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技术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临床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15 23:23
【摘要】: 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评价是临床常规检测项目,直接关系到患者治疗方案的选择及其预后的评估。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ve fraction,LVEF)一直是日常临床工作中最常用和被普遍接受的左室收缩功能指标。但某些病理状态,如左室扩大、室壁增厚,会影响其对左室收缩功能评价的准确性。有研究表明,在慢性心衰患者,超声测定的射血分数与心功能分级及脑钠肽之间的相关性差,而且传统的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很大程度上依赖图象质量。寻找非图像依赖、准确、便捷地评价左室功能的方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eal time three 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RT3DE)是近年应用于临床的新技术,能够更直观、更全面地显示心脏的解剖结构,更准确地定量分析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已有的研究表明:与传统的二维超声心动图比较,RT3DE对心脏的解剖结构能够提供更准确、更丰富的信息,对心脏大小和功能的评价与金标准MRI接近。但是此方法仍然依赖与图像的质量,并且操作费时,不能适用于临床日常应用。 左室心肌的运动包括长轴和短轴方向的运动以及旋转运动,其与心肌纤维的复杂走行有关。其中,长轴方向上的运动在心室的收缩中起主要作用,所以临床上通过测量二尖瓣瓣环收缩期位移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以往的研究主要应用M型超声和组织多普勒(Tissume doppler imaging,TDI)技术,存在费时、角度依赖、可重复性较差等缺点。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Speckle-tracking imaging,STI)评价瓣环位移时,只要标记瓣环及心尖部的三个位点,STI技术能自动给出瓣环中点收缩期位移,不仅简单、易行,更重要的是该方法基本不依赖于患者的图像质量,因此,更适宜临床常规应用。 新近发展的STI技术,通过识别二维图像的心肌回声斑点来追踪心肌的运动轨迹。在二维超声图像的基础上,在室壁中选定一定范围的感兴趣区,随着心动周期,分析软件根据组织灰阶自动追踪上述感兴趣区内不同像素的心肌组织在每一帧图像中的位置,并与上一帧图像中的位置相比较,计算整个感兴趣区内各节段心肌的变形。由于斑点追踪技术与组织多普勒频移无关,因此不受声束方向与室壁运动方向间夹角的影响,没有角度依赖性,故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能更准确反映心肌的运动。有研究表明,此技术测量结果与超声微测仪及心肌加标记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所得结果高度相关,观察者内和观察者间的差异也较小,提示重复性较好,可靠性较高。STI技术是评价局部心肌运动的新方法,不仅能够判断局部心肌纵向,轴向,径向的变形能力而且能评价左心室整体扭转运动,为全面评价心肌运动提供了新的手段。本研究应用此项技术评价左室心肌三个方向上的整体应变,左室整体扭转及二尖瓣环收缩期最大位移与传统指数LVEF的关系,探讨LVEF与心肌自身运动特性之间的关系以寻找更快捷、准确地评价左室整体功能的新方法。 本研究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应用STI技术研究正常成人左室心肌三个方向上的整体应变,左室整体扭转及收缩期二尖瓣环最大位移(Mitral annulus displacement,MAD)与传统指数LVEF的关系,进一步验证STI技术测量二尖瓣环位移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可行性。第二、三部分分别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以及不同左心室构型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左心室整体心肌应变特点与LVEF及二尖瓣环位移的关系及进行分析,观察不同病理状态下,左室心肌在不同方向上的运动规律的改变及与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的关系,以期为临床提供一种简单实用的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超声手段。 第一部分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应用STI技术获取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D),探讨MAD作为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36例,男21例,女15例,平均38.4±15.4岁。PHILIPS公司生产的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患者取左侧卧位,连续采集三个心动周期。采用X3-1矩阵型实时三维探头,于心尖区采集心尖四腔切面,将采集好的全容积动态三维数据传输到Qlab6.0工作站,脱机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于心尖四腔、两腔切面二尖瓣环处及心尖处描记五点进行心内膜自动勾画,系统自动算出LVEF。采用S5-1超声探头,记录并存储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和心尖长轴切面以及瓣环、乳头肌和心尖部左室短轴切面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6.0工作站对所有图像进行脱机分析。心尖位的切面共分18个节段,短轴切面共分18个节段。在短轴上可同时测量最大收缩期峰值径向应变,( Radial st rain,Rs)、圆周应变(Circumferential strain,Cs)和旋转角度( Rotation angle,Rot)。心尖位图像上可测最大收缩期峰值纵向应变(Longitudinal strain,Ls)。心尖位上18个节段纵向应变峰值平均值为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短轴切面18个节段的应变平均收缩期峰值为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测量心底整体最大收缩期旋转角度(Rotation base,Rot-B)、心尖整体最大收缩期旋转角度(Rotation apex,Rot-A)。LVtw定义为:LVtw=Rot-A-Rot-B。采用心尖四腔图像,分别于二尖瓣瓣环左室侧壁、后室间隔与心尖处描记三点,系统自动算出二尖瓣环中点处收缩期最大位移。 结果:(1)可重复性检验:LVEF观察者内的变异系数为9.0%,观察着间的变异系数为12.1%;MAD观察者内的变异系数为8.1%,观察着间的变异系数为10.4%;(2)左室整体心肌应变及扭转与LVEF的关系:GLs、GRs、GCs及LVtw与LVEF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5、0.52、-0.51和0.61(P0.01)。其中,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66、-0.35,回归方程为LVEF=23.74-1.12GLS-0.85GCs (P0.01)。(3)左室整体心肌应变及扭转与MAD的关系:MAD与GLs、GRs、LVtw均显著相关,r值分别为-0.73、0.47和0.46(P0.01);GCs与MAD的相关性较差,r值为-0.35(P0.05)。GLs是MAD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方程为MAD=3.35-0.55GLs(P0.01)。(4)MAD与LVEF的关系:36例志愿者MAD的均值为14.77±1.97(mm),范围(11.2mm~18.1mm);MAD与LVEF显著相关,r值为0.84,二者的直线相关方程为LVEF=39.05+1.88MAD(P0.01) 结论:超声二维斑点追踪技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定量新工具,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快速和无创性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新方法。 第二部分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应用STI评价扩张性心肌病患者(Dilatedncardiomyopathy,DCM)的左室心肌力学特性,探讨测定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D)评价左室收缩功能的可行性。 方法:DCM组20例,男15例,女5例,年龄33~65岁,平均(40±15)岁。全部病例符合WHO关于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正常组:36例,男21例,女15例,年龄18~68岁,平均(38.4±15.4)岁。PHILIPS公司生产的iE33彩色超声诊断仪,采用X3-1矩阵型实时三维探头,患者取左侧卧位,于心尖区采集心尖四腔切面,将采集好的全容积动态三维数据传输到Qlab6.0工作站,脱机进行定量分析。分别于心尖四腔、两腔切面二尖瓣环处及心尖处描记五点进行心内膜自动勾画,系统自动算出LVEF。采用S5-1超声探头,记录并存储标准左室短轴切面,心尖切面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6.0工作站对所有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测量心底整体最大收缩期旋转角度(Rot-B)、心尖整体最大收缩期旋转角度(Rot-A)。LVtw定义为:LVtw=Rot-A-Rot-B。采用心尖四腔图像,分别于二尖瓣瓣环左室侧壁、后室间隔与心尖处描记三点,系统自动算出MAD。 结果:(1)DCM组纵向、轴向及径向应变曲线形态紊乱,其应变峰值失去对照组的变化规律,心底及心尖部旋转角度明显减低,二尖瓣环运动幅度明显减低。(2)对照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均显著相关(P0.01)。其中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66、-0.35(P0.01),回归方程为LVEF=23.7-1.1GLS-0.85GCs。DCM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亦显著相关(P0.01)。其中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53、-0.43(P0.01),回归方程为LVEF=2.0-1.7GLS-1.3GCs。(3)对照组MAD与GLs、GRs、GCs、LVtw显著相关(P0.01)。GLs是MAD的独立预测因子,回归方程为MAD=3.4-0.6GLs。DCM组MAD与GLs、GRs、GCs、及LVtw显著相关(P0.01)。GLs及LVtw是MAD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52、-0.42(P0.01)。回归方程为MAD=0.6-0.3GLs+0.6LVtw。(4)对照组MAD与LVEF显著相关(r=0.84,P0.01),直线相关方程分别为LVEF=39.1+1.9MAD;DCM组MAD与LVEF显著相关(r=0.91,P0.01),直线相关方程分别为LVEF=0.05+4.5MAD。以MAD为8.9mm作为诊断LVEF≤50%的截断点,其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95%。 结论:应用STI技术评价DCM患者左室整体功能,表明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不仅仅反映了心肌纵向的运动,而且是反映左室整体运动的参数。为临床应用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作为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的指标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MAD和LVEF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性,有望成为临床常规评价评DCM患者的一种快捷、准确的新方法。 第三部分超声二维斑点跟踪成像技术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研究 目的:应用STI评价高血压患者的左室收缩功能,探讨当左室构型改变时,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作为评价左室整体收缩功能指标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方法: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平均年龄50.9±15.3岁。年龄和性别与高血压组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48.4±17.3岁。按Ganau分型法,即根据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 ,LVMI)和相对室壁厚度(RWT)将其分为两组:①左室正常构型(left ventricle normal geometric, LVN)组,即LVMI和RWT均在正常范围[LVMI≤116g/m2(男)或LVMI≤109g/m2(女),RWT≤0.42,20例];②左室重构(Left ventricle remodeling ,LVR)组,包括向心性重构(LVMI在正常范围,RWT0.42,10例)、向心性肥厚(LVMI与RWT均超出正常范围,8例)和离心性肥厚(LVMI超过正常高限,RWT≤0.42,2例)。先行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以下参数: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Diastolic interventricular septal thickness,IVSTd)、左室后壁厚度(Diastolic posterior wall thickness,LVPWTd)和左室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ameter,LVEDd)。应用公式计算左室重量(LVM)、左室质量指数(LVMI),左室相对室壁厚度( RWT)。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计算LVEF。记录并存储标准左室短轴切面,心尖切面的二维灰阶图像,使用Qlab6.0工作站对所有图像进行脱机分析。计算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室整体径向应变(GRs)、圆周应变(GCs)。测量心底整体最大收缩期旋转角度、心尖整体最大收缩期旋转角度。LVtw定义为:LVtw=Rot-A-Rot-B。采用心尖四腔图像,分别于二尖瓣瓣环左室侧壁、后室间隔与心尖处描记三点,系统自动算出MAD。 结果:(1)与对照组比较,各参数除LVtw外,LVN组无明显变化,LVR组均明显减低(P0.01);LVN及LVR组LVtw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对照组MAD与LVEF显著相关,r值为0.84,直线相关方程为LVEF=39.15+1.90 MAD;LVN组MAD与LVEF显著相关,r值为0.83,直线相关方程为LVEF=12.96+3.85MAD;LVR组MAD与LVEF显著相关,r值为0.76,直线相关方程为LVEF=35.36+2.41MAD。(3)三组GLs、GRs、GCs及LVtw与LVEF显著相关,其中对照组GLs、GC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66、-0.35,回归方程为LVEF=23.7-1.1GLS-0.85GCs(P0.01);LVN组GLs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为-0.73,回归方程为LVEF=25.63-2.13GLS(P0.01);LVR组GCs、LVtw为LVEF的独立预测因子,beta值分别为-0.40、0.47,回归方程为LVEF=30.29+1.60 LVtw-0.59GC(sP0.01)。(4)三组GLs、GRs、GCs及LVtw与MAD显著相关,GLs是MAD的独立预测因子。对照组的回归方程为MAD=3.4-0.6GLs(P0.01);LVN组回归方程为MAD=5.59-0.44GLs(P0.01);LVR组回归方程为MAD=3.41-0.56GLs(P0.01)。 结论:STI技术可以评价高血压患者发生构型改变时的整体功能变化,MAD有望成为临床评价高血压患者左心室收缩功能的快捷方法。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40.45
本文编号:2629110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R540.45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綦美和,刘明春,黄聪;153例正常人房室平面位移正常值[J];华西医学;2003年03期
2 徐伟忠;应变率成像评价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室心肌局域收缩及舒张功能的研究[J];临床超声医学杂志;2005年04期
3 曲海燕;张梅;姚桂华;陈良;李晓楠;张鹏飞;丁士芳;;腺苷负荷心肌组织应变率显像对心肌缺血早期诊断的实验研究[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6年01期
4 王志斌,王建红,李艳,聂晶,孙品;组织多普勒成像评价舒张性心力衰竭患者左心室长轴收缩功能[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5年03期
5 张海滨,钱蕴秋,郭悦,贺建国;病变心肌组织多普勒频谱分析[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年01期
6 王新房;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超声技术领域内的新突破[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3年02期
7 穆玉明,唐琪,王春梅,陈晓峰,吐尔逊娜依,韩伟;超声应变率成像技术评价扩张型心肌病局部心肌的纵向收缩功能[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年07期
8 王洪霞,高晓军,蔡叶萍,杨金秀,臧福波,李峰春;Tei指数评价原发性高血压不同左室构型左室功能的研究[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5年03期
9 王金锐,那日苏,秦林金,刘志耀,刘国辉,王淑敏,杨敬英;室壁应力与应变的关系评价高血压病左室收缩功能[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3年12期
10 杨颖;陈峰;张宝娓;齐丽彤;赵锋;何萍;;二维应变对左心室整体应变与应变率的研究[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6年07期
,本文编号:26291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29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