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医学论文 > 影像医学论文 >

动态MRI对颈椎椎间隙、椎管及脊髓的临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02 17:34
【摘要】:第一部分动态MRI对正常人颈椎椎间隙、椎管及脊髓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对正常青、中年志愿者行颈椎动态(三种)体位MRI扫描,测量椎间隙中间高度、椎管及脊髓矢状径,分析颈椎运动过程中椎间隙中间高度、椎管及脊髓矢状径的变化,分析其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2012年5月-2013年1月志愿者35名,男17名,女18名,平均年龄29.83±0.12岁。入选条件:身体健康,无颈肩部不适及神经症状,无颈部手术及外伤史,无椎管占位性病变及脊髓疾病,行常规MRI检查阴性者。应用GE公司3.0T超导磁共振扫描仪,受检者仰卧,以标准颈椎体位扫描作为中立位;在后枕垫枕垫,下颌尽量回收以达到胸骨为过屈位;肩下垫枕垫,颈部尽量后仰作为过伸位。行常规快速自旋回波FSE-T2WI矢状位扫描。测量椎间隙中间高度、椎管及脊髓矢状径。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测量结果 1.1过屈位C3-4/C4-5/C5-6/C6-7椎间隙中间高度分别为5.89±0.14mm、5.96±0.13mm、6.17±0.14mm、6.44±0.13mm,中立位分别为6.39±0.10mm、6.32±0.13mm、6.69±0.11mm、7.03±0.12mm,过伸位分别为6.30±0.15mm、6.33±0.11mm、6.40±0.16mm、6.99±0.10mm。 1.2过屈位C3-4/C4-5/C5-6/C6-7水平椎管矢状径分别为11.68±0.13mm、11.60±0.60mm、11.82±0.95mm、12.36±0.10mm,中立位分别为11.06±0.13mm、11.00±0.11mm、11.18±0.11mm、11.83±0.11mm,过伸位分别为10.60±0.18mm、10.48±0.16mm、10.67±0.15mm、11.35±0.15。 1.3过屈位C3-4/C4-5/C5-6/C6-7水平脊髓矢状径分别为5.60±0.73mm、5.42±0.55mm、5.20±0.56mm、4.98±0.07mm,中立位分别为6.67±0.07mm、6.36±0.06mm、6.21±0.07mm、5.90±0.08mm,过伸位分别为6.84±0.68、6.56±0.06mm、6.43±0.06mm、6.10±0.09mm。 2统计分析结果 2.1C3-4/C4-5/C5-6/C6-7椎间隙中间高度随体位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过屈 位与中立位、过屈位与过伸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过伸位与中立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过伸位与中立位时椎间隙中间高度无明显变化,但过屈位时引起椎间隙中间高度有所改变。 2.2C3-4/C4-5/C5-6/C6-7水平椎管矢状径随体位变化有统计学差异,两两体位之间有显著性差异,椎管矢状径过屈位中立位过伸位。 2.3C3-4/C4-5/C5-6/C6-7水平脊髓矢状径随体位变化有统计学差异,过屈位与中立位、过屈位与过伸位有显著性差异(P0.05),过伸位与中立位无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过屈位时牵拉引起脊髓变细,过伸位和中立位无明显变化。 结论: 1首次通过3.0T磁共振扫描仪获得C3-4/C4-5/C5-6/C6-7椎间隙中间高度在过屈位、中立位、过伸位的变化规律和正常值范围。 2髓核位于椎间隙中间位置,椎间隙中间高度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椎间盘压力的大小,因此椎间隙中间高度的测量对椎间盘压力研究有重要意义。 3通过对过屈位椎间隙中间高度的研究,为颈椎前屈位椎间盘压力增大理论,提供了数值依据。过伸位椎间隙中间高度与中立位相比如何变化,有何意义,仍需要进一步研究。 4通过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椎管及脊髓矢状径随体位变化规律,即椎管矢状径:过屈位中立位过伸位,脊髓矢状径:过屈位中立位过伸位。 第二部分动态MRI对青中年人颈椎病的临床应用研究 目的:对青中年行动态MRI检查,分析椎间隙中间高度、椎管及脊髓变化规律,对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及脊髓受压情况进行进一步的分析研究。 方法:选取青中年颈椎病患者65名,男性30名,女性35名,平均年龄46.27±1.35岁。均行动态体位MRI矢状位及横轴位扫描,体位同第一部分所见;按照椎间盘退变分级(分级依据详见正文),对Ⅱ、Ⅲ、Ⅳ级椎间盘测量C3-4/C4-5/C5-6/C6-7椎间隙中间高度;计数三体位椎间盘突出部位、数量及硬膜囊、脊髓受压情况。 结果: 1Ⅱ级椎间盘过屈位C3-4/C4-5/C5-6/C6-7椎间隙中间高度分别为6.10±0.12mm、6.11±0.18mm、6.07±0.18mm、6.57±0.20mm,中立位分别为6.22±0.15mm、6.18±0.14mm、6.22±0.23mm、6.68±0.12mm,过伸位分别为6.31±0.11mm、6.29±0.10mm、6.35±0.15mm、6.79±0.15mm。Ⅲ级椎间盘过屈位C3-4/C4-5/C5-6/C6-7椎间隙中间高度分别为6.08±0.13mm、6.06±0.12mm、6.04±0.15mm、6.54±0.11mm,中立位分别为6.31±0.12mm、6.21±0.12mm、6.19±0.12mm、6.74±0.12mm,过伸位分别为6.30±0.12mm、6.37±0.11mm、6.36±0.14mm、6.87±0.09mm。 Ⅳ级椎间盘过屈位C3-4/C4-5/C5-6/C6-7椎间隙中间高度分别为5.89±0.19mm、5.81±0.11mm、5.11±0.17mm、6.47±0.11mm,中立位分别为6.12±0.11mm、6.00±0.10、5.00±0.12mm、6.56±0.14,过伸位分别为6.23±0.14mm、5.91±0.13mm、5.49±0.18mm、6.38±0.11mm。 2过屈位检出椎间盘突出例数、节段数、硬膜囊受压节段数、脊髓受压节段数分别为27例、47个节段、45个节段、20个节段;中立位检出50例、96个节段、96个节段、27个节段;过伸位检出60例、123个节段、120个节段、69个节段。 3按照椎间盘突出节段分类,检出一个椎间盘节段突出患者:过屈位14例、中立位17例、过伸位18例,两个节段突出分别为7例、13例、18例,三个节段突出分别为5例、13例、17例,四个节段突出分别为1例、7例、7例。 结论: 1Ⅱ、Ⅲ、Ⅳ级椎间盘退变所致椎间隙中间高度随体位变化不符合正常组(Ⅰ级椎间盘)变化规律,Ⅱ、Ⅲ级椎间盘退变所致椎间隙中间高度在过屈位较中立位降低,过伸位较中立位升高,,提示颈椎功能单位在过伸位时趋于失稳;Ⅳ级椎间盘退变所致椎间隙中间高度随体位无明显变化,提示当颈椎间盘退变所致颈椎间隙中间高度明显变窄时,颈椎功能单位稳定性重建。 2C5-6Ⅲ级椎间盘退变较多,所致椎间隙高度在中立位减低;C4-5、C5-6Ⅳ级椎间盘退变多于C3-4、C6-7椎间盘,所致椎间隙中间高度在三体位均明显减低。 3过伸位提高了椎间盘突出、硬膜囊及脊髓受压的检出率,过屈位反之。中立位检查阴性伴有临床症状时,过伸体位可以提高椎间盘突出检出率。 4对于Ⅲ级椎间盘退变所致脊髓受压,行动态MRI检查更有意义;Ⅳ级椎间盘退所致脊髓受压过屈位与中立位相比,过屈位无法降低检出率,过伸位与中立位相比,过伸位无法提高检出率,因此动态MRI检查对Ⅳ级椎间盘所致颈髓受压意义较小,而且易提高脊髓受损几率。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医科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R44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清伟;唐兴;郎志谨;;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技术对颈髓急、慢性损伤的临床应用研究[J];中国CT和MRI杂志;2010年03期

2 李水加,贾连顺,谭军,刘祖德;颈椎过伸性损伤的发病机理及治疗研究(附22例分析)[J];福建医药杂志;1994年02期

3 王冉东;王岩;温树正;;颈椎椎间隙不同程度变窄与椎间孔变化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年05期

4 尚伟,迪丽拜尔;MR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及临床价值[J];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2003年05期

5 王淑丽;蔡跃增;;动态影像学检查在颈椎病诊疗中的应用[J];国际医学放射学杂志;2011年06期

6 贾连顺,陈德玉,沈强,项跃钧;关于颈椎椎管矢状径动态变化的研究[J];解放军医学杂志;1988年06期

7 彭宝淦,贾连顺,侯树勋,李增春,宋海涛,陈德玉;颈椎病发病机制的研究[J];颈腰痛杂志;2001年01期

8 李智斐;钟远鸣;张家立;许建文;杨光;韦家鼎;伍亮;马显生;唐福波;;动态MRI检测颈椎健康者、颈肩部不适者脊髓型颈椎病未确诊及确诊者的价值[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年48期

9 贾连顺,陈雄生,倪斌,袁文,朱海波,石志才;脊髓型颈椎病自然史及其早期诊断研究[J];中华骨科杂志;1998年10期

10 贾连顺,袁文,倪斌,朱海波,陈雄生,石志才;脊髓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时机[J];中华外科杂志;1998年04期



本文编号:264731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yixuelunwen/fangshe/264731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720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