 于晓勇;;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硬化临床应用价值分析[J];当代医学;2011年20期

7 姜文锡;严金龙;;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阿司匹林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2011年S1期

8 赵东娅;;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复发的关系研究[J];中国医药指南;2011年22期

9 石刚;叶君明;贺铿;;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疗效及其作用机制[J];中国实用医药;2011年20期

10 冯宏业;陈旭彬;游龙武;;青年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及干预措施分析[J];现代预防医学;2011年1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徐磊;翁跃颂;丁小云;缪敏;袁静义;黄童;;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A];第二届浙江省消化病学术大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余虹;刘传真;石欣;关树英;万青;张煜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分析[A];中华医学会第六次全国超声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胡长林;张东平;;脑小血管病变及其亚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4 郑淼;郑敏;;慢性肾功能衰竭的动脉粥样硬化和内皮功能关系的研究[A];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七届全国腹部超声学术会议学术论文汇编[C];2007年

5 彭文君;查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与血脂及颈动脉斑块相关性的分析[A];2009年浙江省神经病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2009年

6 姜凤久;任向阳;;80岁以上老年人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与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A];中华医学会第九次全国老年医学学术会议暨第三届全国老年动脉硬化与周围血管疾病专题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9年

7 刘勇;李治安;王慧宇;赵亮;;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的超声研究[A];第九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6年

8 曹勇军;孙亚鸣;吴延华;刘慧慧;张霞;刘春风;;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纤维蛋白原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9 刘彩杰;;二尖瓣环钙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超声研究[A];庆祝中国超声诊断50年暨第十届全国超声医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10 胡晓;楚兰;刘琦;;阿托伐他汀钙抗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稳定斑块作用观察[A];第十一届全国神经病学学术会议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丁元庆;从中医角度认识颈动脉粥样硬化[N];联合日报;2011年

2 王伟志;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彩色超声多普勒 [N];中国医药报;2002年

3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王伟志 赵建国 王占奎;针灸可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粥样硬化[N];中国中医药报;2008年

4 记者 胡德荣;大动脉缓冲功能研究获进展[N];健康报;2000年

5 本报记者 尹薇;卒中患者应注重心脑“双重保护”[N];中国医药报;2009年

6 王有国;中风前有哪些先兆[N];中国医药报;2000年

7 黎明;饮食新时尚:三餐一茶[N];大众卫生报;2002年

8 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侯凯 (主任医师);眼前发黑 应警惕颈动脉硬化[N];家庭医生报;2009年

9 ;要加强中风的早期预防[N];医药经济报;2000年

10 乐 水;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研究取得新进展[N];中国中医药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宏伟;同时合并高血压和糖尿病的老年人血压和血糖控制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12年

2 吕敏;中老年自然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现况调查暨传统心血管病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年

3 张东平;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研究[D];重庆医科大学;2009年

4 梁立荣;中老年自然人群颈动脉粥样硬化进展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影响因素[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8年

5 赵瑾;颈动脉粥样硬化与ECE-1基因多态性及脑白质疏松症的关系研究[D];第三军医大学;2009年

6 吴敏;解毒活血配伍方案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干预作用及机理探讨[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7 赵倩;冠状动脉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影像学特点的相关性分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9年

8 李树合;CAS斑块的高分辨MRI影像病理对照和HMGB-1表达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6年

9 王捷;凝集素样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与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10 李林森;基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急性脑梗死血瘀证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辉;颈动脉粥样硬化及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D];中国医科大学;2009年

2 李史清;清热泻火为主治疗颈动脉粥样硬化疗效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9年

3 屈静;火热在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中的意义及中药治疗观察[D];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年

4 韩登峰;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D];新疆医科大学;2007年

5 刘秦;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激酶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D];广州医学院;2009年

6 成娜;动态血压参数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左室肥厚的关系[D];新疆医科大学;2008年

7 边宁;脉搏波传导速度和颈动脉粥样硬化对冠心病诊断价值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8 伏焱;超声评价血管性痴呆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临床意义[D];大连医科大学;2009年

9 刘力峰;饮酒对高脂饮食家兔颈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实验研究[D];泰山医学院;2005年

10 柏雪;颈部血管彩超及头MRA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价值[D];山西医科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61098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1098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152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